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致烨
(上海春平巍璐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上海 201400)
中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但设计起步较晚,可以代表中国的设计风格、原创品牌、甚至设计理念均比较少,产品设计方面还有大片的田地没有开垦。为此,我们有必要在此重新思考国内产品设计所面临的问题,从设计方法和设计创新的角度出发,寻找我国产品设计的发展之路。
欧洲各国的设计经过发展与运动,有着强烈的民族特征。法国,擅长精致的、复杂的产品,他们的现代设计是基于法国设计传统,因其并没有真正地经历过平民化的设计运动也没有进展出自己国家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所以继续发展出象征着浓厚资产阶级特征的装饰艺术,传统思维使得他们认为,设计应当如此,应当为富裕的上层人士使用;德国,冷峻的工业风格便是德国最有力的代表,强大制造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德国的设计风格多强调功能主义与民主色彩,设计的方法论、人体工学、功能主导的特点和原则对于他们而言是设计中必须遵守的,这些观念并不会因为商业的压力而做出妥协[1],最具代表性的设计及理念是现代主义艺术建筑学院包豪斯。在色彩上多也多使用黑白这样的纯粹的色彩;美国是最早进入信息时代的国家,他们有着印第安民族开放自由兼收并蓄的文化基础。他们的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流派是在德国包豪斯的设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美术,是从17 世纪初欧洲人进入后才开始的。以后的美国美术史,是从传统文化中逐渐树立的独立的美术风格、并进而对世界美术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他们认为实用型产品的造型美感应该服务于实用性、材料特性、和产品的结构;北欧的产品设计则恬静自然,自然环境独特的北欧造就出的产品更加温柔,更加亲近自然,材质选用天然材质,色彩也选择低饱和度的自然色、大地色系。
日本四面环海国土面积小,海洋文明和森林文明是日本的特色,但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造就了日本民族节约,现实主义和强烈的自然意识。自然资源的短缺使得物质稀缺能源成本提高,这种物质稀缺也使得她们在设计界提出了“SMALL IS BEAUTIFUL”和“LESS IS MORE”的设计理念。运用“小”这一意识,设计微小的产品赢得宏大的经济实力,这一观念也使得他们更加注重细节,以及使用者细微的感受给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感。他们信奉自然万物为神灵并寄托美好愿望。这种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和禅宗思想造就了日本民族对自然风格的极度喜爱,在材质方面,他们也尽量使用自然材料,希望与自然和谐共存,颜色也多使用自然界中常见颜色及配色以及朴素大方的白色。日本人的现实性,促使他们向优秀的国外技术学习,例如大漆工艺、手鞠球等,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一定程度上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这使得我们提到日本设计首先联想到的是,节制、性冷淡、禅意、传统这样的词汇,而这些词汇便是最具代表性的,日本设计的语言。
长期以来,西方文化对东方-中国的文化神秘的东方是充满好奇与想象力的。大航海时代欧洲商人目睹了东方世界的繁荣,关于中国的幻想在西方流行。其中,洛可可风格把中国幻想成古代欧洲人向往的田园世界,弗朗索瓦不歇,是法国和欧手重要的洛可可画家他的作品除了希腊神话,还有大部分的关于中国东方美学的想象。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基数最大的国家来说,对产品的需求量毋庸置疑是巨大的。面对这样宏大的市场,国内的生产和充沛的劳动力做到了快、价格低廉,但与之同时造成了品质感低、粗糙。我们为什么对传统的技艺为啥感觉像艺术品里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看上去是精致的庙堂的、抑或是看上去粗糙和廉价的,为什么他们没有立足之地了?对传统文化和手艺的思想也在这类求快的思想变革中很大程度的被转译成成了粗制滥造的旅游纪念品。这样的内容是直白的没有灵魂的。对手艺的思想分成了两种:第一种是实用的传统工艺品的生产,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第二种是观赏性的,易受到时局和时尚的影响、原社会流行趣味[3]。
我们现在的在未来也会变成“传统的”我们称之为“传统的是因为它看上去不那么符合我们当代的文化语境。由于对原创性的重视度不够高与高昂的设计成本,我国的产品设计较多地停留在模仿外国高级的设计品牌。从短期内来看这样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国民的设计感,审美意识的提高。但是长远来看,这样的行为不利于品牌的长期发展,它不利于自己品牌文化独特性的建立,即使是模仿的足够好,或者说再设计的足够好,也容易造成照葫芦画瓢、学到样子却不了解其根本文化内涵的空洞。这样形式主义、为了设计而设计的产品拿在手中可能也会有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莫名其妙之感”。全球化重新本土化,创新而不是炒作,需要的是种植灵魂。
源自2011 年北京的原创设计师品牌“端木良锦”是较为成功的国产品牌。品牌口号为“A View,A China”即“只一眼,中国”设计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装中获得灵感,在工艺上以木材、锦缎这样的传统中国元素为基本材料,对传统的箱包做生较为颠覆性的创新与设计。在美学上选取唐及之前的部分转述。致力于传承中国的生活美学和手工艺的设计品牌“上下SHANG XIA”由2008 年由蒋琼耳与法国爱马仕(Hermes)携手创作,其中涉及的产品通过创新使传统工艺再创新,一定程度上重返当代生活。在这短短的二十多年来,我国的设计可以说走出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想要跻身世界前列,我国的设计仍然需要在多方面下功夫,自主创新、教育、发展制造业等相关行业都是产品设计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更应该发展紧跟国际化大趋势的、适合本国国情的产品设计。如何将设计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创造事物,而且创造思想,刺激国内设计师对中国精神的文化自信的同时增强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输出。
