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旖旎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近些年来,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基于自媒体运营为主的短视频平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逐渐成为百姓生活的娱乐支撑。据中国互联网数据库对2020年上半年互联网相关数据的调查显示,“仅上半年,全网净新增用户规模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2019年净增704万,2020年1-6月净增847万),而在抢占用户时间的竞赛中,短视频行业成为仅次于即时通信(25.3%)的第二大行业,用接近20%的市场份额轻松超越了综合资讯(7.6%)、在线视频(7.2%)以及综合电商(5%)等其他行业。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典型App月活跃净增用户规模TOP App的统计表格中,快手极速版、快手和抖音极速版分列三、四、五位”[1]。
综上可见,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经历的已经不仅仅是用户的流失问题。时代发展的脚步是无法阻止的,我们正在经历着媒体环境和受众审美的一场巨变。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自媒体热潮,传统的播音专业教学早已无法应对社会需求,在字正腔圆的教学内容中,如何能够让学生走出校园后依然拥有生存的技能才是我们播音专业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专业设置方面,各高校紧随中国传媒大学的步伐,在近几年逐渐开辟了新的方向,如体育评论解说、影视配音以及电竞解说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逐渐严重的问题。
在课程设计方面,除了围绕上文提到的教材进行授课外,一般会额外增开表演、形体、即兴口语表达、脱口秀、演讲与口才等课程,目的是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现力,尽可能全方位挖掘学生特点,与专业所学相辅相成。
论及播音专业的教学内容,全国各高校基本能够实现统一。绝大多数院校使用的是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编著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这套教材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改版,内容方面更加丰富,理论讲解也更加通俗易懂,因此在教学方面是能够满足学生和教师的教学需要的。一些院校除使用这套教材之外,还会增订其他相关书籍,但也无法脱离对传统媒体的讨论范畴。
关于播音专业就业难的现象早已出现多年,市场供需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于许多高校盲目开设播音专业,而招聘市场中的专业缺口却少得可怜。各大电台电视台的主持人播音员岗位更替本就不是十分频繁,再加上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这样的一流专业院校毕业生无论从专业水准和文化底蕴上占据竞争优势,导致多数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更是处在了就业食物链较下端的位置,毕业后能真正从事相关专业的学生比例极低。
若谈及“现状”,我们就无法回避传统媒体的没落问题。传统媒体在近些年的收视率下滑情况已成既定事实。国家广播电视局发布了截至2020年10月的地级以上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及频道频率名录、教育电视台及频道目录和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名录,共包括408家地级以上广播电视台、36家教育电视台和2106家县级广播电视台。从数量上看似乎有一种遍地开花的欣喜,但实际情况是除了几个大台和势头正猛的卫视外,其他传统电视电台媒体机构已经很难满足受众的收看收听需求了。节目老套、主持形式刻板,很多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已经在叫喊工资收入偏低、甚至不能正常发放了。一些县级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甚至要靠自己拉广告来支撑节目运转,大大降低了他们对本职工作的专注度,从而影响节目质量。
收视率、工资低的事实让许多的大学毕业生不愿选择“小台”的工作,而那些所谓的“大台”每年的招聘人数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满足毕业需求的。这样的矛盾存在数年,并且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2020年,新一批的大学生进入校园时,他们已经人手必备一部智能手机。除此之外,笔记本电脑、自拍稳定装置以及手机和电脑内的修图、剪辑软件也是多数播音专业学生的必备之选。这一批的大学生最早接触智能手机在初中时代,当时仅限于QQ和人人、知乎的使用,高中时开始接触短视频,并迅速接受其短平快的传播模式。观察当今大学生的朋友圈、视频号可以明显看出,他们早已不满足于通过几张相片和一段文字记录生活,而是利用剪辑软件制作Vlog或带有配乐的照片拼接,将丰富的内容展现在社交平台上。因此现在的大学生对互联网+模式下的一切都有着比教师更高的敏锐度和接纳度,也更愿意尝试新鲜的模式去表达自己。
00后,无论是不是播音专业的学生,都更喜欢记录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自媒体爆炸性发展的年代,在他们的观念里,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拿起手机拍摄”这个行为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已经变成了应激反应,只要看到有趣的、离奇的、美丽的、惊悚的,都需要通过照片或者视频记录下来。他们对于自媒体的运用不能说是驾轻就熟,而是习惯成自然。
