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黎(武汉城市学院)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是国家倡导的实践活动,也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高屋建瓴地指出,在新常态下要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纵观当前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大学生是今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主力军,风华正茂,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加强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符合社会需求和国家期望的。受多种因素的掣肘,当前绝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意愿和创业能力与社会需求、期望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正本清源,革故鼎新,认识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找准落脚点、抓住切入点、通过想对策、花力气、找短板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是民族繁荣昌盛的后备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可聚焦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增强发展后劲,融通创新的引领标杆、精益创业的集聚平台,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知识技能。具体就是指学生在学校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的程度,包含了专业实践应用、学科专业知识、基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知识等,这些知识是保障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
其二,综合知识。包含了公关礼仪知识、人际交往知识、人文社科知识等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所需要的跨学科通识知识。
其三,创新素质。这种构建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驱动,具体体现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等。其四,创业素质。主要就是指学生在双创过程中组织管理、获取机遇、谋略决策等开创事业的能力。
大学生群体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后备力量,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学生已经成为国家“双创”的重点教育对象,在新经济常态下,培养其双创能力,有助于更好地服务国家,从整体上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双创能力,更是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举措,所以培养大学生双创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双创能力的人才,是构建创新性国家的需求,创新型人才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当前党中央已经将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到重要日程,高校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阵地,高校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另外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还能进一步缓解紧张的就业压力局面。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的推进,学生数量日益增多,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高校而言,培养学生双创能力,能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潜能,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潜移默化地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当前紧张的就业压力,创造诸多就业机会。对于学生而言,提升双创能力受益终生。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他们心智成熟,自尊心强,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可以在相关平台上发光发彩。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能最大化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创新观念和竞争意识的提升,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技能。
纵观当前很多高校都因时而立,因势而为,开设了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公共选修课,其覆盖面广,学生有机会选择课程。然而受多种因素的掣肘,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才能系统掌握这类课程的核心要点,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而绝大多数学生选择这门课程主要就是为了获得学分。
由于尚未系统性地接受双创课程的启蒙,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很少有涉及创新创业内容,自然在当前的高校中绝大多数创新创业意识孱弱,漠不关心学校或是国家所举行的“双创”比赛,参与动力不足,自然也就无法在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很大一部分高校认识到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性,开设了相关的实习实践类课程和公共选修课,但课程未形成逻辑、系统性的学科,创新创业类课程主要以讲座或是会议模式为主,内容单一,缺乏专业性,形式机械化,无法发挥应有的价值。加之部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还有待提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无法将专业课程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融合在一起,无法有效引导和培养学生相关能力,制约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提升。
在创新创业大环境下,教育形式将对教育结果产生显著影响,目前过于单一化的教育形式,势必会导致掌握技术及运营项目的单一性,难以适应创新创业的根本要求,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产生阻碍。
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目标单一化,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中,缺乏明确和具体的目标,过度关注于学生就业,而非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升级;二是教育内容单一化,即面对全新的教育格局,实战型教师资源和能力缺失,难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效果,脱离实际;三是成效单一化,即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评价手段滞后,往往侧重于显示数据,而对于隐性发展无法界定,导致判断标准功利化。
受多种因素掣肘,纵观当前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有部分学校构建了实践平台,但是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流于形式。
因此,高校要瞄准时代发展需求,从学生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入手,多措并举,构建完善的培养平台,通过平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今后创新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毋庸置疑,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新是引领生产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创业者而言,创新精神是动力源泉,在新常态下培养学生双创能力,最为关键要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激发其创业意识,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的影响下,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创业意识,创新的本质就是逾越传统思维模式,树立敢闯敢拼的意识。常言道:“不破不立”基于此,高校领导者要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认识到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崇尚提问和质疑的良好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高校还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切入点,通过“两微一端”等载体,加强“双创”的宣传力度,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创业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学校还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切入点,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敢于提问、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让学生打破墨守成规的思想,敢于创业,乐于创业,大胆提问,敢于质疑,为今后的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基于双创背景下,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要瞄准创新创业号召,将创新创业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融合起来,在专业课程教育和通识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一套符合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发挥课程体系的作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目的。具体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在双创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在一年级通过结合通识类课程,借助这些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激发起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欲望,主动投入到课程体系中,了解或是掌握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可在专业基础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基于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在竞赛和创新实践中达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的目的。学生在大二学习了专业课程后,系统性地掌握了本专业的重点知识,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申报相关项目,综合应用所学知识,通过这样的举措,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图1 创新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在模拟创业和创新实践过程中,锻炼创新创业知识,促进自身双创能力的提升。经过了诸多项目和实践的锻炼,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实践中提升了自身的实践水平和理论基础,在大四阶段,可以选择自己的优良项目,不断进行成果转化和优化。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当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目标,推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据此,为保持这种良性的社会人才培养态势,必然需要依赖于教育模式的优化,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中,注重教学目标反向设计,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强调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引导,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便源自教育创新,明确强调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育的预期效果与过程设计。那么,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时,则应当积极遵循OBE教育理念,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尤其是加强对问题求解模式的拓展,开展研究性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等,建立一体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另外,以“师生合作创新创业共同体”为契机,弱化学校教育的刻板形态,而是革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体现出协同性,建立师生创新创业的共同体,建立以师生为主体的合作团队、创业合伙人团队,共同实施创新创业的“实战”。
实践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双创能力,高校要整合资源,积极推进以孵化器、创业园、创客空间等全链条式的双创孵化载体建设,为学生构建一个双创实践平台。
对此,高校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将就业和创业结合起来,以创新创业促就业,以此更好地达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目标。高校在建成了创业支撑平台后,要积极投入使用,为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实践平台,依托该平台,锻炼学生适应社会和与市场对接的能力,夯实学生今后自主创业的基础。与此同时,高校要发挥自身优势,依托各学院的科研基地、工程中心和实验室,积极引入数字化工具,为学生构建一个兼具专业特色和学科特色的创客空间,对于学生而言,可以通过设计科技创新活动项目,调动其创新欲望,利用所学知识,产生创意,并通过寻求志同道合同学,组建团队,集中大家的智慧,动手创作,进而将天马行空的创意变成现实。
作为学生初创业的孵化平台,创业园应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由政府为主导,高校、社会、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为学生创新创业构建一个“多位一体”的服务平台。其中包含了基础、信息、融资、技术、培训等,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服务平台,支持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其初创业成功率。
通过双创实践平台,在校内形成“种子培育、苗圃助长、企业孵化”的企业孵化链。
一言以蔽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高校要坚持与时俱进,瞄准创新创业的优势,从学生的实际入手,基于尊重学生多样化需求和个体差异,全面谋划,整体设计,从正本清源革新意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完善双创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各种优质资源,构建双创实践平台等方面入手,助力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激活其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学生双创能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