中国手工艺有着上万年不间断的历史。经过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段的演变,正面领着蜕变和再生的考验[4]。自由开放的唐朝,经济巅峰的宋朝,康乾盛世的清朝…悠久的历史广阔的疆域和智慧勤劳的人孕育出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和工艺美术。代表中国的“中国红”、儒家思想孔子“仁义礼智信”、走向世界的丝绸、香料、茶叶、陶瓷以及中药无一不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绵延不绝的工艺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艺术:陶艺。那一时期的陶艺它有着丰富的纹饰“人面纹、三角纹、绳纹”古朴自然的器形。先秦时代的艺术代表青铜器造型庄严大方,自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在这个时期的青铜器用途多样,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它有着丰富的装饰纹样,如“饕餮纹”,“乳钉纹”,“回形文”等。青铜器以精湛的铸造工艺、精美的造型艺术在中国艺术历史乃至世界艺术历史中占有独特地位和价值。发展到汉代时期,逐步走向中国漆工艺的鼎盛时代,生漆做成的各种器物有耐潮、耐高温、抗腐蚀等特殊功能,又能配制出不同的色漆,光彩照人,各种装饰技法,比如金箔片贴花、镶嵌、彩绘及金银细结合、玳瑁、堆漆等,并运用到多个领域,并且对日本的漆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艺术设计发展史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陶瓷的发展史。中国的陶瓷早于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一千多年,并且中国已经可以生产出相当精美的瓷器。宋代时期是中国的瓷器艺术最为成熟的时代,在生产力达到了空前繁荣状态的宋代,许多名窑和名瓷,都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器的伟大时期”。定、汝、哥、官、钧,这五大名窑生产的瓷器珍品以极高的艺术成就闻名于世。对于中国青瓷发展影响巨大的青瓷审美巅峰:“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宋代汝窑秘色瓷、瓷都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也已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纯净,胎体薄且均匀,加上蓝色的纹饰整体气质素雅清爽。同时,与之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粉彩瓷、青花玲珑瓷、颜色釉瓷[5]。瓷器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以及登峰造极的技艺,为后世留下了稀世,珍宝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再到明清时期的家具,其精湛卓越的细木工艺、不使用一颗钉子的榫卯结构、造型与样式无一不体现着手工艺的文化特征,合理的结构把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家具发展历史上的巅峰。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对于中国设计师的我们来说我们首先应当深入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大量汲取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使历史持续性与现代共同性矛盾又统一的综合在一起。工艺美术的复兴过程,重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信心,重新激活传统的精神文化母体,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内容[6]。这条道路是中国现代设计的必然要求,正如诸葛铠所提出,中国本土化的设计需要在裂变中传承[7]。相信中国在设计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为“后来者居上创造条件。
从历史上也不难看出,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与自然更好的相处,笛卡尔二元论把人与自然对立,人与自然分离并掌控它,以科技取代宗教。要超克现代性,Montebello 提出需以我们身处世界的关系多元化(multiplicity of relations)去代替数理化思考,同时亦需考虑人类几何学由神话传说发展到天文学的宇宙史,以达至无尽化。
从工业革命之后,人对自然的影响逐步增大。从设计一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来看,并不具备足够的可持续性。随着当下工业化生产的旺盛发展,社会经济的飞速增长,我们享受着其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慢慢显现出来:污染,多样性减少,资源、生产过剩。设计应该为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服务。
本文对国外设计发展进行浅析,得出外国产品设计的发展与紧跟时代主旋律和其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并对中国产品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设计虽然起步较晚,而我国的设计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将国外丰富的设计经验与本民族的吃苦耐劳、勤劳勇敢的优秀的品格,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文化形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信随着设计师们的不断努力中国可以在产品设计领域再次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