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焕荣
(保定市徐水区安肃镇中学,河北 保定 072550)
许多语文老师和我一样习惯了用一套几乎固定的模式去备课授课:文题理解,背景介绍、重点字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现手法等等,通常都是把课文“大卸八块”,然后进行口若悬河的讲解,这种繁复琐碎“满堂灌”的语文课实在是折磨人,把鲜活的语文弄得面目可憎,学生对于语文学科毫无兴趣可言。语文教学应打破这一“怪现状”,从简化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入手,对文本所属特质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形成更加简洁又易操作的课型,进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备课是上课前最关键的一步,备课充分与否关系到一堂课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我们九年级语文组通过集体研讨的形式,共同确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以及如何导入本课课题、如何设计问题、设计几个问题、如何从教学的“独白”过渡到“对话”、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这些都作为我们探讨的对象,我们的宗旨是指导学生会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共同打造精品课堂。为了便于教学研究,我们还建立了“九语”微信群,通过微信平台,发现问题随时探讨,及时解决。三年来,我们一直秉承“团结即是力量”的思想,集体备课,共同探索,既利用了集体智慧,又发挥了个人优势,也让每节课都鲜活了起来。
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本,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由传授者转为参与者,教师中心让位于学生中心,教学方法中更注重于师生互动,注重于启发探究为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感受,去收获知识真理,同时获得学习方法,严谨治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去获得成功的快乐或失败的刺激。教师作为导航者,精心备课,从备大纲、备教材转向更多的备学生,从备教法转向备学法,研究如何创造问题情境,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进行创造性劳动。
我觉得语文课堂上,老师就得有“抛砖引玉”的低姿态,故意抛出话题,甚至“偏见”,引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百家争鸣”。此时,老师只需做一个有心的旁观者,用心的引导者,言简意赅地拓展,画龙点睛地小结,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绝对喜闻乐见,受益匪浅。
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力争让学生都参与进来,都把自己的小马达发动起来,并通过小组间的协作探究,让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打开思路,开启智慧,在小组互动中收获更多的知识。
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师生关系所处的状况,一个学生,如果对某位教师有成见,出现了师生关系障碍,那么,这个学生就不可能学好这门功课。所谓“尊其师,重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作为教练,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就要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建良好教学环境的重要因素。
学生只有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才有可能将个性的主体力量充分释放。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应给予特殊关注。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要重视这种差异,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关注和尊重,使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展。
成功体验原则与激励评价并举,是培养学生学习动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灵丹妙药。创造条件、把握时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起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是每位教师应具备的最有价值的教学艺术。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符合各类学生的问题,使所有的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同时做出适度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进入成功-兴趣-成功的良性循环,让课堂成为学生为成功而打拼的天堂,使课堂教学充满民主、平等氛围,充满乐学、奋进的气氛。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独特价值,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且学生处于身心发展时期,各个方面很不稳定,可塑性很大。我们在客观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应充分善待学生身心发展上的差异,转变评价的视角,找出学生的闪光点,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激励性语言及时予以评价。所以,评价的形式应多样,评价的内容应宽泛,评价的标准应多维。尤其是要注意给学困生、问题生多一点期待性评价,使他们在教师真诚期待中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预先设计好的课件,能够快速地多角度展示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先板书、后讲解的低效程序,同时以新颖别致、容易识记的图文结构方式概括学习内容,让学生利用图片展示的鲜明形象,深刻理解和记忆板书的重要知识,极大程度地增加课堂教学容量,优化课堂教学。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故宫博物院》时,没有到过故宫博物院的学生,头脑中缺乏实感,学习起来比较抽象空洞。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把故宫的直观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兴趣大增,课堂活跃起来。教师适时再加以点拨,故宫的形象更具体化了,鲜明的色彩、优美的景色、宏伟的建筑,这些丰富的感性材料快速展现,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教学效果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
教师是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言行举止,精神品质,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学习专业知识,传统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线上线下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为了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我积极参加区诗词培训,积极创作诗词,成绩优异,成为区级诗词楹联协会会员和市级诗词楹联协会会员,通过提升自己,达到提高诗词文言教学水平的目的。同时,作为市级作协成员,我也会亲自试水,通过朗读自己的文章作品,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提升写作能力。为此我特意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号《东风染尽》,发布自己散文诗词作品,让学生作为课外学习写作的平台。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课前有针对性地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并利用课时练和网络,查找资料,预先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处理生字词,并让学生勾画不理解的句子,便于有针对性地听课。也正是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学生们上课的兴趣更浓,讨论更热烈,思路更明确,分析更精准,课堂更高效。
一堂好课的标准,不是让学生获取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动机。没有思维的学习是没有价值的学习,没有疑问的学习是没有成效的学习。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设情境,既要设疑,又要激发学生有疑。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会首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自学,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保证学生有所思有所悟。
课上学习的知识,需要课下巩固夯实。我的作业一般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基础题,主要是通过课下的背诵和抄写,达到巩固课上知识的目的。二是能力提升类习题,比如一个小练笔,一个小课外文言片段翻译或一个现代文阅读。总之,没有课下作业的跟进,课上的知识就难以保证夯实。
阅读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教学手段,是授之以渔的最终目的;阅读可以开阔眼界,豁达胸怀,陶冶情操、启迪心灵、修身养性。阅读如同粮食一样,是滋养我们精神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养成每天阅读佳作的习惯,佳作除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外,中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篇幅短小、内容精悍的千字文,向学生提出目标,初中三年阅读中外名著20 本,阅读千字文200 篇,并养成边阅读边记录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名篇的同时,把佳作的作者、梗概及精美语句、片段等记录下来,并加以点评。通过读书量化表、读书笔记、手抄报等不同形式的评价展示,让学生做到“真阅读”“深阅读”。这其实是一种自我约束,也是一种知识积累,更是阅读习惯的养成。
一个文本,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但是,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有目标、有重点。而且我建议一节课,一个目标一个重点足矣。我们可以拓展它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透彻理解,深刻掌握。比如《陋室铭》,可以让学生探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比如《岳阳楼记》,可以让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来逐层深入,挖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主题的。
学生不同于机器零件,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所以我们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各抒己见。教师要有爱心耐心,多鼓励少批评,驾驭好课堂,确保教学顺利地愉快地进行。
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习中,联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亲切感,再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增加知识性趣味性,并适时提出小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无疑是课堂上的兴奋剂,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过三年的课改实验,我们的教学已见成效。教学成绩得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明显提高。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也会出现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针对一个中心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却得不到预期的结果。我想,学生能力的提升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我们把课改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