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与黑塞《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主人公成长之路对比分析

2021-11-28 08:33
时代人物 2021年34期
关键词:尔德歌德威廉

史 键

(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南昌 330063)

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是德国文学中一种特有的小说类型,一般以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描述主人公从童年、少年、青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主人公首先接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然后离乡漫游,通过结识不同的人、观察体验不同的事,并通过在友谊、爱情、艺术和职业中的不同经历和感受,认识自我和世界。主人公的成长,是内在天性展露与外在环境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在影响作用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促使他不断思考和反思。错误和迷茫是主人公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因素,是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1]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是歌德历时多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被公认为德语“教育小说”楷模。[2](这里的“教育小说”与“成长小说”同为„Bildungsroman“ ,本文统一称为成长小说。)自小就对戏剧艺术十分感兴趣的威廉历经一系列体验后,认识到自己没有戏剧天赋,因而告别舞台。此后,他进入塔社圈子并接触到公共政治生活,最终获得“结业证书”,标志其走向成熟。

作为黑塞的代表作之一,《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Narziss und Goldmund)讲述了天性情感丰富、富有艺术天赋的歌尔德蒙自由流浪的故事。流浪途中他历经丰富体验,也找到了自己的雕刻追求。虽然他最终走向死亡,却获得了救赎。

文章以《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比、分析威廉与歌尔德蒙的成长之路异同点。透过两位主人公成长的共同点,可以了解成长小说的一般成长模式与基本要素;此外,对两位主人公成长不同点的探讨则展现不同时期成长小说的多元化主题以及歌德、黑塞对时代问题的回应,对社会、个人成长的思考。

威廉和歌尔德蒙成长之路共同点

引领者

成长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主人公在其漫游过程中会得到不同的人的教育或引导,从而对主人公的行为、思想产生影响。起教育引导作用的人可称为导师或引导者。威廉的导师是塔社成员,纳尔齐斯则是歌尔德蒙的引导者。

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第二部分,塔社成员阿贝通过谈话促进了威廉对戏剧的思考。威廉彻底放弃戏剧后认为过去的经历毫无意义,阿贝鼓励他不要为过去的失败所困扰,只做眼下该做的事情。塔社另一成员雅诺则向威廉推荐了莎士比亚,威廉也因此鼓起勇气登上舞台演绎《哈姆雷特》。此外,开明贵族罗塔里奥也带领威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如接触农业改革以及参与庄园收购事务等。在塔社成员的教育引导下,威廉从戏剧走向公共生活,获得塔社成员颁发的“结业证书”,标志其学习时代结束。

纳尔齐斯对歌尔德蒙的影响首先在于引导他回忆起母亲、恢复天性。歌尔德蒙从小被父亲以洗清母亲的罪孽为由送到修道院。他希望自己潜心学习,却无法适应枯燥的生活。与歌尔德蒙成为好友后,纳尔齐斯了解他因受父亲误导早已忘记母亲的真正形象,因而帮助歌尔德蒙从忘记母亲与童年的“沉睡”状态中清醒过来,恢复了天性。可以说,纳尔齐斯对歌尔德蒙的友谊就是唤醒他,引领他日后服从心灵的召唤,走向母亲。

女性之爱

威廉与歌尔德蒙的成长路上都结识了多位女性,她们为二人带来丰富的情感与体验。通过与女性的交往,两位主人公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逐渐走向成熟。

年轻时天真幼稚的威廉由于误会玛利亚娜对自己的忠诚,离开了温柔善良的恋人。后来威廉通过她遗留的信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段爱情令他体会了误会、失去爱人的痛苦,推动了他的成长。天性善良、乐于助人的娜塔莉亚是威廉爱情经历中的另一关键人物。故事结尾,威廉与代表“美丽心灵”的娜塔莉亚走到一起,他们的结合不仅表明威廉开启了人生新历程,也象征着威廉品格的升华。除此之外,小说还塑造了神秘的迷娘、性感率真的菲莉涅等女性形象,与她们的相处交往不仅令威廉体会了丰富的情感与复杂的人性,也帮助他走向成熟。

一次外出采药途中,歌尔德蒙遇到热情奔放的莉赛,初次体验了情欲。此次经历使歌尔德蒙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欲望,因而他很快离开修道院,开始流浪。对丽迪娅的感情则使歌尔德蒙体会到了真正的爱情。因暂居于骑士家中,歌尔德蒙结识了美丽的丽迪娅。相处中,他发现丽迪娅心灵与肉体协调和谐,仿佛有巨大魔力一般吸引着他,“他爱她爱得这样厉害,甚至放弃了对她完全占有的欲望”[3]。最终,歌尔德蒙将自己曾经的爱融入艺术作品,创作出了以丽迪娅形象为原型的圣母雕塑。爱情享受使歌尔德蒙在精神上得到了升华,使他超越了有限的感官之爱,最终走向艺术而获得新生。[4]

