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雄
(广州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00)
建立和完善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对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前发展,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2019年,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心理辅导站“大雄心理工作室”正式成立。学院以心理辅导站为依托,以班级心理委员为抓手,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认真开展心理健康实践活动[1]。本文以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心理辅导站“大雄心理工作室”为例,阐述辅导站自成立以来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困境,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心理辅导站的建设和发展提出新的思考并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心理辅导站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统一指导,各二级院(系)独立设置,面向全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旨在帮助在校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辅导站充分调动了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和学生自身特点,高效高质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辅导站走进院系、深入师生,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健康日常教育相结合,可以及时发现心理异常学生,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心理辅导站弥补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资源不足的问题,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从发现心理问题、矫正心理疾病转向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和优势定位上去。
心理辅导站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知识普及、团体辅导、咨询服务、危机干预”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水平普遍提升,心理疾病发生率明显下降。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行为障碍的预防、识别和干预能力不断提高,做到关注及时、措施得当、效果明显。
心理辅导站建设的工作职责是在学校咨询中心统一指导下,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和自我防护水平;完善学生心理档案,筛查心理异常学生,对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访谈记录进行科学管理、严格保密和定期更新;开展一般性心理问题的辅导与咨询,对严重心理问题的个案要及时发现、甄别和转介,并进行心理危机的初步干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心理文化氛围;组织心理辅导员和心理委员参加心理培训、心理督导和交流研讨,不断加强工作队伍的建设等。
“大雄心理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在学校咨询中心统一指导和各兄弟院系的关心帮助下,紧密结合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学生中心工作和实际情况,对心理辅导站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也遇到了一些困境。笔者走访调研了广东部分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结合“大雄心理工作室”实践经验,并查阅整理了相关期刊论文,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心理辅导站的主要职责是针对本院学生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讲授、心理健康水平的摸查与统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总结等,重点应放在一般性心理问题的日常咨询上,遇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上报和转介,和学校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与互补。但有些心理辅导站往往对自身目标定位不明确,与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分工不明确,只是将辅导站看成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分支机构,被动地接受相关通知,更像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些心理辅导站不考虑自身资源和专业水平的限制,遇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不上报、不转介,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从事心理咨询尤其是危机干预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储备更要有实践经验的积累。但是部分高校对心理辅导站的建设并不重视,在人财物上缺乏必要的投入,甚至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多数辅导站的负责人是辅导员,他们往往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加之日常工作琐碎繁杂,难以集中精力接受有效的专业培训和心理督导,致使他们业务水平有限,最终影响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
心理辅导站成立后,多数高校还缺乏一套相应的评估标准和考核体系,学校咨询中心对心理辅导站的工作目标上缺少指导,过程上缺少检查,结果上缺少反馈。这直接导致各心理辅导站的工作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加之负责心理辅导站日常运转的心理咨询师或辅导员没有相应的职位津贴,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久而久之,难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与创造性。部分高校二级辅导站形同虚设,既不利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也是对学校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部分心理辅导站工作开展不深入,效果不理想,出现形式化、表面化现象。工作中没有统一的目标定位和规划,没有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开展的活动更像是应付上级检查。例如根据学校咨询中心的安排,在每年的开学季配合学校做好新生心理普查,在每年的5· 25心理健康节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活动,活动形式千篇一律,活动内容乏味单一,没有创新,没有自己学院的特色,更谈不上品牌建设,对学生毫无吸引力。
以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心理辅导站为例,组成了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为站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为副站长,年级辅导员为成员的组织架构,辅导站采取站长牵头,副站长负责日常管理的方式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效能和最大限度发挥心理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院制定并落实科学有效的评估考核机制。同时,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心理辅导站出台了《心理辅导站规章制度》《辅导站档案管理制度》《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心理委员培训制度》《心理委员值班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进一步优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原有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工作网络基础上,将宿舍层面纳入其中,形成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工作网络系统。学校层面,密切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做好相关普查、转介、培训、督导等工作;学院层面,设立全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开展具体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班级层面,各班设立男女生心理委员各一名,负责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同学心理变化的观察与记录,重点关注学生的追踪和报告等;宿舍层面,设立宿舍信息员,密切关注舍友的情绪变化、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按照“预防为主、及时反馈,长期监控”的原则完善心理危机与干预体系,定期做好心理普查,重点关注特殊群体,严格落实追踪监控。在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如开学季、毕业季、疫情期,对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上报、早干预”,对一般性心理问题要做好疏导,制定咨询方案,对严重心理问题做好报备转介,跟踪干预效果。
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心理辅导站目前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名、三级心理咨询师1名,还需培养若干具有心理专业理论知识和心理咨询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定期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对心理咨询师和学院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或组织他们外出调研取经,学习沙盘游戏、团体辅导、精神分析、催眠疗法等心理学常用技术,提高他们对心理危机的识别技术和干预能力。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学习交流、文化沙龙、案例分析等对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信息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对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识别能力,更好地发挥朋辈互助的效果。
以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适合他们专业特点、个性特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分月定主题,分类定计划,分群体开展活动,重点维护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需求[2]。以“大雄心理工作室”为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团体辅导,如大一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开展适应性团体辅导,大二、大三针对学习、情感、人际关系、挫折教育开展发展性团体辅导,大四、大五针对实习、就业、文明离校开展团体辅导;在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团学公众号上设立“心灵驿站”专栏,定期发布原创推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报道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疫情防控期间,开通线上咨询预约平台,在线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结合美术专业特色,探索心理绘画治疗,在每年的心理健康月活动期间,举办心理漫画大赛,已成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精品项目。
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心理辅导站“大雄心理工作室”自成立以来,通过不断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打造特色精品,已积累了诸多实践经验,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它是一个信号站——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可以尽早识别和发现,也是一个互助站——对需要心理干预的同学可以及时疏导和关怀,更是一个加油站——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发展,开发心理潜能。未来,“大雄心理工作室”将更加注重将常规工作与特色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个案咨询相结合,线上预约与线下疏导相结合,全面提升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