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

2021-11-28 12:55李彩云
魅力中国 2021年3期

李彩云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性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基础依托,传承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这也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突破口,是培养民族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

(一)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依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漫长的历史演进后仍然被社会成员广泛认同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在时代更替中仍然保留其本真价值的中华民族文化,它凝聚成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并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和“固有的根本”,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精神,二者有着历史继承性和内在契合性。[1]从这个角度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诞生正是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将优秀传统文化中贴合时代要求的理性精神提炼并加以创新。例如,民本、大同、诚信等传统价值观念,正是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平等等内容的思想来源。由此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它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资源和基础依托。

(二)新时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现实需求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自信是关乎民族复兴和精神独立的关键问题。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培育民族文化自信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新时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也是培育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支点。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进步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呈现出不够协调的趋势,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增进和培育文化自信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要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进和培育民族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并最终构建民族文化自信。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蕴

总书记多次提及,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千百年来的精神追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思想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面对价值多元化的趋向,要适应时代要求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持。

(一)治国理念:以民为本

在古代中国,统治者在处理国家与民众的关系时突出表现为“重民本”,即民众是国之关键,是统治者施政的标准。“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民本主张的早期表达,意思是指民众是一国根本,民众安居乐业,国家就能安宁。《尚书·洪范》中提到“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意思是统治者决策时,须得听取包括普通民众提出的各类意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立学说,百家争鸣,使传统的民本思想得到接续发展。孔子作为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者,在《论语·子路》等篇中提出执政者执政之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等思想雏形。而儒家最具代表性的民本思想,一为孟子的“民贵君轻”;二为荀子的“君舟民水”。除却上述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它们在重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维护下层民众的权利和利益方面有其积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汲取传统“民本思想”潜在价值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扬弃”,即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逐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综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不仅在于将其价值目标与社会主义民主相协调,更在于将价值目标定位于以人民为中心,最大化地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过程之中。

(二)社会理想:天下大同

从古至今,“天下大同”涵盖了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并根据时代变化被不断注入新内容和精神。《礼记·礼运》中初次以“大同”来代指儒家所提倡和向往的理想社会。据《礼运》篇的描述,“大同”社会突出表现为:社会公有的政治理想、选贤举能的人才选拔机制、讲求诚信的群际关系、各得其所的社会保障、人人为公的社会愿景、勤奋努力的劳动态度。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具有内在契合性,共产主义社会即没有压迫和剥削,社会财产共有的平等社会,在此社会中所有人都能得以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尽管这产生两个理论的时代背景和基础各异,但二者的共同之处是都主张构建“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都向往没有压迫的自由的生存状态。也正是儒家的“大同”思想,为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接纳和学习新思想提供了方向指引。

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2]“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蕴含着深刻的义利观,并深深熔铸于中华儿女的价值体系中,使中华儿女在面临个人与集体利益冲突时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凝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

(三)个人德性:尊道贵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结着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价值目标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处理在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的关系中处处体现着强烈的“尊道贵德”的色彩。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儒家强调“内圣”,认为仁、义、礼、智、信等是完善内在人格的显性规定。相对于儒家,道家更加强调关注个体。老子就曾阐明“尊道贵德”的本质是要凸显人格的尊严。道家尊崇的理想人格也是“其知情信,其德甚真”(《庄子·应帝王》),意思就是说理想的人格应当显示其本真,实现内与外的同一。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儒家文化将“仁者爱人”置为最高德性。在儒家文化语境中,“仁”与“人”相同一,“仁”是人的根本特性,并由“仁”延伸出孝悌、忠恕等美德。在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上,表现为一种整体主义精神。比如儒家强调的克己奉公,“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克己奉公的强调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于社会公利的精神。以上各家都从不同角度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体德性的主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不谋而合。

维持社会生活秩序中需要一定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约束,人们内心的道德正是一种软性的自我约束。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所传递出的精神品质和行为要求能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能够潜移默化地约束和调整公民的日常行为方式。通过挖掘和提炼中华传统美德中关于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品德,能够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生命力,成为公民追求的价值目标。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厘清的关系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养分,而且要解决好如何汲取的问题。为此,应梳理并厘清二者融合过程中的各种关系问题,创造性地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一)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与与时俱进的关系

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并不等同于拒绝接收或吸收其他优秀文明成果,而是要发扬中华文化对其他文明的包容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其生命力和活力的保障就是发挥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和优势。反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失去生命力和活力。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中华文化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边缘化的现实境遇,这在无形之中给一些以可乘之机。因此,首要前提是要根据时代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以整合和利用。为此,我们要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和其他优秀文明成果间的关系,在深度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的同时,也要发挥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的特点,借鉴多种优秀文明成果与时俱进地丰富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二)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实创造的关系

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总是带有这个时代的历史印记,与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方向。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既包含着仁、义、礼、智、信等有助于完善个人品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内容,同时也包含着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尊女卑、贵贱等级等禁锢人精神的封建礼教。因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辩证地继承和转化优秀传统文化,处理好对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实创造之间的关系。“创新性发展”就是从现在如何走向未来,赋予“传统”以现代生命,使其不断发展和完善。[3]为此,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我们需要立足于时代发展,把握时代特征,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并改造腐朽落后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实现传承与融合的有机统一。

(三)价值观念的民族特性与世界共性的关系

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开放包容的视野和胸怀,能够吸收和融合外来优秀文明成果,以丰富和完善本民族文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相应地,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成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迫切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中国社会普遍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凝结了全社会的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构建文化自信的关键依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处理好民族特性与世界共性的关系,既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骨骼,体现民族风骨,又要体现全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共识,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价值观念的缩影,使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更具国际视野和世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