错误与迷茫

错误或迷茫是主人公成长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因素。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是威廉的理想,但从未登台的威廉认识不到自己没有戏剧天赋,甚至幻想自己能够“成为未来的国家剧院的创造者”[5](29)。此外,威廉认为只有贵族才能享受到全面的、个性化的教育,而他因出身于市民家庭无法使自己得到全面教育。因此,威廉对戏剧的追求不只是出于兴趣,他更希望借助戏剧接触、学习有教养的贵族,从而进行自我培养。事实证明,缺少戏剧天赋的威廉无法通过戏剧道路完善自我。爱情方面,由于误会恋人,幼稚、冲动的威廉不经询问就不告而别,间接导致了悲痛的玛丽亚娜的死亡,这也是威廉人生中无法避免的伤痛。

与威廉一样,歌尔德蒙也是在错误与迷茫中逐渐走向成熟。流浪途中,歌尔德蒙因自卫杀死了流浪汉维克多,亲身体验死亡后感到十分痛苦的歌尔德蒙为忏悔罪孽,来到教堂办告解,却被一尊圣母像所吸引。自此,他找到了新的目标——学习雕刻。三年时间里,富有天赋的歌尔德蒙熟练掌握了雕刻技艺并创作了圣约翰像。然而,他感到自己失去了灵感,可能再也无法创造下一件艺术品。此外,师傅尼克劳斯曾经创作出真正的艺术品,却因为金钱雕刻了许多没有灵魂的雕像。歌尔德蒙无法认同他创造“流水线产品”的做法。迷茫促使歌尔德蒙对艺术之路进行思考,为了汲取更多灵感,雕刻出“人类之母”形象,歌尔德蒙再一次踏上流浪之路。

威廉和歌尔德蒙成长之路不同点

成长诱因

主人公离开“小家”前,都尚未开启自己的成长之路,依然处于“白纸”状态。接着,身边出现的一些人或事促使他们改变当下状态,主动或被动地开启漫游。

威廉是主动离开家庭,开始新生活的。威廉从小喜欢戏剧,渴望摆脱无聊的市民生活。对玛丽亚娜的爱情,增加了他的勇气,使他目标明确:做一名出色的演员。因替父亲出差,威廉遇到梅利纳夫妇并出资与他们组建剧团,正式接触戏剧。在与朋友的通信中,威廉写道:“从少年时代起,我就隐隐约约地有一个愿望和志向,就是完全按我的禀赋造就培养自己”[5](274)。可见威廉一直以来就希望通过戏剧来培养自己。之后,威廉也逐步参与到戏剧创作中,不论是亲历亲为地写作剧本,还是参演《哈姆雷特》,威廉都是目标明确,主动地开启了自己人生的戏剧阶段。

反之,歌尔德蒙从封闭的修道院走向自由流浪生活的变化更显被动。留在修道院中的歌尔德蒙一直过着与天性不符的枯燥生活,直到一名少女的吻促使他性爱觉醒。亲吻带来的内心欲望与潜心修习的初衷背道而驰,与“女人”“性”有关的欲望更是歌尔德蒙心中无法救赎的罪孽。此时的歌尔德蒙没有认清自己感情丰富的天性,一味地自我压抑也破坏了他内心的和谐。作为好友,纳尔齐斯在发现歌尔德蒙的痛苦后及时给予帮助。如若不是纳尔齐斯,歌尔德蒙无法从“撕裂”的状态中挣扎出来,恢复天性,更加无法离开修道院踏上流浪之路。

艺术追求

通过艺术实践的方式主人公可以进行人格塑造,从而得到自我提升。威廉与歌尔德蒙艺术之路的区别在于威廉最终放弃戏剧,走向社会实践活动;歌尔德蒙则一直从事雕刻事业,从未停歇。

出身于市民阶层的威廉早就意识到平民与贵族所接受到的教育差距,他一直将戏剧作为自我教育的途径。因为他认为,戏剧中的一些贵族角色能够令自己体验贵族生活。当台下观众注意力集中于舞台时,他也仿佛成为一名获得他人好感、影响深远的公众人物。但是,真正地参与到戏剧改编、舞台布置等实践后,威廉认识到自己并无戏剧天赋。既然戏剧无法满足自我培养的愿望,威廉也顺理成章地放弃了戏剧理想,另寻其他途径进行自我教育。

歌尔德蒙天性敏感细腻、感情丰富,具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质。一次,歌尔德蒙在教堂见到了一尊圣母像,圣母像美丽生动的脸上同时凝聚着温情与痛苦,却又能给人以幸福感,歌尔德蒙大为触动并当即决定学习雕刻。通过三年的学习,歌尔德蒙完成了以纳尔齐斯为原型的圣约翰像。然而,他陷入了对未来道路的迷茫。经过思考,他明白自己不满足于创造一件艺术品后就居于平庸。歌尔德蒙听从母亲的召唤离开修道院,途中体会了生与死、痛苦、欢乐、欲望以及爱情,所有人生经历与记忆中母亲的形象一起逐渐形成歌尔德蒙心中“人类之母”形象。因此,继续流浪汲取灵感从而雕刻出“人类之母”成为歌尔德蒙人生新的目标,也是他生命的意义所在。

