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庆
(黑龙江望奎县森林草原和病虫防治检疫服务中心,黑龙江 望奎 152100)
前言:营造林能够在有效改善当地气候环境,减轻水土流失问题的同时净化当地空气。为了实现我国可持续性发展,推动我国绿色生态建设,建设营造林的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为更好地建设营造林,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营造林的治理管控力度,从而确保营造林能够生产更多林木资源,满足社会发展越来越大的需要。因此,本文对营造林治理关键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分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树木具有净化空气,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建设营造林有助于增加我国森林面积,而森林面积增加,会使森林整体的吸附粉尘能力增强,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效果。除此之外,森林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向空气中释放大量氧气。这也能够提升空气中含氧量,使环境变得更加适宜人类居住。同时,一片整体面积较大的森林也能够起到降低工业噪音的作用。所以在我国建设营造林能够极大程度上地改善人类生活条件,起到保护自然环境的作用。
我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阶段曾经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加剧了土壤沙漠化情况,进而引起水土流失、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问题,对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而植被具有抗洪防旱、治理土地沙漠化的重要作用,在土壤沙漠化地区综合种植营造林能够有效保护当地土壤和植被,还能够控制水土不再流失,减少当地自然灾害。所以为了对我国的土壤沙漠化情况进行综合治理,有必要加大营造林的种植力度和综合治理技术[1]。
在开展营造林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树木品种,如林木、果树、药材和茶树等。在具体种植时可以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经济情况来选择适合当地的经济作物和林业植物。种植这些作物不仅能够对种植当地起到净化空气环境、防治水土流失的成果,随着树木的成熟,还能为当地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甚至有助于当地发展全新产业链条,促进当地经济情况的整体改善,从而使当地经济能够实现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当地经济自然可持续性发展。
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根本,为了有效提升营造林建设成功率,首先应该对营造林当地土壤环境进行养护,以确保其能够满足树木自然生长所必须的各种营养成分。由于营造林建设的目的为改善当地水土环境,所以很大一部分营造林区土壤情况并不乐观,土壤无法提供树木生长所必须的基本养分。所以在进行树木种植工作之前,需要林业局相关人员来到当地对土壤进行细致的勘察,分析土壤中各种营养成分含量,再对当地土壤进行养护工作。在种植之前需要对当地土壤彻底翻动,以增加土壤中氧气含量,使土壤更适合幼苗扎根生长,如果种植当地分雨季和旱季,建议在雨季完成土壤整地的工作,从而增加土壤含水量和有机物含量。对于一些本身肥力不足,不利于树木生长的土地,可以采取人工方式向土壤中适当补充氮磷钾肥料。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在条件允许下也可以使用生态肥。一些种植地区的水资源较为匮乏,土壤干旱情况较为严重,那么在挖掘种植坑时可以采取鱼鳞坑的形式来种植树苗,这种种植穴保存水分的能力较好,比较能够满足树苗生长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土壤整地工作一般在树苗种植前的5-6 个月之间完成较为适宜。
适地适树原则顾名思义,就是要结合种植区当地的气候水文、土壤和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选取最适合当地的经济植物并种植。由于营造林建设过程中对树苗种类的选择相对严格,为了有效提升树苗成活率,方便后期管理工作,需要在种植前期确定种植树种。在选择树种时,应尽量选择当地本地树种,当地本地树种比较适应当地气候特征和土壤情况,适应性比外来品种要强,同时当地林业人员也比较熟悉当地树种的生活习性,更为了解其养护方式。如果有必要选取外来树种,需要在树种种植前全方位地了解该树种的培育方式和培育重点,选择最适合种植区当地的树种来进行种植工作。除此之外,在建设营造林时也可以适当考虑树木的经济因素。在条件允许下可以适当种植果树、茶树等经济作物,从而在完善当地土壤保护任务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在树木栽种到种植坑内之前,为有效提升树苗的成活率,可以人为地对树苗种子和幼苗进行处理。由于营造林种植地区很大一部分处于风沙较大、较为干旱的地区,而树木幼苗一般抗旱能力较差,直接种植则幼苗无法成活[2]。所以建议在种植之前先对幼苗进行抚育,较为常见的幼苗抚育技术有容器苗造林技术,该技术能够在容器内使林木幼苗发芽生长,待其长到可以播种的程度之后再移植到种植坑内。采用容器苗造林的树种通常固沙能力较强,但是对多种营养的需求较高。所以在将幼苗移植到种植区土壤中之前,也需要完善对当地的水肥管理工作,确保幼苗能够正常生长。为满足幼苗在容器中的生长发育,相关人员有必要在容器内放置营养液,在补充幼苗养分的同时对幼苗生长所需的水分进行补给,确保幼苗根系能够茁壮成长。在选择容器苗区的时候,应该从环境温度和交通便利程度两个方面进行选择,由于容器苗对温度和湿度综合性要求较高,一般建议在温室大鹏内进行幼苗抚育。除此之外,为方便幼苗搬运,应尽量选择交通方便的地区建设容器苗基地。
