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良雨
(雅安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四川雅安 625000)
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家风又称门风,这个词语在西晋出现并在其后流行,它指的是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家风是一种特定的传统,凝聚着这个家庭一辈又一辈先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信念,又因子孙后代的认同传承而持久存在[1]。家风代代相沿,陶染后辈,深刻影响家族成员的个性。这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所以,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无形的财富。一个家庭如果家风好,那么每一个成员都会受到好的影响。因家风清廉质朴而进取有为、赢得赞誉的名人不胜枚举。他们的家庭,必然是长辈父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如习仲勋在工作上实事求是、公正无私、作风严谨、清正廉明。他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不允许搞任何特权,他言传身教,家教严格近乎“不近人情”。最终教育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好领袖。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风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也使当下优良家风的内容得到极大的扩展。家风连着民风、社风,影响到社会风尚,优良的家风家教不仅在代际延传中保障了家族成员的健康、优质成长,并且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着关联效应。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其家风的代表,到一方就辐射一方、影响一方。
家风是我们立身持家的行为准则。“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国自古以来非常注重良好家风的传承。在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传统家风的传承也显现出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关思路。家风,是一个家庭或整个家族的传统精神。它是我们立身持家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内化于我们血液中的精气神,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时代传承和民风社风的根基,以及社会和谐的基础。“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风做好了,才会族风好,才会促使民风、国风优良。家风纯正,才会促使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2]。家风败坏,祸及的就是全家。普通家庭家风不正、管教不严,子女很容易行走歪道,毁灭的是整个家庭;领导干部家庭,如果家风劣质,不仅祸害整个家族,还直接损害党和政府形象[3]。所以,没有好家规家风,既难成就家庭,也影响行风、门风。
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细胞。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细胞,现代社会被每个小小的家庭单元组成,弘扬好的传承家风可潜移默化传达社会规范,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好转[4]。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可以使人们主动接受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都有着持久的影响。优秀的文化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自然是要发扬广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才能以细胞的结构支撑好的社会风气,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家风是日积月累的教育,良好家风的涵养绝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是累寸土之功,积细流之举的过程、是继承中华民族道德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精神进行改造和熔铸的过程,最后使之升华为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道德,并凝聚激发为强大的正能量。
传承好家风是宣导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支撑。家风是无言的教育,是潜移默化形成的,是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的过程;是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过程;是用社会主义精神进行改造和熔铸,才升华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和新道德,并汇聚为强大正能量的过程,凝聚着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方向和思想底蕴。培育良好家风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的前提,在创设良好文化环境的基础上,能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也是培育和践行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求,把践行好家风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更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凝聚力、感召力。
良好的家风对中华民族精神而言,是一种价值遵循,好的家风彰显了时代的基本精神,也必定是涵养着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思想源泉,重视家风,营造良好家风无疑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
传承好家风有助于将中华民族精神落细落小落实。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5]。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关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家风、家训、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只有坚持良好家风教育才能开展好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够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才能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树立好理想信念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一代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良好家风建设为传承好中华民族精神落细、落小、落实提供了较好的思想基础。家风是从小循序渐进进入我们思维中的,可以使我们的思维从小处走实入中华民族精神,从大处的中华民族精神展现出我们小处的家风,增进中华民族精神和家风建设的融会贯通,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因此深入挖掘良好的家风、家训、家文化,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抓小、抓细、抓实,使中华民族精神更接地气、贴民心,融入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
传承好家风有助于促进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普遍认同。《史记·循吏列传》说:“施教于民,上下和合”,与自上而下的中华民族精神宏观教育相比较,微观入手的家风、家训、家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一种由父辈或祖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让家风逐渐形成,具有潜意识效果。“和”“合”最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出现,并被引申为和谐、融洽。先秦时期的人们开始使用“和合”这一词汇,并初步阐述了如何实现“和合”状态以促进事物发展。此后,经过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的阐释、倡导和弘扬,“和合”思想逐渐浸润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标识和价值追求。优秀的家风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教会我们教化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蕴藏了我们崇德向善的道德意愿和积极价值追求,这种可以激发我们价值观的正能量家风,也是需要甄别、培育、弘扬和传承的。通过从内而外的实施优良家风教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能更好地被人们接受和认同,进而转化为座右铭和指引方向,带动整个行风政风持续向好。
因此,以传承家风为切口,可以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普遍认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建立制度体系,促进家风建设形成长效机制。一是探索家风嵌入党建机制。要把家风建设嵌入党建、党史日常教育工作,形成制度体系。在部门、学校、单位中倡导树立良好家风的环境,通过会议讲、融媒体提、文字资料记载等方式将新时代家风建设注入党员干部、职工的内心,同时把党员干部、职工家风建设作为民主评议党员、月度党员积分表、月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党员干部、职工个人评优评先、部门及单位绩效考核依据之一,通过年度、月度考核,将家风建设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的形式,逐步从源头上引起党员干部及职工的重视。二是实行家风建设教育机制。要建立干部职工家访机制,并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干部家访、召开家属座谈会、家风教育进课堂进单位等,加强党员干部、职工及家属对家风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完善家风建设监督机制。要做到自我监督和单位监督、群众监督并驾齐驱。在自我监督方面,要求党员干部每年在述职述廉工作中、民主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对照材料中,自我对家风建设进行自评,通过自我评价,达到自我监督的效果; 单位监督上,要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并要求干部职工对照本单位、本行业实际,自觉上报家庭成员中与本单位本行业存在利益冲突或管理与被管理事项,杜绝出现额外关照情形;在群众监督上,要求领导干部在廉洁承诺栏承诺“没有利用职权为他人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等,并将廉洁举报电话置于公示栏内,让群众监督融入日常监督全过程。
发挥地区特色优势,多举措做好家风建设宣传。一是要结合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将党建教育、党史教育、家风建设融入教育基地中,深入挖掘家风家训,组织党员干部身临其境学习具有本土特色和时代内涵的思想精神,使之成为党员干部家风建设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尺。二是要多渠道拓展家风教育载体。充分利用融媒体的便捷性、互动性等,为党员干部和家属开设家风专栏,定期上传家风教育指导性、教育性文章,为家风教育提供载体和平台,同时将身边党员干部优秀家风故事等鲜活素材用小视频、小动画、微宣讲、专题片、纪录片、宣传片、公益广告等全新的社会语境进行呈现,为党员干部家庭实现自我教育、弘扬家风文化提供有效途径。三是要党员干部自发塑造家风自觉。通过组织写岗位廉洁故事、廉洁家庭故事、组织评选廉洁幸福家庭、组织廉洁字画展等有效途径,培养党员干部家风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助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再上新台阶。
加大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营造浓厚文化氛围。一是注重父母言传身教。由于父母与子女存在亲密无间的关系,通常父母在儿女心目中都是处于崇尚地位,比起师友所传授的思想,父母亲人的教诲更能潜移默化,入耳入心,这就要求我们家庭需要承担大部分的正确教导作用,为做好家庭教育的实效,可定期不定期对家庭进行家风测评,以良好家风结果导向促推家风建设。二是在小学、中学、大学加大思政课程的比重。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在学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将思政课移入主科行列。三是教育部门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推动建立街道、社区、村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为居民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家风建设引导服务,以组织开展大课堂、知识讲座,建立书屋、书画长廊、文艺汇演等方式,让优秀家风文化进街道、进社区、进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