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洋,刘振林,程蓓蓓,徐兴兴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简称 VR) 技术,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虚拟世界。用户可以借助技术设备,与虚拟空间中的物体进行互动,在多种感官上产生沉浸于虚拟世界的感觉,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受[1]。虚拟现实最主要的特征是沉浸性( Immersion) ,基本要求就是真实感强[2]。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园林规划设计已多见于研究与实践。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在园林及相关专业教学中,应用该技术促进教学改革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基础上,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园林、风景园林专业设计基础课——造型基础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方法,从而为园林、风景园林专业低年级学生的培养、专业思维能力的构建等,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设有园林及风景园林两个相关专业,风景园林专业在第二学期开设造型基础课程,总学时64学时,包括18学时理论和46学时实验;园林专业在第三学期开设构成基础课程,总学时32学时,包括16学时理论和16学时实验。课程名称有差别,但课程内容基本一致,都是关于“三大构成”的理论与练习,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本课程实验学时多,注重通过绘图、实验操作等使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2.2.1 与艺术学科的关系
“三大构成”是艺术类专业的必学内容,它起源于包豪斯的教学体系[3]。包豪斯设计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造型基本功,研究构成物的结构关系,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4]。通过启蒙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习者设计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三大构成”起源于艺术学科,与艺术学科相关专业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性、体验性,使学生由“感受”而理解规律。这种“体验”和“感受”的主观性较强,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直观性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在主观感受的同时,体会到规律的肯定性,避免因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低年级学生带来难以把握、没有头绪的不确定感,使学习兴趣降低等。
2.2.2 适应园林、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改革
源于艺术类专业课程的造型基础,作为园林、风景园林的专业基础课,需要进行符合园林、风景园林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在进行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时,要贴合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从专业出发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5]。园林、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或进行的研究,都是和实际工程项目有关的,园林、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实践性与应用性。学科的根本立足点是空间和形态的规划设计[6],这是与艺术类专业的一个明显区别。因此,造型基础课程在教授学生“三大构成”知识、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创造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入尺度感、比例感、空间感的锻炼与培养。需要将科学的观念融入到课程中,为专业能力的全方面发展打下基础。
造型基础课程第一部分内容为平面构成,讲授平面形态的构成规律,重点是六大构成法则。传统的“三大构成”实操性教学被形式美法则所约束,单纯地重复与模仿平面构成范例,为“构成”而构成[7]。在后期的园林规划设计实训中,学生往往将平面图理解为“图案”,忽视了园林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加入园林设计案例显得更加重要,使学生能够将平面构成与园林规划设计实际联系起来。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以西方现代园林为代表,三大构成理论也来源于西方,多数案例都选取自西方现代园林,实地考察难以实现,二维图片的展示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经典园林案例场景非常必要,比如风景园林极简主义大师彼得·沃克、玛莎·施瓦茨的作品等。在案例的展示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二维的图片,需要让学生明白,园林景观平面的造型与立体空间的关系。风景园林空间设计的 3D思维和 2D 表现能力,在 VR 技术的辅助下也将得以优化和提升[8]。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可视化”“直观化”的特点,向学生展示园林景观经典案例空间,从三维到二维平面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园林景观中平面构成的应用。
课程的第二部分内容为色彩构成,主要讲授色彩的属性与构成规律。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注重与专业实际的结合。色彩构成的训练也是以二维图形的绘制为主,学生对色彩的探究也只停留在平面图案,难以深入体会色彩在三维空间中的状态。而园林景观空间是三维空间,如加上时间变化,又可称为四维空间。空间中的色彩与平面色彩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需要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的特点,使学生体会身临其境之感,由此感受园林景观中的色彩构成的应用,将色彩与环境结合起来,与视觉感受、情感结合起来,才能够创造丰富的园林景观色彩。使学生能够理解园林景观中的色彩是三维空间的色彩,平面图形上的色彩是三维空间色彩的“一面”,色彩构成需要在空间中去考虑。
课程的第三部分为立体构成,主要研究面体、线体、块体的构成规律以及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学生除了在实验中制作模型之外,对实际园林景观空间的感受较少,脱离真实尺度的图纸成果难以培养学生准确的空间感觉[9]。因此,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三维空间塑造、沉浸式体验的特性,可以有效弥补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空间体验不足的情况。立体构成不仅仅是“体块”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体块所分割的空虚空间的形态。除此之外,还有光影的变化对空间的影响。这些难以把握的空间构成要素,更需要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去营造三维空间,再让学生以直观化的情景互动去体验和感受。这将帮助学生迅速建立空间感受,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2.1 互动式教学
造型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讲授式教学,以教师的理论传授与引导为主,学生以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在引入虚拟现实场景体验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改传统的单纯以视觉、记忆等为主的学习模式。学生在 VR 技术融入创造的学习环境中,身体感觉被更全面刺激[10],虚拟现实技术改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从而改变了其对本专业的看法与认知。他们可以与虚拟环境互动,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11]。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设置题目,由学生作答,由此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还可以了解学生的能力薄弱点,如对尺度、比例等的观察感知能力,从而有依据的调整课程内容。教学的互动借助vr设备,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学生的主动性增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也更具有客观性。
3.2.2 课程联动教学
造型基础课程中的案例包括传统及现代景观案例,可以与风景园林艺术原理、园林史等课程共享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搭建的三维案例场景。比如西方传统园林兰特别墅,在平面构成中,以此案例讲解对称的形式美法则,它也是西方园林史中重要的案例。可以从案例场景角度,去挖掘课程之间的联系性、知识上的贯通性,从而增强课程之间的衔接,教学资源也可得到最大效率的应用。设计类课程学习与相应虚拟现实案例紧密结合,可直观的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学习体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1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更加了解课程之间的关系,对案例的多方位解读也更加地深刻。另外,在设计基础课与设计软件课之间建立联系,将辅助设计软件融入课程讲授,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也使学生对几种设计软件不陌生,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13]。
造型基础课程对风景园林、园林专业本科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寻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方法的不完善之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虚拟环境技术的发展将为规划设计带来崭新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范式,并带来巨大挑战[14]。
“三大构成”与园林、风景园林专业进行了结合,教学案例需要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完善,使其更符合专业培养的需要。同时虚拟现实技术的“可视化、直观化、沉浸式”特点,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与教师”“人与机”的互动更直接、更有效率;促进多课程的联动,使课程之间的衔接更为紧密,学生对课程之间关系的理解更深入,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全面。然而,在多课程联动方面,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促进专业培养方案的革新。深入研究虚拟现实技术促进园林、风景园林本科课程教育,将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更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