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魏雅(中国人民大学)
政府在管理的过程中,会依赖于公共政策中的各种条例,通过执行的方式将条例变成现实,继而不断地实现政策所提出的目标。然而,在整个执行的过程中,地方是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环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影响整个政策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
因此,就需要加强探究地方政府的执行能力,找到执行存在的问题,继而不断地优化和解决。
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权利主体,为了能够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目标,制定的一系列行动的准则以及方案。执行力是指对某种行政行为强制执行的一种行为,其具备法律的效力[1]。从以上公共政策和执行力的概念,可以总结出地方政府公共执行力指的是地方政府依据政策,制定科学的执行方案,合理地利用政府赋予的各种资源以及权利,以更好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过程。在整个执行环节,能否取得预定的效果,和政府的执行力是密不可分的。
对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分析,不能够仅局限于对资源、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要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把控,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分析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特征。第一个方面就是地方政府存在的公共服务性特征。中央所发布的各类政策需要基层政府的执行,且各类政策都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服务的对象是老百姓,是为了保证老百姓的利益。第二是法制性的特征。在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地按照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法律程序,这样才能够保证执行的合理性。第三是地方政府执行主体的适应性。上级政府颁布一系列政策后,地方政府的执行主体就需要执行并落实,在落实的过程中,应积极地适应内外部环境,不断地学习,提升素养,以促进政策的落实。
上级政府依据地方发展状况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之后,地方政府就要严格地执行。在执行之前,需要通过宣传的方式让各级部门能够了解上级政策的相关内容。如果在此过程中缺乏完善的信息传播渠道,并未较好地反馈政策的内容,就会影响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稳定。就目前而言,一些地方政府在执行之前仍然会存在宣传性的问题。比如,在宣传政府政策时不够充分,并没有明确地表达政策的相关内容和目标,导致相关的执行者并没有正确地理解政策的内容和目标,影响最终执行的效果。
作为地方政府应严格地执行上级政府印发的各种公共政策,领悟文件中的精神和实质性的内容。并基于上级政府发布的内容,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状况,制定可行的执行方案和相应的规划。
在制定相应的执行方案时,需要考虑到政策实施的对象、地区的经济状况,做好各类主体的协商工作,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地方政府本身对于政策内容了解不够透彻,在制定执行方案时,也并没有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只凭借一些调查的数据和假设的结果,很难保证整个政策方案执行的可行性[2]。
在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会遇到很多的阻碍,比如地方保护主义、利益集团等。这些均会影响执行的效率。且在执行公共政策时,还会出现一些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滋生腐败的问题。长此以往,不仅会削弱执行力度,还会引起公众的抵触,使得整个政策的实施难度进一步加大。
不健全的政策执行体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政府组织制度的不合理。(1)政府和党委之间的二元化权力结构,使得地方出现了党政不分,或者是以党代政的现象,在执行的过程中,增加了很多中间成本,影响了办事的效率。(2)职能交叉问题,导致在执行的过程中,各个部门的协调性较差。
其次,缺乏合理的地方政府运行机制。(1)不合理的指挥机制,如过分强调集体领导,使得整个指挥过于独裁,缺乏民主性。(2)缺乏健全的参与机制。如公民无法参与到政策执行中,或者是参与的渠道较少。(3)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如外部缺乏合理的竞争,内部又没有足够的激励,这就导致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动力以及压力,执行力降低。(4)缺乏长效的监督机制,如监督主体不明确,缺乏动态化监督,这就易造成执行环节滥用公共权利的问题。
在整个政策执行环节,执行的主体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体能力和素养不合格会直接影响执行的效率。首先,是执行主体的心态,一些执行主体安于现状,缺乏执行的激情,存在得过且过的心态,责任心不足,必然会影响在执行过程中的刚度。其次,能力不足,缺乏对政策的正确理解和认知,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最后,一些政策执行主体为了能够维护自身的利益,在执行时变相地抵制政策执行。
