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奥蒙
(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最近几年之中,中俄两国关系进入了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的合作都顺利进行。为了进一步加强和促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中俄两国领导人决定建立定期总理会晤机制,这将成为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中俄两国元首于2001年7月16日共同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该条约的签订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双方战略协作合作伙伴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合作领域,中俄双方将进一步落实两国的经济贸易公共发展与进步,全面建立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加速经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国在一些重大项目上也开始合作。从大庆到安加尔斯科的中俄石油管道建设方案正在商定;中俄油气东线也继西线后开始投资建设,另外一些中小型的项目更是数不胜数。总之,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立足于国际政治环境和格局、双边贸易关系及两国现实的发展水平,随着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新阶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双方在经济贸易、能源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中俄关系也将呈现一片繁荣的前景。
首先,俄罗斯虽然不能再次迅速崛起,但其经济的缓慢增长将保证其总体实力不被削弱,将确保其世界级大国的地位。这就意味着,一方面,俄罗斯在未来世界舞台上仍将作为一支重要的、不同于西方的政治力量并发挥其独特作用,是中国争取国际平等地位和抵御西方霸权主义的借重力量;另一方面,俄罗斯作为一个力量不断增强的世界大国,不管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奉行什么样的政策,仍将是中国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争取国际社会平等权力的重要帮手。鉴此,“志同道合”是未来中俄关系发展的基础,只要两国都希望成为国际体系中的平等一员,这种基础就不会改变。
其次,俄罗斯将继续按现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模式发展下去,这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民用经济衰败等惨痛教训换来的深刻教训。俄罗斯国内也有不同声音,希望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既有搞国有化的呼声,也有搞自由化的要求,但实践证明这些道路的选择在俄罗斯均难以成为现实。中俄两国以互不干涉内政为原则,相互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这是两国关系最重要的政治基础。未来只要这-政治基础不改变,中俄关系总体稳定的基本条件也就不会改变。
第三,俄罗斯经济的增长模式不会大变,产业结构将继续维持,中俄合作的现有内容与方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7%以上的增速,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仍会十分强劲,而俄罗斯将面临欧洲减少对其油气资源进口的巨大压力,加大与中国的能源合作是其最现实的选择。从2009年中俄石油管道的开通,到2010年两国长期石油供求关系的确定,再到双方合建天津炼油厂、2014年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和供气协议的签订,以及未来西线天然气管道供气协议的意向,展示了中俄能源合作规模不断扩大、模式不断更新的良好势头。同时,中国军事现代化仍处于发展的阶段,俄罗斯先进的军事技术仍是中方的首选。中俄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经历了批量买卖武器装备、批量买卖加技术转让、联合研发等发展阶段,体现了两国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合作模式不断升级的良好关系。另外,普京积极推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发展,并且选择了吸引外资的政策,同样为中俄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经济正处在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张阶段。近十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长,而近两年更高达近17%,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幅。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02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继续保持世界第三位。同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95.6亿美元,同比增长1.7%。中国对外投资额和吸收外资额相差仅160多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接近引进的外来直接投资。目前,中国对俄罗斯投资尚处于较低水平,到2013年底直接投资存量仅为16.79亿美元,而俄罗斯的工业设备更新、基础设施改造均需要吸引大量外资,双方的资金供求具有互动的客观需求。未来,中俄无论是在能源资惊领域、军事技术领域,还是在金融领域,都将迎来新的合作机遇和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质疑中俄关系前景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有西方学者认为中俄目前的关系深化只是出于短期的战略考虑,俄罗斯需要中国对其国际事务和国内发展的支持,而中国需要俄罗斯先进的军事装备和技术。中俄实力差距的不断缩小是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最大风险。首先,200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2万亿美元,是俄罗斯7658亿美元的2.9倍:2013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9万亿美元,是俄罗斯2.1万亿美元的4.28倍。显然,中俄之间经济总量的差距正在迅速扩大,只是目前这种扩大尚未影响到俄罗斯民众的自尊心,因而未影响到两国民众的情绪,更未影响到两国关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俄罗斯的人均产值还远高于中国,2013年俄罗斯排名世界第48位,而中国则排在第82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差距正在缩小。2005年,俄罗斯人均产值约为4750美元,是中国1352美元的3.5倍;2013年,俄罗斯人均产值约为14911美元,是中国6644美元的2.24倍。随着这种差距的进一步缩小,俄罗斯民众的失落感与自卑感将迅速扩大,而中国民众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也将进一步提升,这种落差极易造成民族对立情绪。俄罗斯人具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在他们的记忆中,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曾在苏联的帮助下才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即使在今天,俄罗斯人仍以拥有先进的军事技术、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自认为比中国更强大、更先进,一旦这种情绪遭遇中国经济成就的冲击,可能演变为对中国的强烈不满。
其次,俄罗斯与中国合作的优势在于其能源资源以及军工技术,未来中俄经贸合作的风险点就在这些领域。不少俄罗斯人并不愿意让他们的国家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垫脚石”。2013年中俄货物贸易中,能源所占的比重已高达51%,而未来随着天然气项目的实施,这一比重只会增加,不会减少。随着中俄经济总量的差距拉大,特别是随着中俄人均产值差距的缩小,俄罗斯国内反对“为中国经济供血”、反对“受中国资本利制”的声音会越来越大。中国民众也可能随着中俄两国实力差距拉大而产生轻视俄罗斯的看法,甚至可能演变为藐视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情绪。未来中俄关系很可能被民意所困,妨碍双方的经贸合作、军技合作,两国经济一体化也几乎没有可能。
第三,中国的强大让俄罗斯民众产生的失落情绪还会影响到政府对华政策,特别是影响到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配合。无论俄罗斯政府如何理性地看待中俄关系,当民众的反华情绪通过媒体变成某种社会思潮时,政府方面也不得不予以考虑。至少在一些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在一些对华有利而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上,俄罗斯政府可能会尽力回避,以免引起本国民众的不满。这些问题最终可能妨碍中俄两国的战略互信,进而妨碍双方的战略协作。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社会中,大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往往会引起地区秩序的变化,新时代下中俄关系的发展与深化势必会引起大国之间的博弈。中俄双边关系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分歧和矛盾必不可少。但是在国际社会中,中俄有着相互的战略需求、在经济上有着巨大的互补性、在多边机制中有着密切的合作。因此,中俄关系具有稳定性与长期性,其双边关系在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充分反映了中俄领导人卓越的政治智慧和两国人民共同的利益诉求,两国关系也必将成为新的国际形势下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