由于营林地区的气候环境通常比较恶劣,土壤较为干旱,且风沙较大。直接栽培可能会导致幼苗根系被吹断,导致幼苗无法顺利生长。并且一般营林栽植工作会选择在春季进行,这一季度的风力更为强劲。所以为了对幼苗进行保护,相关人员可以在林木栽植区边缘搭建防护栏,人为阻挡春季大风,避免林木幼苗受强风影响。栽培之后也要浇足定根水,踏实幼苗根部土壤,确定幼苗能够被固定在种植区域内。一般在种植幼苗时较常用穴植法,这种种植方法能够有效将幼苗固定在坑穴内,防止幼苗出现位移情况。在挖掘坑穴时,一般将深度控制在40cm 左右比较适宜,如果树种为根系发达的树种,可以适当加深坑穴深度,但不可超过50cm。在进行营林的时候也要对树木之间的间距进行控制,以免由于种植过密导致林间采光能力下降,或者树木过于分散,浪费种植土壤的情况发生。通常来说,把营林生产的密度控制在每667m2150-180 株比较理想。
为充分提高营造林质量,相关部门应该结合市场需求的具体情况,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在进行种植作物的选择时,除了要结合当地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还可以结合当地经济状况和周围区域的市场需求,适当将营林工作和市场调查结合起来,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速生林和花卉等经济作物。同时林业的发展可以和药草、果树等附加产业相结合,果树茶树的种植能够增加林区整体经济价值。同时为促进林区整体产业结构转型,营造林地区也可以适当引进先进的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和加工工具,将林木的加工工作和种植工作结合在一起,使之能够成为有效的循环,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进行改善,增加当地居民人均收入,一同促进当地经济水平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为确保林业植物能够真正成活,发挥其在经济上和生态上的价值,需要加强林业区当地的监管防护体系。由于我国目前还存在一些偷盗树木、乱砍滥伐的情况发生,为避免林业植物受人为影响,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营造林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可以在营造林中按照一定比例将树林分割成不同区域,并且在不同区域之间建设防护网,防护网建设完毕之后,将防护网内的林地划分给不同的护林员负责,一旦林区内出现树木被违规砍伐的情况则要追究护林员责任[3]。护林员要完成好自身监护树林的重要职责,定期在树林中进行巡视。在巡视的同时也要对树木的生长状况进行监管,发现有生长不良的幼苗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当护林员在进行巡查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树林中有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除了要自行处理之外还要进行上报,对树木病虫害进行较为科学和综合性的防治。为简化护林员的工作,降低护林工作中的人力资源成本,也可以采取在林间安装监控系统的方式来完成营造林监控任务。
在营造林管理的工作中,营造林管理人员的客观素质是影响营造林建设成果的关键因素。为加强营造林的整体治理能力,有必要增强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在实际操作中,当前营造林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一些营造林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过关,对自身的工作重要性认识程度不足,或者一些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培训工作,在管理时仅凭自身经验和意识进行管理。所以在实际操作时会出现营造林被盗砍,或者树苗出现健康问题却没有得到及时救治的情况发生,更有甚者会在病虫害爆发的初期没有进行及时治疗或上报,最终导致病虫害大规模爆发,对其他区域内的营造林也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必须加强对相关人员专业素养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在完成营造林管理人员的选聘工作时要注重对相关人员的素质筛选,选择具有高专业素质的管理人员。对于现有的营造林管理人员则要加强对其的专业培训工作,在培训中训练相关人员专业素质能力,从而加强营造林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和综合管理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科技技术手段逐渐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普及,在营造林管理工作中也可以适当应用现代化技术来完成管理工作,现阶段比较常用的现代化管理技术手段被称为“3S”技术,即GPS、GIS、RS 三种技术共同使用,可以在营造林当地建立监管网络,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方式。从而降低管理工作对人力的需求,还能够起到有效提升林业管理效率,提高林业管理水平的效果。现代化林业管理技术在应用上也能实现管理幼苗生长状况,能够极大程度上的节约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4]。除此之外,现代化技术也可以应用于林木病虫害的防治方面,一些先进现代化技术具有提示种植区当地可能高发病虫害和防治方法的功能,对防治林木病虫害具有较大的作用,建议将现代化技术进行普及,增强营造林管理效率。在完善了营造林管理的现代化技术之后,也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现代知识培训工作,确保林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够满足新科学技术的需求,并且要随着现代化管理技术的革新,定时对林业管理人员完成最新相关技术的普及和训练。
结论:在对营造林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和整治时,为有效改善当地自然环境和经济状况,应该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经济状况选择有利于当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树种,同时也需要完善各项管理工作,加强现代信息化技术在营造林管理中的应用比例,同时提升相关人员综合素质,从而有效地全面提升营造林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促进营造林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