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资源不足也会影响整个执行的效果。首先是财政资源不足,如果在执行环节并不具备充足的财政资金。比如一些地方本身经济就处于长期落后的状态,并未合理地分配财政资源,就会导致资金使用率低下,执行政策时的效率降低。其次,信息传播渠道单一,传播速度较慢,一些地方政府并不注重建设信息资源,导致在执行环节反应能力不足,行动能力较差。最后,比较欠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政策执行人员文化素质低下,不能够正确理解政策的内容和目标,且在执行过程中采用一些粗暴简单的方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性,同时还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地方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时,是离不开相应的执行组织机构的,需要对现有的组织机构不断地进行完善,才能够提升整个执行的效率,具体需要从组织结构的整体布局、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等方面去改善。首先,对地方行政组织精简,避免各个部门的职责交叉问题,影响信息传递的速度。要对现有部门合理规划,明确各个部门应设置的岗位以及工作内容,要做到专项有专人负责。其次,基于管理的范围以及水平的关系,对现有的组织层次进行简化,缩减行政组织架构以及人员。在优化组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权利和责任之间的关系,能够对各种事物详细进行说明,明确好各类人员的职责,合理化配置,以避免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重复或者是相互推诿的情况[3]。
在执行公共政策之前,需要地方政府执法人员能够了解政策的内容和目标,且需要相关领导者制定合理的执行计划,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执行的效果。第一,建立民主的审议决策机制,提升决策以及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在这个过程中应明确重大问题,要求重大问题必须要采取党委集体召开会议方式讨论。由于民众的整个政府执行环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举行相关会议之前,就需要通过实地走访,或者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方式开展调研工作,以实现和群众的互动,同时,能够调查到来自各方的意见。第二,在参与会议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给会议的参与者留够相应的时间,对政策进行熟悉和理解,便于为政策的实施提供科学的意见。在特殊情况下,不能够按照约定时间参与会议的相关领导干部,必须要通过远程会议的方式让其发言、投票,以提升整个决策以及计划的科学完整性。第三,在制定计划环节要尽可能地细化和量化问题,避免随意性。记录人员必须严格地记录金额、探讨会议开展的时间、参与的人员、每个人提出的意见、一致决定的执行方案。如果在会议过程中存在对执行计划的相关争议,则需要针对存在争议的问题成立专项小组,全方位地进行考察。
公共政策在颁布之后,需要地方的执法人员能够透彻分析政策的相关内容以及目标,制定合理的政策执行的计划。在此过程中,执行方式也会影响到整个执行的质量。首先,在执行环节要讲究策略以及方法,要注重原则和灵活性相结合,即既要制定严格的公共政策执行的政策和制度,又要基于执行过程的实际情况,科学协调。其次,要建立公众反馈渠道,公共政策的执行和群众是息息相关的,如若得不到群众的配合,必然会使政策执行困难重重。故在执行环节应建立公众的反馈渠道,听取群众对执法人员的意见,不断优化执法的方式。最后,在执法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社会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士,借助这些人士的力量,提升执行效果。
首先,应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保证机构的独立性。通过推出新的法律手段,对监督的组织以及人员进行限制,明确监督机构的职能,使得监督部门能够更好地开展自身工作,能够在监督环节形成长效、连续的监管。在监管过程中,既要了解地方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欠缺,又要分析在执行环节中存在的不足,继而为相关执行机关提供优化措施。其次,地方政府执行机关要提升整个政策执行环节的透明度,除了国家机密之外,其余各项执法内容都应该严格按照规章秩序、法律程序公开,受到公众以及监督机构的监督。最后,应对地方政府的执行力进行考评。如制定完善的考评机制,公共政策执行环节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故在制定考评机制时,要容纳经济、效率、公平等各种定量以及价值指标。如对概念的分析、执行计划制度的科学性、投入的成本、效率、满意度等。
执法主体的心态、素质和能力,会直接地影响到政策执行的效果。首先,在地方政府内部就应该健全人力的招聘和激励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执法工作氛围。其次,要通过激励机制,让执法人员树立良好的心态,激发执法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提升其执法的责任感。另外,要加强对执法主体的培训,让执法主体能够了解自身所负责的工作内容,让其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对自身工作有一个全面性的认知。最后,要提升执法人员的思想以及政治素养。转变传统的官本位思想,能够在执法的过程中,从人民群众出发,提升整个执法的满意度。
公共政策是国家基于地方发展的实际现状提出的一系列计划和目标,需要地方政府合理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地优化组织机构、完善审议决策机制,才能够提升整个执行环节的科学性,促进地方更好地发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