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冰冰(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
联合国最早在2005年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在现有环境下存在金融服务需求的低收入人群和中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提供低成本且高效的金融服务,使得更多个人及机构获得公平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
目前,在互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普惠金融与现代的创新手段相结合形成了数字普惠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业物理和地区方面的限制。中国的电子商务及电子支付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这给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此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抓住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机会就成为促进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
基于这个背景,研究我国对新时期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否促进经济增长和通过怎样的渠道作用于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日后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根据现有文献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学者都认为普惠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Park &Mercado (2015)认为普惠金融有助于加强金融深化,使得银行增加信贷投放,从而加速经济增长。李建军等(2019)测量了金融服务的渗透率、可用性、有效性和可承受性,发现普惠金融只有在发展到一定水平以上,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王莉和陆改红(2019)通过研究证明经济活动的开发在西部地区的发展效果最好,其次是东部地区,相对落后的地方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更容易产生效果。Kama(2018)通过对尼日利亚普惠金融发展的研究发现,尼日利亚普惠金融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主要原因是国内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技术知识匮乏。郭峰、孔涛等(2019)通过研究发现,以使用深度、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显示出数字普惠金融低成本、易操作的特点,能够达到促进低收入人群经济增长的效果。
通过梳理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文献有限,在此之上关于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章则更少,但是在目前关于普惠金融研究的基础上,由于相似的理论模型以及影响机制,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文献不仅为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也为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
普惠金融主要是通过传统的金融手段为弱势群体帮扶性地提供金融服务,而数字普惠金融则是在此基础上延伸而来,通过互联网技术,借助金融领域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云计算等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普惠金融融合形成新型普惠金融,使得金融服务及产品种类多样化,金融服务及产品覆盖广度更广,金融服务及产品使用深度更深,使得弱势群体能够简单低成本地获得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所提供的低成本、低门槛的数字化普惠性金融服务,满足广大客户在传统金融服务业务下难以满足的现代金融服务需求。
2.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这也是我国数字普惠金融能够较快发展起来的基础。根据我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2015年中国网络支付市场规模仅为49.48万亿元,但是到了2019年,我国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增长到了金额249.88万亿元,每年均呈增长态势。如图1所示。
图1 2015-2019年中国支付机构网络支付规模
此外,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保险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由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发布的《互联网财务管理报告》我们可以看出,2017年我国的互联网财务管理指数为695点,而2013年只有100点,约为4年前的7倍,涨势惊人。然而,自2018年以来,由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口风缩紧,金融市场以及互联网金融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比如余额宝等典型案例,通过观察互联网财务管理指数也可以印证这一结论,具体表现为该指数从2017年的695点降至527点,如图2所示。
图2 2013-2019年互联网理财指数时序图
3.数字普惠金融评价体系
目前,大多数针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都会运用到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它是在现阶段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较为权威、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遵循连续性、平衡性、可比性、全面性和可行性原则,其在传统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考虑到数字普惠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工具的独特特点,考虑到数据的可用性和可靠性,从数字金融服务的使用深度、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三个方面构建了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我国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总体及各个维度的具体发展情况,基本可以反映我国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整体态势和节奏,如图3所示。
图3 2011-2018年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分指数
2011年至2018年,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总体上始终保持增长态势。2011年省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为33.6,2018年增至294.3,年均增长36.4%,这显示了中国数字金融的快速增长趋势。从其他维度的指数来看,2011年至2018年,普惠金融数字化指数增长最快,其次是数字金融覆盖率指数,数字金融使用深度指数增长最慢。此外,各分项指数的增长率在不同年份有所不同。如图3所示,2014-2017年,使用深度指数的增长速度非常快,总体上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增长便主要来自这个方面。这其实很容易理解,当数字金融的数字化程度和覆盖率都达到一定的水平,想要再更高的增长就需要付出递增的努力,此时现有覆盖率和数字化程度上深度的提高便能在同种发展水平下拉动经济增长。
