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茂雅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市 100089)
私有制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而出现的。私有制并不仅指资本主义社会下一种制度状态,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依然有它的踪迹可寻。人类社会产生以后,首先出现的是以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是没有私人财产占有的,因此也不存在私有制的形式。马克思并没有直接给出对私有制的定义,从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起源及私有财产的本质进行了论述,从而揭露了私有财产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资料占有的关系中引起的人与人在生产过程中不平等、剥削与被剥削的一种地位。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指出人在生产劳动中,受着人类生产共同活动方式,即生产力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了人们的交往形式,也决定了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私有制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生产力状况的大幅度向前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在人类发展的野蛮阶段,人们学会纺织、驯养动物,除生活必需劳动产品之外,出现了少量的剩余产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多,出现了财产的个人私有,形成了初步的阶级分层。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生和生产产品交换规模的扩大,生产力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也逐步的发展和形成了。马克思曾经提到一个民族的发展程度与这个民族内部分工和民族的生产力是分不开的。但马克思所指的分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分工,而是资本主义形式下的分工。一般意义上的分工是能够大大促进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的,马克思认为这样的分工是以增加人的自由及劳动的全面性而存在,但资本主义的分工,反而加剧了人的片面化发展,成为了人异化的根源。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增加,金属工具、牛耕等新的生产工具或方法被发明,直接促进了剩余产品的出现,对于剩余产品的公平分配就是私有制的最早形式。因此可以看出,私有制的产生是随着更高生产力的发展,为了适应更高生产力而产生的。私有制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形式而出现,在一开始有它的积极意义。私有制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生产力水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断完成巨大飞跃“奴隶劳动使奴隶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得以脱离生产,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以及城乡的分工和对立,使人类得以在文化、艺术、科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随后,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的萌芽所产生的生产力也为战胜封建主义提供了条件。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这个角度说明,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大加快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当人类生产力水平继续高度发展时特别是到了大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质上作为一种剥削制度,作为造成人类不平等原因之一,又进一步演变成制约人类发展和生产力的因素,最终逃离不开被取代的命运。
引用《共产党宣言中》具有经典启示意义的一句话“资产阶级…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正如前面我们提到,私有制作为当时的一种新的经济制度,为当时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发挥出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作为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也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展而走向衰落。马克思所谈到的“掘墓人”,就是“反对自身的武器”的无产者。无产阶级作为被私有制剥削与压迫的阶级,就会变成为消灭私有制的主体。从另个层面说,一旦旧的社会现状不符合这个获得统治新的阶级的利益,那么它将强制性的对社会进行调整,使整个社会能够满足它的生存和统治条件,也就是资产阶级私有制。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私有制的批判,最早的观点就是出发于论证无产者如何取得自己的生产力。无产者是没有自己的财产的,他们在大工业时期所创造财富,只是无偿的透支自己的劳动为资产阶级财产服务的。而且在越来越进步的工业文明中,工人阶级的生活不但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变好,反而愈加困苦和贫穷。在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需要必须加以保护的前提下,无产者只有通过“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废除所处社会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才是无产者获得社会生产力的唯一方法。所有制关系本身是不具有褒贬含义的,马克思也指明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如封建所有制代替奴隶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代替封建所有制,也就是说共产主义对私有制的消灭,对资本主所有制的废除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它不是共产主义所独有,并且马克思想要强调的是,共产主义要废除的只是资产阶级所有制,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所有制。共产主义要进行的消灭所有制,更加不是资产阶级所指责的那样,是对个人劳动所挣来的财产的消灭。我们不得不再次回到对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界定,是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中的不平等地位,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是毋庸置疑的,而私有制中对私有财产的排他性,排除的恰好是不属于这个阶级所有人的利益。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真正拥有财产的,私有制真正维护的,只有无产阶级的对立面阶级——资产阶级的财产。
接着,马克思不禁问到“但是,难道雇佣劳动、无产者的劳动,会给无产者创造出财产来吗?”不会的,无产者劳动所创造的财产有一个名词替代:资本,而资本是剥削雇佣劳动所得来的资本家的“私产”。共产主义所废除的私有制,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去的是它的阶级性质——被资产阶级粉饰下的私有制本质。因此,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直接指出要消灭的私有制,并非资产阶级责备的一切个人私有财产。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的对人的剥削以及压迫,造成了人的异化和片面而不自由的发展。马克思进而提出对私有制的消灭,不再仅仅是批判,而是对使人受压迫、受剥削的、使人受异化的私有制的消灭,进而组织无产者成为阶级,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实现人的本质的回归,使人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真正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才是马克思所追求的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未来前景的纲领性描述,是共产主义学说的凝练表达。马克思的私有制批判理论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那是阶级斗争异常激烈的年代,也是资本主义在全球大扩张的年代。这一理论在当时主要运用于论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社会实践,表现出两个阶级、两种制度和价值观念之间斗争的不可调和性。但在70年代以后,各个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际遇的国家逐步从对抗走向对话,时代主题也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那么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面临的改革开放的主题不变,中国需要进一步思考在新时代如何利用资本来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公有制。
正确认识及对待资本在当今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离不开对资本主义的正确利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而国企改革无疑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然而与众多非公有制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和收益低下等问题困扰着当前国有企业发展。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迫切的摆在了党和国家甚至全世界的面前,而马克思的私有制批判理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对待国企改革的视角和方向。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理论在当今时代挑战与价值并存。我们更应该看到到《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消灭私有制的必然性和消灭私有制过程的长期性进行了严格区分,这是两个相互联系但又有重要区别的问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以消灭私有制为前提和条件的。“消灭私有制”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跨度,并不能以此来否认马克思资本主义私有制批判理论在当时的合理性,更不能以此作为抨击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作为新时代新形势下坚定理想信念的依据。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坚信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