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义英 牛福洲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9)
为缓解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2020年初,教育部宣布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较上年增加18.9万研究生招生名额。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在学研究生总规模已超300万人。研究生扩招无疑缓解当前因公共卫生事件影响造成的应届毕业生难就业的问题,但庞大的在校研究生数量既给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增加了压力,同时也给未来几年高校研究生就业工作带来挑战。《中国环保产业分析报告(2020)》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17800亿元,较2018年增长约11.3%,其中环境服务营业收入约11200亿元,同比增长约23.2%[1]。环保类企业有近半数集聚于东部地区,尤其是长江经济带区域企业对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支撑能力较强。苏州科技大学位于江苏南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效果较好,省内环保产业收入位居全国之首,环境类专业作为苏州科技大学的特色重点专业,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效果明显,分析本院硕士生就业状况对于评估区域环保产业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近5年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共毕业硕士研究生409人,其中学术型研究生141人,占比34.5%,专业型硕士研究生268人,占比66.5%,近5年平均年终就业率 为 94.8%(82.5%、98.1%、100%、98.9%、94.4%)。在协议就业的毕业生中,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就业单位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平均占比67.4%,其次为国有企业,平均占比12.3%,近5年就业数据显示,毕业生国企签约比例逐年上升。从就业地区来看,毕业生多选择在江苏省内就业,近五年平均占比 80.16%(68.25%、80.39%、81.94%、83.53%、86.67%),其次为东部地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选择西部就业的毕业生仅2人。
近年来,所在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将稳就业工作放在学院战略发展的高度,不断细化举措、紧抓落实,切实提高了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水平。与2016年相比,2017-2019年学院研究生就业率明显提升,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年终就业率较前三年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全校各学院平均年终就业率。总结近年来学院研究生就业工作取得明显进步的经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就业工作,成立由党委领导的就业工作小组,定期通过就业工作会议推进工作落实,全过程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通过每学期的就业指导课、就创业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大赛等活动营造就创业氛围,提高学生对于就创业的关注;注重就业工作效能反馈,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将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纳入育人效能评价标准,作为学院就业工作人员、学院班子年度绩效考核重要指标,以评促建,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升服务成效;通过“模拟招聘大赛”“企业家大讲堂”、实习参观等活动为学生搭建零距离的职业实践平台。
学院从校企合作的实践出发,积极与相关环保、市政建设企业签订就业创业基地,充分挖掘企业资源,为大学生搭建就业平台;依托学科评估、专业认证契机,加强与校友联系,召开用人单位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深入调查了解用人单位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主动适应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逐年扩展更新,主动对接用人单位,在毕业班高频次召开招聘会,通过专业专场、系专场、校友专场等类型招聘会扩大就业信息辐射力。2020年,学院首次设立科研助理岗位,支持毕业生短期就业。
学院建立困难毕业生帮扶责任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重点关注、重点指导,在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发放毕业生求职补贴,激励毕业生主动求职。学院重点推荐缺少实践经验的就业困难学生参加就创业基地的实习,帮助其获得专业行业工作体验,积累工作经验。
导师作为研究生科研工作的指导者以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最主要的实施者,在研究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只重视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显然是片面的,从促进研究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增加对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畅通研究生就业渠道也应列为导师的主要职责之一。且导师能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自身优势,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在研究生就业过程中进行个性化指导。学院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中的作用,通过在就业例会中邀请研究生导师做经验分享来扩展学院研究生就业指导路径、交流专业对口就业信息,成效明显。
近年来,学院研究生就业率处于较高水平,毕业生就业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反馈较好。但在毕业生求职工作中仍发现部分毕业生存在求职主动性差、求职竞争力弱、就业期望值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问题。
一项针对本科毕业生考研动机的调查显示,提升就业和从业的核心竞争力、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文化层次、获得研究生学历是选择考研的三大动机,可见考研为了就业是学生群体最主要的目的[2]。然而,通过对本院研究生的观察与访谈,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生依然延续本科阶段的接收式学习思维,缺少对职场的认知和职业规划,缺乏将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就业能力的提升结合的主动性。针对这一问题,所在学院计划通过发挥校友的资源优势,给在校学生提供就业前指导。目前已将校友大讲堂作为研究生素质拓展活动的常规工作开展,邀请杰出校友为在校研究生特别是毕业班研究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讲解专业行业人才需求、传授专业行业求职经验。
多数未就业学生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的问题,偏爱工作稳定的国企、事业单位,更有甚者连续多年脱产备考公务员,错过了进入具有发展空间的民营企业的机会。此外部分研究生对职场认识仍具有理想化,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学术科研上,而对于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实践抱有“走过场”的心态,没有融入其中去发现自身能力与职场所需之间的差距。针对以上不足,所在学院将提高对研究生社会实践在职业生涯规划、团队意识培养、了解行业人才需求方面的作用的重视,将定期开展社会实践交流会,分享社会实践经验,加强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同时通过优秀社会实践团队评选,挖掘与专业行业契合的优秀社会实践典型,并将教师对于社会实践的指导情况纳入教师评优体系。此外,持续加强校企合作、政校合作及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就业信息是择业的基础,是顺利就业的保障,就业信息既包括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也包括就业政策、行业发展现状和求职技能信息[3]。部分毕业生没有认识到硕士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劣势,仍具有盲目的学历优越感,总以为机会多、时间够,忽略了前期就业信息的收集加工,主要表现为:没有就业信息搜索意识,招聘信息来源渠道局限,只被动的接收来自就业指导老师的推送信息,不主动关注就业网站动态,对于一些权威的专业招聘网站不了解;对信息的甄别力较差,不能及时过滤掉一些无效、错误信息,导致浪费时间做无用功;不重视求职技能信息的获取与求职技能的提高,在商务礼仪知识、语言沟通知识、面试技巧等方面表现出能力不足,错失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对行业发展现状,自身职业定位不清晰,出现求职从众现象。未来就业工作中,可严格把控进校招聘企业专业相关度、薪资待遇、征信情况,提高校招企业质量。建立毕业生就业单位信息库,发挥校友传帮带作用,通过与老生的对接,让处于求职阶段的毕业生能够更直接了解意向公司招聘需求、企业文化等信息,提高求职效率。
统计数据显示,硕士毕业生创业意愿和能力不足,近五年,没有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一方面,毕业生缺乏行业经验、创业资金不足,且东部地区环保产业发达,行业内竞争激烈,新生企业不易开发竞争优势。此外,学生缺少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指导,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不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部门应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通过调整课程教学结构,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常规课程,做好学生的创业启蒙教育。同时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解决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重视创新创业政策、活动的宣传工作,动员学生参与创业模拟实训班、GYB培训等创业培训活动,挖掘有创业意识的学生实地考察观摩,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丰富学生的创业体验。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育人作用,校企合作单位是学生接触行业最便捷的渠道。通过与成功企业共同制定创业培训计划,选聘校外创业导师,依托企业轮岗实习,提高初创者专业技能应用及企业管理、合作交流能力。
目前,全国共有800多所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在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硕士研究生处于比较尴尬的就业境地,上有学历更高、专业技能更强的博士生,下有基数庞大、薪资要求更低的本专科生,硕士生待遇水平与期望值落差较大。加上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硕士研究生学历招聘供过于求等问题使得硕士生成为最难就业的群体之一。硕士生只有主动融入就业市场,全面了解行业就业政策,提升求职竞争力,才能适应行业发展,实现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