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均学,魏小雪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在百年历史征程中,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初步确立、调整恢复和深化飞跃的阶段式发展,强有力地引领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党在思想路线上的正确性,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正值党的百岁华诞,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总结我们党在思想路线建设方面的基本经验,对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重要启示意义。
从鸦片战争开始,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改变社会面貌,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了数次交锋搏斗。经过艰苦抗争,我们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正确的思想武器。但是,作为西方文明的产物,它只给我们指明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却并未给中国革命提供现成的方案。毛泽东强调:“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633中国革命到底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还是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换言之,就是要将这种普遍性的真理同近代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而能不能按照这样的思想路线去认真思索并付诸行动,直接关系着我们能否制定出科学的方针政策,也决定着革命最终的结果。针对这个问题,毛泽东曾严厉批评过党内从书本出发和从狭隘经验出发的两种错误倾向。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才叫理论和实际相联系。”[2]而如何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毛泽东认为一个是要吃透理论,另一个就是要认清实际。这是全党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也是中国革命必须解决的紧要问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为什么失败,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为什么行不通,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被动遵行苏联发展经验、共产国际指挥的结果,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与中国国情不能很好地相适应。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并进行初步探索的尝试,同时也是党的思想路线孕育萌芽之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特殊的背景之下,我们只能从客观存在的历史阶段出发,以此来寻找符合国情的发展路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国家,城市一直是敌人争夺的焦点,从而导致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和冲突。我们党在与敌人斗争的失败教训中,找到了农村这个可以依靠的据点。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扩大农民武装力量,最后赢得了革命胜利。从上下逻辑关联中可以看出,在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革命的成败离不开选择正确路径,而路径正确与否则取决于是不是与实际相联系。总之,如果没有从中国的社会现状出发进行独立自主的艰辛探索,就不会有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
毛泽东从投身革命开始,就始终践行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驳斥党内外对农民革命斗争的种种责难,他曾深入湖南农村进行了为期32天的实地考察,成为探索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光辉典范。1929年,毛泽东在一封亲笔信函中首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他指出:“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那些错误的思想,“只是历史的结穴,历史上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上的最后挣扎”[3]。1930年,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他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并主张将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因此可以说,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此时已经初步形成。但令人惋惜的是,当时党中央的大部分同志并不认同和接受这些正确的意见。面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给中国革命造成的惨痛损失,毛泽东认为有必要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来统一全党的认识。在1937年撰写的两部论著中,他从哲学高度对党的思想路线进行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翌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科学命题。毛泽东也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这一严谨的治学态度,强调“共产党员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模范”[1]522,反对脱离中国具体国情而抽象的、无目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空洞式思维,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为端正党的思想路线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全面概括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4],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思想路线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次年春天起,以《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这两篇讲演为序幕,党内全方位掀起了以改造学风、党风、文风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全党对思想路线问题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一致。党的七大进一步以党的文献的形式将其固定了下来,虽没有明确的文字表述,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已经在全党得以正式确立。有了思想路线的高度自觉和科学指引,党领导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迈向了人民开始当家作主的壮阔征途。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动摇,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历史经验表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和国家的事业就能不断夺取新胜利,这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
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中运动的,党的思想路线自然也不例外。毛泽东同志将其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坚持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在这条路线的指引下社会发展朝着正确航向一如既往地前进,但“这条思想路线,有一段时间被抛开了,给党的事业带来很大的危害,使国家遭到很大的灾难,使党和国家的形象受到很大的损失”[5]。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从系统阐述到最终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逐渐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这既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也严重脱离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其结果是阻断了国民经济运行的正常进程,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使中国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内乱。“文化大革命”的沉痛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任何时候都丢不得。要将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行下去,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重新恢复并确立党的思想路线。这既是继续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前提,也是创新发展党的思想路线的基础。1976年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党内仍残留着“左”的思想坚冰和“两个凡是”的精神迷雾。不打破人们头脑中僵化的旧观念,就难以在新的长征路上取得新成就。邓小平抓住这一关键历史节点,力挽狂澜进行思想路线上的正本溯源。他深刻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6]在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引导和支持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被公开发表和陆续转载。由此,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热潮在全国范围内铺展开来,有力地冲击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普及,也有力地推动了对毛泽东思想的准确理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我们党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踏上了新的征程。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有力地破除了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的图谋。人民生活日益富足殷实,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从根本上说,这是我们党调整并重新确立正确思想路线的结果。
正所谓“变则通,通则久”。一劳永逸的思想路线是不存在的,因为现实终究是变化演进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阶段性成果后,如果还沿用旧的思想路线就不可能适应新形势。唯有对历史条件和社会现状进行动态分析,不断开拓党的思想路线新境界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正确的政策决断和具体纲领,才能达到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有机统一。在千年更迭、世纪交替之际,党的思想路线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考验。一方面,苏东发生剧变。“社会主义失败论”喧嚣尘上,“新自由主义”扩张蔓延,思想上的迷茫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既给中国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带来了严峻的风险挑战。社会主义该向何处去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这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对此作出正确的解答。江泽民同志周密分析了国际国内发展大局,在原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他强调:“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7]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高度肯定,同时也表明我们党因时而变的科学态度。他提出的与时俱进理念,标志着我们党对思想路线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因此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各领域出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党的思想路线建设也进入了关键的历史时刻。胡锦涛同志号召全党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将党的思想路线再次引向了科学化的轨道。他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涵,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8]由于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通过“求真”把握住了中国发展的新课题和新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新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处在新时代的发展节点。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用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思想路线来指导工作显得更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9]。在思想路线的内容表述上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这为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基本遵循。人类社会是不断演化的历史过程,党的思想路线建设决不会止步于此。唯有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才能科学指导党和国家未来的实践工作。
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思想路线建设,这是我们党分析新形势、应对新矛盾、解决新问题的基本依据。然而,它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简单呈现,而是在与其他路线的系统配合中共同助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虽然它们在党的发展过程中鉴于自身属性承载着不同的价值功能,但都是党的建设有机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首先,表现为思想路线与政治路线的良性互动。我们知道,共产党和国民党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政党。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侵占中国东北之时,共产党随即发表抗战宣言主张积极抵抗,国民党反而顽固坚持妥协投降的倾向,一进一退形成了各自鲜明的思想认知和行为差异。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携手同盟者共同救国。这也就意味着国内矛盾应该暂时让位于中日矛盾,只有抓住斗争的“牛鼻子”才能集中力量打击侵略者。我们党在巧妙处理国共关系的基础上放手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不仅避免了大规模内战,而且成功地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次,表现为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协调配合。毛泽东曾形象地把群众比作党的后台,后台拆了那什么戏都唱不成了。由于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党意识到人民群众是支撑社会发展的真正英雄,从而在行动中紧密团结群众并依靠群众。而在群众路线的实践中,我们党也打破了条条框框的局限和约束,使思想路线从抽象化的概念转变成了具体化的行动。正是在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开创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宏图伟业。最后,表现为思想路线与组织路线的深层融合。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实际上,这充分彰显了组织路线的重要作用。不过,思想路线对组织路线的确立仍有很大的决定性和制约性。组织形式的改变、组织机构的调整不能脱离思想路线而独立进行。但组织路线也并非完全被动地服务于党的思想路线,它是正确思想路线得以确立的主体保障。思想路线的贯彻执行,离不开党组织坚强有力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也要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和骨干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组织问题。在坚定不移贯彻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始终将提高组织力作为党的建设的核心内容。紧密联系新形势大力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集中性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党员干部实际需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教育培训工作。如果说组织路线是“形”,那么思想路线则是“魂”。铸“魂”造“形”为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