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表演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2021-11-28 06:56安萍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16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京剧思政

文/安萍(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

一、京剧表演专业开设课程概况

《大学语文》课是京剧表演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开设在每届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其课程性质属于专业基础课,考核方式为考试。从专业建立起,本门课程一直存在,几经修改培养方案,但课程地位从未动摇,至今已经开设18年。

京剧表演专业学生担负着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经典的重任,其专业课基本都是围绕身段、剧目等专业技术进行,教授内容多为传统剧目,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与时代接轨。专业建立初期,本专业的《大学语文》课没有教材,教师也是外聘,没有一个完整的授课思路,也没有和本专业培养目标挂钩,讲什么、怎么讲都掌握在外聘教师手里。讲授内容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赏析,篇目的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和特色的分析上。很显然,这种教学思路不能与现阶段京剧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停留在《大学语文》课程自说自话阶段。近年来,随着专业进入省一流、国家一流,人才培养目标逐渐细化,不仅仅是培养舞台表演人才,还扩展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人才的培养,所以对京剧表演专业的人才要求除了会唱会演,还要会说、会写、会思考。所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随之变化,逐渐扩展到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并举。在课前增加了口语训练,每次课安排1-2位学生进行课前讲话,难度逐渐加深,讲话题材逐渐深入。经过两届学生的试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明显提升。后来又增加了演讲、简历等应用类文体的学习,为学生将来职业生涯打基础。课程作业也逐渐丰富,小论文、PPT制作、经典诵读比赛等各种形式都逐渐融入课程中。要想承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必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上我们有意识地增加了学生思考辨析能力的培养,甄别国内外各种文化与文艺思潮,辨析当下重大社会现象与重大历史问题,做出自己客观正确的判断,坚定文化自信。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大学语文》的使命就是助长学生的心灵成长,实现“精神育人”。学校课程有限,充分利用专业课程、通识课程进行思政教育,树立“大思政”理念非常必要。《大学语文》课程自带思政基因,自古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学科门类,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弘扬继承中华优秀经典文化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对京剧表演专业学生而言,将思政内容融入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使之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促使大学语文切实发挥审美育人和思政育人的作用。

二、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

(1)将“立德树人”作为《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大学教育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在此期间帮助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形成独立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做好和社会与职场的衔接是学校的主要任务。社会、职场不同于学校,培养学生具备励志、感恩与审美品格,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锤炼坚定意志是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道德教育乃教育之根本,作为京剧表演专业素质教育基础课程的《大学语文》课程,理应在思政教育的最前线。

(2)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京剧表演专业本身就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其大学语文授课内容也包括哲学、教育、史学等中华传统文化。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一个跨越人类生存时空的概念,具有超越历史阶段的绵延特性。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这些优秀的道德理论和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坚持用这种民族的传统精神教育引导专业学生增强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

(3)强化对专业的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充分认识,在教学内容上,选准切入点,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加强专业本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教育。京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带传统文化基因,如何保护、传承和传播这一表演形式,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深入学习优秀传统剧本以及对人物的分析,巩固对本专业的了解和喜爱,而不是停留在形式化的了解上。

(4)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艺术,增强“课程思政”的说服力,坚持思政元素自然融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由于课堂授课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在课堂上呈现,所以,充分发挥线上作用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例如涉及的爱国情怀教育,梅兰芳蓄须明志等京剧名家的爱国视频就可以在线上呈现。

(5)打造教学团队,坚持言传身教,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课程思政不是靠一个教师就能完成的,教学团队由专业课教师、语文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共同组成,共同挖掘思政元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研究教学设计。表演专业教师往往更多的是进行技术的传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在意志品质、职业精神、传统文化等多角度扩大视野,不断提升团队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三、主要措施

(一)教育者先受教育,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是首要任务

一名《大学语文》课程教师自身应该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教师,可以请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加入教师团队进行培训,也可以实地参观学习先进人物事迹,还可以定期集体研讨近期发生的国内国际事件,及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了解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满足《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需要。