创造力是青年群体最为珍贵的财富,它是集知识、能力、智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于一体去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相较于前几年的大学生,这批00后的大学生生活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诸多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扑面而来,从累积上就丰富于之前的几代人,也使得他们的思维从更多角度得到了启发和提示,因此他们也就容易具备多角度、多样化、多层面的思维模式,从而实现创造力的突破。
另外,他们因为接触了众多类型和内容的新媒体,在对待新鲜事物的接纳上表现出了较高的能力,任何的形式和内容让他们都愿意接触和尝试。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创造力的培养,一些出奇出新的点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出来的。
纵观全国高校播音专业教师的年龄结构及任职时长,80后教师逐渐成了教学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大多开始于播音专业在全国高校大范围设立之前,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能力,一部分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还承担着在电台电视台的播音主持工作。这批教师可以将理论和实践较好地融合,带给学生的知识面较广,示范作用较为突出。同时,由于80后教师的年纪在四十岁以下,成熟与青春兼具,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同时又不失权威感。
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是“互联网+”时代媒体的一大特色,80后教师群体也恰好见证了整个社会媒介形态的变迁和进步。从老式的编辑机、摄像机、录播系统,到现在五花八门的拍摄、录音和编辑工具,可以说80后教师从学生阶段的学习开始就始终跟随着媒介的一切变化而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身边一批批的80后教师有的成立了自己的自媒体工作室,有的与企业合作实现了专业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循环模式。这一批中坚力量在事业上正处于黄金时期,对专业教学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设备的更迭永远无法赶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的拍摄设备、辅助设备、录音工具、编辑软件更新的速度极快,而普通高校的经费和人员都无法应对这种发展速度。因此很多高校里就会出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学校录音室里的话筒甚至还没有学生自己网购的质量好。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暂且不去探讨,但落后于时代的器材一定会在教学过程中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校学习的所有操作,还没等到毕业已经被媒体淘汰,“学而无用”是学习动力的最大阻碍。
高校的教学形式、内容、设备等虽然在适时地更新换代,但是其节奏是无法与业界发展的步伐保持同步的。
首先,教务处对上课地点、时长、基本形式都有明确的规定,也有督导组定期对上课情况进行监管。但是播音专业的课程只局限在室内是无法满足专业需求的,很多采访训练、外景主持训练的内容是无法用室内虚构和想象去替代的。但是一旦涉及要离开教室到室外上课,必定牵涉到报备、审批、获批等一系列手续,过程之繁琐和因此产生的负面因素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从而简化上课内容。
其次,播音专业学生面临的都是人多设备少的教学环境,每位学生可以体验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实操——指导——实操”这样的一个过程已经属于难得,有些学校因为师生比不当甚至无法在一节课上完成这样一个循环,导致学生只是知道了问题而没有第二次实操改正的机会,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张颂教授曾经说过:“主持人节目有不同类型,又有不同样态,而且在实践中也会产生各种变化。随着广播电视传播双方质与量的相互促进以及相互要求的不断增长,这类节目还会继续发展,这正是多样化趋势的依据”[2]。现在出现的形式多样的视频平台正是多样化的体现,庆幸的是,学生们也正在努力适应和加入着这些新的变化。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应势而动,学有所用,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手机,走出单一的虚拟演播室、录音间的教学场地,多角度全方位的锻炼学生的表达、拍摄和编辑能力。最终形成一个个作业单元,在课堂上模拟短视频平台用户的使用环境,让学生自己为视频打分,选取优秀者计入期末分数。这样的方式既能够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又能够让“成绩”的含金量提高。
高校的规模和结构为播音专业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有充足的拍摄资源和场地可以被利用。运动会、文艺演出、讲座、各个社团的活动等等,都可以为播主专业学生现场报道、采访和拍摄短视频提供素材和主题,而高校内丰富的人员年龄层结构和职位分工也为学生提供了人物采访和拍摄的素材。
总之,无论“互联网+”的模式如何渗透进媒体的方方面面,有声语言的表达永远不会缺席于时代,它的地位既不会降低更不会减弱,只要在教学中时刻把握时代脉搏、媒体动向,将教与学套上信息发展的马车,我们的播音专业必将开辟出更加绚烂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