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祚华 王冬霞
精准扶贫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电子数据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它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扶贫工作全过程,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依据,是检验扶贫成效的“试金石”。近年来,平阴县档案部门根据省市进一步规范、加强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的文件要求,强化对全县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力度,创新“三五三”扶贫档案工作模式,健全三个机制,确保五个到位,实现三大目标,全县精准扶贫档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11月11日,山东省村级档案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座谈交流会在平阴县召开,与会人员观摩了平阴县孝直镇脱贫攻坚综合服务中心的档案工作,山东省档案馆馆长李世华对平阴的脱贫攻坚档案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平阴县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经验在《中国档案报》头版头条刊登,在全省扶贫档案工作会上交流,在山东省档案局立项,并以济南市档案局、济南市扶贫办红头文件的形式在各区县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
平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扶贫档案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纳入精准扶贫总体规划,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多次召开扶贫档案工作座谈会、扶贫建档工作培训会、推进会等专题会议,综合协调解决扶贫档案工作中的重大事项、重点问题。
在县级层面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强化互联互通,开展联合行动,加强对扶贫档案工作的调研、监督、指导和执法检查,形成了党政领导,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县扶贫办多次联合组织召开加强扶贫档案管理、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观摩推进会,将扶贫档案工作列入党建考核内容,深入镇村联合进行培训指导,有效促进了扶贫档案工作的深入开展。
建立了扶贫档案工作监管考核办法,将扶贫档案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县委对8个街镇全方位目标考核,提高了各街镇做好扶贫档案工作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扶贫档案工作整体提升。8个街镇均将村级档案工作纳入街镇对村全方位目标考核,提高了各村做好档案工作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村级档案工作整体提升。
平阴县档案部门、县扶贫办从规范扶贫档案入手,制定了《平阴县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办法》《平阴县精准扶贫档案保管期限表》《扶贫档案数字化规范》及精准扶贫档案收集、整理、归档、保管、移交等一系列档案管理制度,形成了扶贫档案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按照“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可用性、合法性、安全性、规范性”的整理标准和闭环式工作要求,统一工作标准,对贫困对象的档案资料,项目管理资料,制定统一的模板,各街镇按照统一的模板规范整理,做到贫困户从识别到退出完整闭环,扶贫项目从申报到实施到与贫困户的利益链接完整闭环,切实做到工作路径清晰,档案资料收集齐全,整理标准规范。
县扶贫办办公室成立了全县扶贫档案工作领导专班,明确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各街镇强化档案工作力量,都配备了一名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同志为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扎实做好扶贫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编目、保管工作,实现了扶贫档案材料有人管、扶贫档案工作有人干,确保扶贫档案工作有序开展。
按照国家档案局关于档案室建设标准,统一制发了《档案库房“十防”要求及建设标准》,督促扶贫部门及街镇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县扶贫办和八个街镇均建立了高标准的档案库房,达到“五有”要求和“十防”目标,七个街镇购买了密集架,实现了档案综合管理,确保了各类档案的安全保管。
加强对扶贫档案工作的调研、监督指导和执法检查。联合县扶贫办开展档案业务培训,明确档案收集范围、整理标准、整理流程等内容,掌握建档要领。县扶贫办和八个街镇同时开展了扶贫档案数字化扫描工作,制定了统一的扶贫档案数字化加工规范,实现了统一标准和要求,统一格式,统一工作流程,统一验收标准。截至目前,全县各街镇扶贫档案全部完成了数字化扫描。
调研发现,每户贫困户每年形成的动态信息至少有8大类300余条目,第一书记针对每户的管理日志、走访记录等至少500条目,全县112个贫困村6241户13627人,形成的档案数量巨大,以“纸质”档案为主体的档案管理模式已成为档案高质量发展的羁绊,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提升整体扶贫工作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县档案部门的指导下,2018年,县扶贫办和八个街镇同时开展了扶贫档案数字化扫描工作,制定了统一的扶贫档案数字化加工规范,实现了统一标准和要求,统一格式,统一工作流程,统一验收标准。截至目前,县扶贫办和街镇扶贫档案全部完成了数字化扫描工作,形成了完善的精准扶贫电子档案。在全面完成扶贫档案数字化加工的基础上,我们以扶贫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管理、存储与利用为基本框架,以功能完备、有效整合、安全可靠为设计理念,探索建立了面向县扶贫办、县档案局及全县八个街镇及相关部门、领域,覆盖精准扶贫工作全过程的平阴县精准扶贫 “1+N”数据共享平台(“1+N”的“1”即县扶贫办、县档案部门,“N”即全县各街镇、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精准扶贫“1+N””数据共享平台最大的风险在于信息数据安全。在平台建设中,我们高度重视档案安全问题,依托全县政务网及县档案部门的局域网实施运行,与外网进行纯物理隔离,有效避免了网络风险;由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负责系统的运行,通过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身份认证,进行有效的系统权限控制,为档案数据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将信息化建设和档案管理工作完美结合的精准扶贫“1+N”数据共享平台的建立,实现了扶贫档案的“互联网+”模式,扶贫档案信息库的实施,使扶贫档案的管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N”数据共享平台覆盖了县扶贫办与各镇(街道)、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形成的各类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电子数据政务平台,将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贫困户数据、帮扶政策等全部记录在扶贫档案信息数据库中,极大提升了档案管理水平,确保精准扶贫档案的完整性,提质增效,应用便捷。
利用数据平台,县扶贫办能及时掌握各镇(街道)更新的贫困户信息,动态掌握全县精准扶贫各类图表、数据、活动开展及工作进展情况,实现了全县精准扶贫档案管理纵向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管理。借助大数据技术,各级党委政府能够精准掌握扶贫工作真实现状,准确有效地掌握贫困户真实生活情况,从而对致贫原因进行科学分析,有的放矢了解贫困群众普遍的内在需求,达到了“志智双扶”,科学施策的目的。
县扶贫办将县本级的各类档案电子化、数字化,实现了扶贫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各镇(街道)通过“1+N”数据共享平台将辖区内户级、村级、项目、文书等各类扶贫档案及时挂接上传,实现了在县域内就可以直接查阅任意一个扶贫对象,从识别到退出的全过程档案,便于及时开展督导检查。县档案馆和县扶贫办共享扶贫电子档案,可以及时发现建档中存在的问题,方便指导督导。扶贫电子档案的建立,为今年6月底前将相关扶贫档案接收进馆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