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体上保持了高质量的中高速增长。由于人均区域GDP包括一个区域的生产和人口状况,是反映生产和收入水平的最全面的指标,因此本文采用人均区域GDP来衡量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结合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年度数据(如图4所示),根据趋势线我们可以看出,在2017年至2019年这两年,我国人均生产总值增长放缓,与我国互联网理财指数趋势保持一致。
图4 2014-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元)
就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而言,与传统金融机构不同,原本接触用户的数量体现在金融机构网点数和人员数上面。但在新时代的数字金融模式下,数字金融服务的供给能够保证用户获得相应服务的程度通过电子账户的数量来体现。这有效缓解了金融服务的排斥效应,即弱势群体和小微企业在金融体系中缺乏金融服务共享,缺乏进入金融机构的方式方法,在获取金融服务和产品方面将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例如,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缺乏金融机构网点是弱势群体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主要原因。根据数字普惠金融的特点,数字技术在数字普惠金融中的运用使得金融服务不需要增加实体网点,而是借助移动互联网实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高覆盖和广覆盖,使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居民不再因地理位置而被边缘化。数字普惠金融所带来的覆盖范围的提升,以及偏远地区及弱势群体对金融活动更多地参与,都有效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活力,将资金有效地注入小微企业及实体经济中去,促进经济增长。
我们可以从数字普惠金融相关金融服务的使用情况来衡量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比如支付服务、货币基金服务、信贷服务、保险服务、投资服务和信贷服务。从实际情况来看,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越来越多,数字普惠金融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准确,有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即人们由于自身的经验和心理因素,将自己排除在金融服务范围之外的情况,在更加全面地了解了金融活动的相关信息后,出于信任的增加以及认识到可得利益,人们就会更积极地参与金融活动,从而解决了自我排斥的问题。而且,随着人们和机构越来越多地参与数字普惠金融活动,就可以接触到更多的金融创新产品,使得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和可用,能够满足各级金融需求,这将有助于解决小微企业长时间所接触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对单一的问题。
同时,根据上文中提到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可以看出,在2014年至2017年,使用深度指数的增长速度非常快。随着数字金融的覆盖和数字化达到一定程度,想要在之前基础上提升就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此时使用深度的提高便能在同种发展水平下拉动经济增长。
数字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便利和低成本方面,即数字金融服务所表现出的低成本、低门槛的优势。具体来说,随着数字等级的提高,金融机构不需要增加物理手段来提供金融服务,从而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数字技术带来的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新方法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信用研究系统,使金融机构能够有效地识别和控制风险,满足其安全需求,然后帮助其解决弱势群体和小微企业以往相对严格的风险评估程序和信用档案的问题。
同时,数字化的改善带来的金融产品创新使金融机构能够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这有助于显著降低融资手续费用高、先进金融产品少等问题,针对性地满足弱势群体和小微企业机构的融资需求,由于这部分群体有较强的参与金融活动的欲望却缺乏参与金融活动的手段,因此只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弱势群体的了解度及参与度,便能付出较小成本达到期望的经济增长效果。
本文通过对以往普惠金融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梳理,针对普惠金融对经济影响的理论与机制,结合数字普惠金融的特征,以及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和人均生产总值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从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三个方面总结并归纳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即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数字化程度的方式降低弱势群体及小微机构接触金融服务的门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通过覆盖广度的提升来减缓解地理排斥、降低排斥效应,从而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而当数字普惠金融完成初期的发展之后,使用深度的提高将成为后期的重要驱动。
结合以上实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为了促进数字普惠金融更好的发展,使其更加显著地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目前,尽管数字普惠金融带来了许多金融创新,推出了许多新的数字化产品,但面向农村居民和边远地区居民的金融产品相对较少。数字普惠金融应根据不同层次的群体和机构,进一步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在服务中落实普惠金融理念,为弱势群体和小微企业机构开辟多种绿色专项服务渠道,如微信公共平台和手机应用等,缩短学习时间、降低学习成本、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
数字普惠金融对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影响将取决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发展特点设计相应的数字普惠金融模式,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使得利民政策更好地达到期望的效果,大幅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数字普惠金融其核心便是创新与科技的结合。因此想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得更好更远,就必须紧密结合科技创新及互联网,不断对传统的金融服务进行创新升级,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适应性及应用性,满足更多群体的需求。但在改造升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伴随着风险的升级,因此教育及风险防控手段也应相应升级,将传统的征信系统、支付系统等技术更多地融入数字技术,提高金融安全。此外,由于数字普惠金融与传统金融服务相比引入了数字技术的手段,因此数字安全以及数字隐私也需要更高的防范技术及保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