成长目标

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是成长小说永恒的主题,不同时代背景下,作者笔下主人公走向成长之路的具体目标也截然不同。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从开始创作到最后完成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横跨两个文学时代,即狂飙突进和古典文学时期。[6](391)古典文学时期歌德所关心的问题,不再是个人应自觉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多么伟大的使命以及他为实现这样的使命进行了多么英勇的斗争,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而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中如何成长。[6](392)书中,歌德解释了何谓“完人”:如果一个人只注重美,另一个人只注重实用,那么这两个人加在一起,才成为一个完人[5](515)。如果威廉只在戏剧小舞台追求艺术之“美”,而不注重在社会大舞台的实践中培养自己,是无法获得真正的成长的。初期,威廉过于专注于内心世界,而忽视现实生活。而后通过塔社成员的带领,威廉接触有关农业改革、商业收购等实践事务,从戏剧真正地走向社会实践。最后,塔社为威廉颁发结业证书,并对他从艺术鉴赏力与现实生活两部分进行了评价总结,标志他从片面逐渐向完整发展。

进入二十世纪,成长小说探讨的主题发生了变化。传统成长小说里的“成长”是人物最终变得更加适应社会的螺旋式上升套路,例如歌德笔下的威廉追求的是艺术家个人与社会的融合统一,最终“长大成人并认识到自己在人世间的位置和作用”。而黑塞的作品独特之处在于,主人公走的是一条“通向内心之路”。[7]《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一书虽然以中世纪为背景,通过塑造歌尔德蒙的成长之路,黑塞在书中探讨的却是个人的内心世界、精神追求。寻找母亲是歌尔德蒙生命的意义所在。起初,母亲对于他只是他童年记忆里的母亲。随着流浪生活带来丰富体验,他认识到生活本身不只是幸福,痛苦同样存在。这时,歌尔德蒙找寻的母亲早已不再是生母,而是既包含所有人生体验,又融合了多位情人形象、对母亲的记忆以及教堂中的圣母形象的“人类之母”——夏娃母亲,夏娃母亲对他而言即生活本身。因此,带着寻找母亲的目的,歌尔德蒙从流浪生活中汲取灵感,试图以永恒的艺术形式将自己心中夏娃母亲的形象表现出来,唯有向着“人类之母”的方向不断走去,才能获得救赎。歌尔德蒙一生都在尽其天赋,努力朝着“人类之母”走去。最终,歌尔德蒙的死亡也象征他回归母亲的怀抱,获得救赎。

不论是《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还是《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两部小说都分别以威廉与歌尔德蒙个人的成长为主线进行描述。威廉天性单纯、善于思考,歌尔德蒙情感敏锐、富有艺术天赋,二人都具有可塑性;塔社成员和纳尔齐斯分别是威廉与歌尔德蒙重要的成长引领者,是塑造他们的外在力量。此外,两人成长道路上也都有过迷茫、犯过错误,并且经历丰富爱情体验,这些都是一般德语成长小说的基本要素。

古典文学时期,歌德将关注点从个人使命转移到个人参与社会实践中来。所以,歌德在书中贯彻了他务实的人生哲学,即人们应在社会实践中追求理想,威廉便是在实践中追求人生的意义,而不是在书本或冥想中追求的一个典型。[8]因此,歌德所刻画的不是一位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家,而是塑造一个“人”。这样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带有自我教育的强烈渴望,经历错误的艺术实践后,通过他人教育引导与自我内省而转向社会实践,最终走上成为“完整的人”的道路。如果说对威廉的塑造反映出十八世纪末歌德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务实观念,那么到了二十世纪,随着时代变迁,成长小说的具体主题也与以往大不相同。此时成长小说已不再强调人走向公共生活,而更多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歌尔德蒙的流浪生活饱经磨难,迷茫引领他思考生活本身,最终走向“人类之母”,获得救赎。黑塞通过刻画歌尔德蒙的苦难与精神危机,探索人内心的精神世界以及如何实现自我。

不论是歌德,还是黑塞,他们都通过成长小说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向读者展示了不同时代人如何进行自我塑造,走向完善。从威廉走向社会实践到歌尔德蒙踏上自我救赎之路,尽管小说的具体主题有所变化,不变的是对如何塑造“人”的探讨。成长小说主人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也告诉读者:人生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认识与反思的过程,错误与迷茫常在,但是我们不应放弃对自我塑造的执着追求。

猜你喜欢
尔德歌德威廉
破耳兔
一个符号,表示否定
晚年的歌德
一粒沙子
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
十四、彼尔德爱睡懒觉
我要歌德的书
五、勇敢的彼尔德
传递信任的钥匙
不计成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