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融入大学生党性教育的三维思考

2021-11-28 08:33
时代人物 2021年34期
关键词:党性党史思政

张 敏

(大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大连 116622)

大学生党性是指大学生在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综合能力等方面体现出的先进的内在思维模式,以及外化的行为。当代大学生入党要求严格,不管是在政治把握还是在思想状况上都有严格的要求,故大学生党员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党性修养。因此,本文主要指向是非党员大学生,将党史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党性教育中,用党伟大的奋斗历程、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历史经验等对大学生进行本质的改造。

关系之维:党史教育与大学生党性教育的内在契合

教育目标一致

通过学习党风云激荡的革命历史,党开创和不断建设、发展的伟大事业中,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自我革命、不断创造、奋斗不止;理解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理解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社会主义能壮大并焕发新的生机。建党百年中,虽有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但它们彼此联系,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不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奋斗的进程。

高校思政课旨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是帮助青年大学生感悟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进一步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形式与政策”课程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局势,进一步树立远大报负,勇担时代使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视实践探索中的曲折,进一步向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靠拢。因此,党史教育和大学生党性教育二者在本质上是同向同行的,坚守为党为国育才的政治立场,寓价值观引导于理论教学之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教育内容连通

中共党史博大精深,既涵括了众多历史现象又蕴含着历史发展的规律,既包含了许多历史经验、伟大成就,又孕育出了历史主体在创造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伟大历史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等。因此,丰富而广泛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成就、历史经验、历史规律、历史精神等均是党史教育的主要内容。

青年大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和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学习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唤醒党性,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承担历史使命……总之,大学生党性教育的内容是党史教育内容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因此,党史教育和大学生党性教育的内容是相互连通、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二者互为表里。广博的党史内容为大学生党性教育提供了载体和素材,大学生党性教育为精准把握党史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

教育要求契合

党史教育不能简单机械的就史论史,必须把过去、现在、未来结合起来,培养唯物史观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激发大学生主动担起历史使命的责任感;必须把价值引导融入知识传授中,使其源于讲历史、着眼于培育正确的价值观、落脚于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必须在以客观、真实的历史为教学内容并尊重历史的同时,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党史教育。

大学生党性教育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武装学生头脑,必须“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1];必须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真理、弄懂弄透弄清党的思想理论,以此来说服、教育、引导学生;同时必须了解青年大学生的认知过程、接受规律、心理发展等。由此可见,党史教育和大学生党性教育的要求十分一致。

意义之维:党史教育对大学生党性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营养剂”,是以史育人的重要法宝。开展党史教育,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增强使命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大的意义。

学史明道: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培育正确的历史观

学习党史,一方面固然要通过党史的学习,了解和把握党史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党史知识的了解和把握,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但以“全盘西化”为主线、以“西方中心论”为基础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一度盛行。历史虚无主义是刻意无视历史事实、本质和规律,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恶意歪曲的一种历史观。例如,历史虚无论者臆想中国未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造时,中国可能出现的前景,排斥阶级分析,背离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对中共党史选择性的虚无,视而不见能够支撑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史实,重新评价文革等“左”倾运动,讥讽新中国是历史的倒退。近年来尤为猖狂的是,历史虚无论者企图用“现代化范式”来取代“革命史范式”,重写党的历史。他们认为中国革命没有给中国带来现代化,中国革命是逆历史潮流的,否定了中国革命的正当性。事实上,中国的革命和现代化始终是连在一起的,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在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努力。西方的入侵不仅没有给中国带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而给我们带来了亡国亡种,割断自己与自己历史的联系,沦为附庸的惨痛。因此,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在大学生党性教育中贯穿党史教育,以客观的态度回溯历史,以实事求是的原则评价历史事件,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学史明道,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正确的视角看待历史成就和挫折;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用唯物史观去分析历史现象、探明本质与规律;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增强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加强意识形态安全的屏障,搞清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联系,知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学史知责:激发使命担当,增强行动自觉

