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威,范东俊,周志威,余细球(通讯作者)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广东 深圳 518001)
大肠息肉是肠腔黏膜表面隆起性病变的总称,患者以腹痛、呕吐以及恶心等为常见临床表现,属于消化科的常见多发病。临床大部分结肠息肉属于良性占位性病变,但由于这些症状缺乏典型性,导致本病早期诊断率偏低,临床患者多通过健康体检时的内镜检查后才发现并确诊[1]。大肠息肉中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有潜在癌变风险,因此,临床需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预防大肠癌的发生。结肠镜下开展大肠息肉切除术目前仍属于大肠息肉首选的治疗方式,其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机体恢复快等优势,患者接受度高,临床治愈率高达95%,且术中及术后并发出血、穿孔等的风险偏低[2]。故本文针对我院1001例大肠息肉患者开展结肠镜下高频电圈套切除术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应用安全性,内容如下。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01例大肠息肉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有490例患者开展门诊手术,511例患者住院行结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男女比例579:422,年龄31~78岁,均值(54.47±6.32)岁。纳入标准[3]:患者症状均与大肠息肉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均行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证实;均符合手术指征;均知情同意加入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息肉型癌已发生浸润恶化者;息肉基底部超过1.5 cm者;安装心脏起搏器或置入金属瓣膜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有出血倾向者;配合度较差者。
患者均开展经肠镜下高频电圈套法切除术:术前将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口服溶液[舒泰神(北京)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聚乙二醇4000/13.125 g、碳酸氢钠0.1785 g、氯化钠0.3507 g、氯化钾0.0466 g,批号:国药准字H20040034]予以患者导泻,再使用山莨菪碱(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0 mg,1 mL,批号:国药准字H33021707)10 mg予以患者肌注;操作医师沿患者肛门置入电子肠镜(型号:cv-290,奥林巴斯),借助结肠镜观察大肠息肉的具体部位及周围组织情况等;沿活检孔将圈套器(波士顿科技)插入,使用圈套器对息肉基底部进行套扎,再将圈套器收紧,调整使其位于基底上方0.5~1.0 cm处;再利用ERBE高频电流发生器(型号:PSD-30,日本奥林巴斯)交替开展电切与电凝操作,参数设置:电切功率:50 W;电凝功率:40 W。医师一边开展切除操作一边逐渐收紧圈套器,待息肉彻底脱落后基底部主要呈现白色。若存在一次切除不完全情况,则对患者实施二次圈套电切,直至大肠息肉完全切除。息肉切除后送检,并进行5~10 min观察,若患者存在创面出血情况,使用氩离子凝固术(APC)止血或联合使用可旋转重复开闭软组织夹对创面进行封闭。
(1)疗效:①患者术中息肉完全切除,术后行结肠镜复查可观察到病灶部位已有新生黏膜上皮肉芽组织全面覆盖,且未有明显瘢痕为显效;②患者术中息肉完全切除,术后行结肠镜复查可观察到病灶部位已有新生黏膜上皮肉芽组织部分覆盖,仅存在较小的瘢痕为好转;③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4]。患者恢复情况:统计术中或术后出血量、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长。(2)观察本组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发生情况,并运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其术前与术后生活质量。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1001例研究对象均接受结肠镜下高频电圈套法切除术治疗后,患者显效582例,有效359例,无效6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01%(941/1001);手术平均耗时为(32.56±3.84)min。患者术中均未发生出血现象,其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出血量为(17.24±3.18)mL;术后平均卧床时长为(2.85±0.21)d,平均住院时长为(3.91±0.72)d。患者术前SF-36评分为(69.47±3.69)分,术后评分为(81.05±4.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487,P<0.05)。
门诊手术的490例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2.04%,穿孔发生率为0.00%;住院切除手术的511例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2.35%,穿孔发生率为0.20%,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结肠息肉按照组织学分型标准,可分为非腺瘤性息肉以及腺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有10.00%的可能性会转化为大肠癌,病情演变过程时长通常需要10年[5]。故临床上结肠息肉一经发现需立即进行切除,以降低息肉进展为大肠癌的风险。内镜下息肉切除方式主要包括微波、激光、冷冻、药物注射、电圈套法以及高频电切除术等,这些方法用于消化道息肉治疗中均具有一定疗效,不过也容易出现息肉切除不完全、并发出血穿孔等情况。
胡阳等[6]研究指出,冷圈套切除术与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相比,其操作更为便利,针对结肠微小息肉的切除完整率更高,患者术后累积复发率低,且未有并发症增加。本文结果显示,本组1001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4.01%,手术平均耗时为(32.56±3.84)min;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2.04%(日间)、2.35%(住院),出血量为(17.24±3.18)mL,术后平均卧床时长为(2.85±0.21)d,平均住院时长为(3.91±0.72)d;日间手术患者术后无并发穿孔,住院切除手术患者仅有1例迟发性穿孔,充分说明结肠镜下高频电圈套法切除术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不过针对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需积极采取预防性措施:(1)灼伤:实施电切过程中,若存在电极或电切圈套器安放位置欠妥、圈套器附近存在具有导电性质的黏液、息肉属于较长倒挂状等因素均可导致电流发生分流对附近正常黏膜组织造成灼伤[7]。电灼伤通常仅表现为浅表黏膜层溃疡,电灼伤导致的肠道贯穿或者穿孔情况较为少见,但依旧存在,应当给予充分重视。(2)出血:高频电圈套法切除术在手术过程中以及术后均有发生出血的可能,其中可根据出血量分为轻度(仅创面存在少量渗血或血液缓慢溢出)、中度(患者以排出鲜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及大出血(便血量多且患者容易发生休克)。轻度出血患者无需进行处理即可自行停止;针对中度出血患者应积极利用内镜采取止血措施;针对大出血患者,若内科及内镜治疗无效,需立即采取紧急外科手术治疗以控制出血量。(3)穿孔:该并发症主要因圈套器破损导致电圈套电流强度过大、通电时间过长,或因视野欠佳或内镜及圈套器位置不合理而将息肉强行切除后,对肠壁造成机械损伤所引起;因此临床手术操作过程前医师需要注意检查圈套器,术中需对圈套器位置进行反复确认后再实施切除,以免引发穿孔。
综上所述,对大肠息肉患者临床治疗中选择结肠镜下高频电圈套法切除手术方案具有显著疗效,患者术后出血量及并发穿孔情况均较少,卧床时长短,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促使患者及早出院,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