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民族理论政策的因应与完善

2021-11-28 02:21欧玉民
时代人物 2021年32期
关键词:民族区域少数民族民族

欧玉民

(塔城地区社会主义学院 新疆塔城 365118)

我国的民族理论政策,是党和人民在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把握我国新形势下民族问题的突出变化,不断完善和贯彻落实各项民族政策和措施,凝聚了党和人民的心血和智慧,逐步形成了新形势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体系。我国确立各项民族政策经历了一定的过程,在新形势的冲击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影响着民族问题的变化,民族理论政策也应随物质文化社会的发展而改变。

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的逐步成熟,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民族平等作为一个政治价值至今仍是我们的立国基础。新形势下社会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体现在市场化和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其中包括国内和国际的社会流动。当代中国的主要领导核心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从登上民族历史舞台的那一刻那天起,在观察、认识和研究处理中国的少数民族历史问题时,就自觉地以党的马克思主义少数民族政治理论体系为思想指导,并且紧密联系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本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创造性的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民族理论政策。中国现行的我国民族自治政策与纪律法规的基本理论框架,大体成熟于我国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中期即民族政治经济社会转型新发展阶段初期。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大规模的社会流动。这跟过去居住范围相对稳定,民族与所居住地域的关系相对稳定很不同,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本一旦流动,自然就会打破其他生产要素原来的稳定关系并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其中导致社会变化至少有三个要素:一是劳动力,资本流动把劳动力全都带动起来了;二是土地,如果土地过度资本化,逐步金融化,就会使以人和土地关系为核心的文化发生动摇;三是高度流动的金融货币会带来非常高的不确定性。民族社会的日益深入与变迁反过来成为要求加快调整民族政策的原因和动力。所以在新的条件下,原有的一些民族政策不能适应当代的变迁,需要调整,近些年一些影响民族团结的事件就是因为这些变化,通过媒体传播的夸大扭曲,超越之前建立在熟人社会内部的关联模式,变成内部社会动员的机制。

做好民族相关工作,处理好民族问题,实现好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以及在新世纪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必然面临和遇到的实际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党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民族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尽管,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的逐步成熟,在新形势下民族理论政策需要进一步健全与完善。

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环境的逐步改变,对民族理论政策的要求不断变化

民族理论政策的发展与完善需考虑到社会条件的变化。每一个民族无论其人口有多少、地域有多大,社会发展程度有多高,都对人类历史和文明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各民族在社会中应该出于同等的地位。不过,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资本流动,民族政策的有效性不够日趋明显,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原来民族政策特别是向少数民族倾斜的政策是非常正确的,目的是促进民族团结和平等、实现共同发展,十分必要。不过,在高度流动性和市场化条件下,比较普遍的扶贫政策反而更为有效,扶贫政策在帮助少数民族的同时也帮助了其他地域的贫困人们,真正的做到共同发展,并且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也做到了落实,真切的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目的与目标以及成果。很多原有照顾性政策在经济发展之后,有效性大幅降低了。另一方面,在流动条件下,照顾性政策的实施,会带来新的不平等并造成新的矛盾。比如中考与高考加分政策,考虑到中国各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通过考试试题的设置难度较易以及支教等照顾后依旧有理由给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以适当照顾。但流动性增加后,民族间的杂居情况更多了也导致了各种发展水平不均衡的情况出现,政策实施可能会产生新的不平等和过程的不公平从而会引发非少数民族人群的偏见进而发生矛盾,也对民族和谐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这一方面这些政策的影响是比较负面的,因此需要有一些新的调整。比如语言方面。为鼓励多样性可以作为参考分而不是加分,而且不一定只针对少数民族懂本民族语言的同学,也可以面向汉族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同学,能更加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交融,也更加平等。又再比如在中高考招生录取中,将其他少数民族省份考生与非其他少数民族省份考生进行区分区别开来,这才真正目的是为了让各少数民族都可以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权,而不是只有形式上的平等。

新中国中国成立前,由于中国历代统治阶级普遍实行的是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等负面民族政策,再随之加上中国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环境、传统宗教文化以及民族宗教信仰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造成大部分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平均水平非常低,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且非常不平衡,有的甚至还处于原始状态,所以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包容以及国家颁布的各项民族政策都对民族之间的平衡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发展的变化、社会环境的逐步改变都需要对政策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及时的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迁趋势。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分布地域广泛,且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是我们的财富。我们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迄今依旧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保持着稳定性。国家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着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原则,为了能够正确的处理和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政府实施了以民族区域自治为中心的民族政策,并且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同时这也是此政策可以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

新形势下民族政策和相应的理论支撑的因应与完善,开创了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党和国家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思想,全面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将原有的民族工作演变成了新形势下常态化的民族工作实践,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逐渐确立和实施了民族与地域相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民族政治常识的基本角度出发来进行分析,正是基于这些社会现实生活因素,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地理特点表现为:我国民族政治因素与国家区域政治因素的有机相互结合;民族政治因素与民族经济社会因素的有机相互结合;民族历史文化因素与现实生活因素的有机相互结合。在新形势下,党中央和人民政府总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全面推动新常态下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定为了我国新形势下的综合国力发展的总基调,做好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是与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事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总体布局,是我们党从中国中国特色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国民事业发展全局目标出发,依据我国时代形势变化和实际国情经济发展等实际要求,对我国现代化社会建设的主要各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一个总体布局认识,以及由此判断作出的我国宏观经济战略布局部署。首先,要突出经济建设为根本、政治文化建设做保障的原则,促进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协调统一,不断适应新形势的新变化,适应民族发展的新规律;其次,坚持从工作实践中寻求解决民族问题的新思路,制定新政策,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间的团结统一,满足各族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再次,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必须贯彻落实好各项民族政策,注重对各级民族工作人员进行新政策的培训学习,不定时的监督检查,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务等方面作示范,确保能让各项民族政策落到实处,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了沿线民族地区的全方位发展,提升了各族地区潜在优势,更好地体现各族人民不断进步的共同追求。各类我国民族纪律法规以及我国民族教育理论基础政策的正确出台和我国民族教育工作的有序科学开展,都有力的直接推动了中华民族自治地区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之一,在我国的理论政策制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族区域自治立法制度改革是目前我国关于解决国家民族区域问题的基本宪法政策。无论是民族制度的完善亦或是治理体系以及制度的创新,都不是“真空里的构建”,必须要以当下的社会发展情况、现实以及未来的可预见发展趋势和变迁等为最基本的调整线索。

在新形势下,在党的领导的基础之上,我们依旧应当高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旗并且继续支持与鼓励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管理制度,将中国独具特色的在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体系下的区域民族自治制度进一步加以完善与不断改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的民族制度进一步完善与改进。与此同时,应与我国其他政策相适应,尤其是避免与法律法规的冲突,维护我国宪法与法律的尊严,并且增强民族理论政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在各方面合理推进民族政策的条文合理性,并且提升政策应用效率。目前我国民族理论政策面对着全新的民族局面,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与民族问题不断变化可加快民族政策的进步与完善。在政策完善的基础上,各民族之间的工作配合与各政府的协调配合都可成为民族理论政策的宝贵实践经验。

猜你喜欢
民族区域少数民族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少数民族舞》等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完善
历史的抉择: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创建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