(二)教材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

以人民大学出版社尚永亮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例,全书涉及古代韵文、古代散文、戏剧、古代文论、现当代文学等多个单元,其中可以挖掘许多思政元素。比如《诗经·黍离》表现国破家亡、背井离乡、再次故土重游的主题,可以启发学生讨论国与家的关系,没有国哪有家。通过学习《五代史伶官传序》告诫青年学生要有理想、有担当,不能玩物丧志,要有忧患意识。《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课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而不应该为追求功利学习,批判读书为升官发财的思想。

(三)激发语文教学中的隐性课程思政教育功能

注意挖掘蕴含在课文中的隐性思政元素,比如在讲授《典论·论文》时,文章里提出了作家写作注意事项,由此我们可以延伸到京剧表演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文艺工作者,要具有社会责任感,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讴歌时代的真善美,文艺要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在讲授《坛经》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国外先进文化和技术,同时要敢于创新,使之符合本国国情。

(四)教学设计中,明确思政目标,落实育人元素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在传统的只写每课时的知识学习目标后,增加与该课时匹配的思政目标,并且在教案中明确标识出来。这样可以让思政学习的目标融入知识学习更自然,也更有针对性。例如在《春之声》一课的学习中,在思政目标里明确写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党的历史转折点,也是我们国家的历史转折点,人民和祖国的春天即将到来。帮助学生回忆改革开放40年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号召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五)创新教学评价组成,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往往都是期末一张笔试卷子,作为学生课程结束的最终评定。仅仅通过一张卷子只能考核出学生语用、语言的掌握情况,作为列入思政教学目标的考核无从评定。因此重新设定考核标准,将思政表现纳入考核内容。期末成绩=卷面成绩+思政表现+平时成绩,切实督促学生将思政学习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从而将思政学习落到实处。

(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课程授课对象有两个特点,一是“00后”,二是艺术类学生,因此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充分考虑学情状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比如小组讨论、课前演讲、社会实践、戏剧赏析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课前演讲环节设计名人故事,词语接龙、爱国演讲、传统文化等主题,既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实现口语表达的学习目标,又将思政内容融入其中,一举两得,取得了学科与思政的双重教学效果。

(七)教学模式上将“互联网+”思维引入课堂,充分发挥超星平台作用

将“互联网+”思维引入课堂教学,充分借助超星学习平台,使教学手段多元化。一些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所限,不能传递的知识点和思政内容,通过发布在超星平台让学生课后观看和学习,形成线上、线下结合,课上、课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的学习局面。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局面,体现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将“学以致用、提升能力”放在首位,注重“品格”养成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四、具体案例分析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比如在中国古代诗词模块,《诗经》是必须讲解的内容,它包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本身就是经典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文化自信,其蕴含的哲学思想、礼仪、交际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自古就是中国读书人的必学篇目。我们仅以其中的《黍离》为例探究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一)探究“以诗为教”的理论渊源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诗经》的道德教育功效被完全认可,是其开了先河。因此后代读书人世世代代将其纳入学习的经典,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历史悠久,并深刻影响着后世。

(二)挖掘《诗经·黍离》中蕴含的思政资源

《诗经·黍离》创作背景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满目变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成语“黍离之悲”的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在思政目标中可以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作为授课重点。

(三)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安排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半命题演讲

教学设计安排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主题为家国情怀,题目自拟,每次课前由2名学生展示,一周可以有4名学生展示,其他学生录制演讲视频上传到超星平台,同学之间互赏互批。教学反思环节带领学生回顾本课语文教学目标和思政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

京剧表演专业学生将来从事舞台表演和京剧艺术的传播工作,作为文艺工作者,从大学开始树立德艺双馨的理想,为将来从事艺术工作打下扎实的思政基础,为学校、为社会培养出思想过硬、专业扎实、具有人文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是《大学语文》课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京剧思政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