大学生党性教育的重要一环就是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如果青年大学生担当意识薄弱,遇事逃避退缩,自己的人生价值不仅无法实现,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共党史是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一路的艰辛历程承载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自强求富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因此,把党史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矢志创新创造的历史融入到大学生党性教育中,通过一些重要人物事迹、重大事件等讲好党史故事,有利于学生深刻感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的责任担当,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斗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等的优良传统,理解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加深对中国精神的认知。通过党史教育,大学生还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并认识到“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3],从而启发青年在反思历史中做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接力者,以勇于担当的精神,与人民群众一道,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不断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学史立志: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4]。在党史学习中,青年大学生能感悟到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的顽强品格,这是理想信念的力量。党史中蕴含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包含着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这为增强“四个自信”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提供了历史底蕴,是青年大学生的补钙之源。通过大学生党性教育,从多个方面和维度讲述党史,有助于青年大学生主动将党史中的伟大精神等内化于心。

实践之维:党史教育融入大学生党性教育的实践理路

只有把党史教育放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有效发挥其德育功能。党史教育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多维度共同发力。最大程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努力创新、优化教育方式方法,才能使党史教育在实践中走的更远、更高、更稳。

充分利用高校思政课堂,加强教师的教育能力

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党性教育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是将党史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党性教育的主导力量。因此,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教育能力和教育素养,影响着党史教育的效果。党史广博性的特点要求思政课教师能够把党史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融会贯通起来。目前,思政课教师中教师的教育能力还需要继续提高。因此,必须利用好思政课堂,同时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思政教师传授、传播、传承党史的水平,使高校思政课教师担负起成为开展党史教育的实施者、推进者和实现者的重任。

首先,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只有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推进教育意识的觉醒,才能更好的赢得党史教育的主动权。因此,每个学院可定期开展对教师的党史教育大会,会后教师们讨论并发表感想,提升教师党史教育的意识,自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党史教育。其次,提升教师开展党史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党史教育教学的质量。在思政课程中加大党史教学内容的比重,把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升党史教育的热情,从而有效的增进青年大学生对党的认同和拥护。例如,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将抽象转化为具体,丰富党史教育的内容,扩大其吸引力。在课程思政中将党史知识融入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的讲授中,结合社会热点,与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党史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引导大学生把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有机结合起来。最后,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不断丰富党史的知识储备。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和资源,通过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引导教师加强对党史问题的研究。

把握学生的特征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党史教育融入大学生党性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有效发挥青年大学生的主观性和能动性。面向大学生开展党史教育,教育内容、方法等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接受心理等,并进一步“主动调节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使其接受教育”[5]。故此,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关心国家大事的责任感,培养积极主动学习党史的兴趣,把党史学习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将其常态化。

一是大学生作为党史教育的接受主体,要了解他们的接受规律和接受需求。大学生对党史的学习兴趣来源于历史和现实有密切的关联,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能更好的认识现实世界,把握规律,指导行动。因此,我们要以历史为素材,立足现实,在历史中寻找现实问题的本源,以问题意识为指导,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回归具体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党史的兴趣,培养大学生学习党史的能力。努力使党史中回答的现实问题真正被“受教”主体认同和接受,并将其重大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从而把历史、现实和未来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指导行动的稳定力量。二是正确处理好形式活泼与内容严肃相统一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正确的政治导向下,可以采取以党史为主题的演讲,表演话剧等多种形式,既让学生的个人特长有发挥的场地,又潜移默化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种符合学生兴趣爱好又充满活力的方式,有利于让学生主动、自发的学习党史。

优化教法,发掘教学资源,形成新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6]把党史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党性教育,就要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主动探索寻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与形式,使党史教育更好的入耳、入脑、入心。

一是充分利用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党史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党性修养。可以利用党史学习线上的课程,如利用“学习强国”等权威平台上的资源,充实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知名高校开设的公益课程,进行党史学习。二是高校可以利用好地方的红色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利用重大纪念日开放向英雄模范学习,并邀请党史研究工作人员参与讲解,弘扬创新精神、革命精神等,增加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活动。夏令营、红色旅行、扫墓等都是重要方式之一。三是利用好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强化大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自媒体、全媒体、新闻媒体的作用。例如,通过抖音、快手、微博等,用小视频的方式、推送党史小故事的文章等,构建党史教育的新平台,讲好党史知识,讲活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努力使大学生传承好红色基因、继承并发扬革命精神,珍惜时代、践行使命。

猜你喜欢
党性党史思政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党史上的今天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