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婷,史亚祥(通讯作者)
(1镇江市丹徒区谷阳中心卫生院 江苏 镇江 212026)
(2镇江市中医院 江苏 镇江 212026)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受到不同的致病因素产生的慢性病变或者萎缩性病变[1]。西医对慢性胃炎的诊治主要是杀菌和找到源头,然后对症治疗。其中杀菌指的是清除幽门螺杆菌,常见的治疗方案有抗生素、果胶铋、抑酸剂,有二联、三联、四联等治疗方案。从中医角度分析,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寒邪客胃:寒属阴邪,使气血运不畅。胃的上部连口与外界相通,当气候寒冷,寒邪可直接由口吸入,或服药苦寒太过,饮食过于寒涼,使寒凝气滯,胃气不通,不通则痛。二是,饮食伤胃,胃的功能为消化食物,故胃痛的发生与饮食关系密切。若暴饮暴食,可致饮食停滯於胃,使胃消化功能失常,食物阻於胃中,气血阻滯不通;或五味(酸苦甘辛辣)过度,辛辣无度,过食肥甘厚味,饮酒過多,均可使胃部湿热过盛,使胃气阻滯。三是,情志因素。肝主要负责调节情绪,而肝胃本身是相克的关系,当人的情緒不好,压力大或紧张时可以出現肝郁犯胃(木克土)的情況。具体一点,当相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洩,肝郁气滯,可橫逆犯胃,以致胃气失和,胃气阻滯,发为胃痛。四是,可能导致慢性胃炎的原因是脾胃虛弱。脾与胃相表里,在中间位置,共同处理、消化及运送食物。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胃的消化功能,有赖脾的运化升清,所以胃病常累及脾,脾病常累及胃。若先天脾胃虛弱,或过度疲劳,或饮食过多,或者服寒涼食物药物,久病脾胃受损,均可引起脾胃虛弱,中焦虛寒,使胃失溫养,发生胃痛。若是热病阴虚,或胃热火郁,灼伤胃阴,胃失濡养,也可引起胃痛[3]。虽然古代中医文献没有明确讨论诊断推理的理论,但现代文献报道说,传统医生在决策时只应用辨证推理。因此,中医的诊断是通过“辨证施治”策略来建立的。即用生理理论解释从患者那里收集的临床信息,以识别正在发生的疾病[4-5]。近年来,我们逐渐增加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辨证识证,治疗方法独特,取得良好的效果,故现将辨证思路予以介绍。
辨证是治疗慢性胃炎的前提。此点在《伤寒论》中予以描述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6]。我们可将慢性胃炎的辨证分为辨疼痛、辨饮食、辨大便等三个方面来加以叙述。
在临床上胃炎的首发症状就是上腹部疼痛不适,故大多数患者来都是以此来院就诊,其中该疼痛以胀痛、烧灼痛、刺痛最为常见。上腹壁疼痛,多以两侧胸部疼痛为主,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停止,疼痛也不是固定的,它通常是由于情感刺激所引起的。打嗝、嗳气多由肝胃不和、脾虚气滞引起。胃内灼痛,急痛,喜饮寒而热邪,多由肝胃郁滞引起。
脾胃的功能也可以从口反应出来,当口中感觉异常,通常是脾胃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当早晨起来的时候,自觉口中苦涩,多是肝胃郁热等导致;口中感觉油腻不适,不想进食,并且常有舌苔加厚,多是脾湿中阻引起。
慢性胃炎通常与饮食习惯也有很大的关系。不想吃、食之无味、无食欲感。多见于脾胃气虚和脾胃湿气证。面色苍白、舌虚脉虚,多为脾胃气虚;头体重,舌苔厚腻,脉滑,多湿邪脾困;感觉饿,但不想吃或吃少量的食物就不饿,主要是由于胃阴不足引起;吃了会引起疼痛,不吃则无痛,大多是由脾胃虚寒引起。
在患者就诊期间,患者经常被问及他们的粪便情况。中焦脾脏的运输不正常,当它不下降时,容易出现粪便异常,包括松散、黏稠和便秘。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甚至呈水样,瘦而松,多见于脾气虚、脾气阳虚、肝脾不和;大便黏稠,呈淡黄色腹泻,肛周烧灼,呈黏稠状,多见于脾湿和脾胃湿热证;便秘受阻,难以排出,排便次数减少,即便秘,多见于阴虚肠燥、胃肠虚热、脾气虚、脾气阳虚。
慢性胃炎在临床上属于脾虚的范畴。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的发病是由于阳气不足引起的。患者会出现胃、腹部饱腹、隐痛、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容易呕吐,容易疲劳。苍白的舌头,白色的牙印和白色的皮毛。较常见的胃炎类型为萎缩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因此常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和黄芪建中汤进行治疗干预,干预效果显著。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畏寒占较大比例。通过这种治疗,患者的脾胃功能将得到恢复,免疫功能将得到增强,疼痛将明显减轻,疾病将不会进一步恶化。
对于脾胃湿热的慢性胃炎患者,脾胃引起胃灼烧、痛寒、口臭、溃疡、舌红、尿黄等,需要用中和方调节脾胃。如:黄连、黄芩、白蔻仁、生薏苡等,在使用药物时,可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调整。复方黄连能有效抵抗乙酰胆碱,缓解胃痉挛。胃痛患者可加一些延胡索和姜黄治疗;排便不舒服的患者可在处方中适当添加一些大黄、柑橘类的金柑。因为大黄具有减少胃酸的分泌、同时也可以降低胃蛋白酶原的分泌。
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和患者的情绪波动有很大的关系。例如:患者长期的情绪不稳,易发怒、冲动,就会导致肝气郁结。这样就使胃部胀痛不适,并且有可能伴有频繁的嗳气、反酸、恶心等临床症状。如果患者这时再出现便秘、口干、口苦等表现,这就很可能是慢性浅表性胃炎。这就需要柴胡和逍遥散颗粒予以散气止痛等对症治疗。对于一些阴伤的患者,可以在药方中加入一些麦冬、芍药等药物进行服用;因为疏肝和胃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肠胃蠕动,可以保证患者正常的胃肠蠕动。
慢性胃炎与其他长期慢性疾病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患者患了慢性胃炎后不加以干预、治疗等辅助手段,就会使身体血气不同,寒气侵体,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到胃部,进而引发慢性胃炎。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部按压疼痛,有的严重患者甚至还会出现呕血或者便血等症状。在例行体检做胃镜的患者中,有的患者会出现胃部黏膜水肿和充血等情况。此时运用化瘀散结法可以很好地改善胃部毛细血管的功能、促进血液的流通、防止胃部纤维化,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
王某某,男性,42岁。2020年4月8日因“胃脘部胀满3月余”就诊,初诊时携带2020年1月6日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慢性胃炎,HP(+),患者曾服用“雷贝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莫沙比利片”等药,效果不佳。
诊见胃脘部胀满,有灼热感,伴嗳气、泛酸、打嗝,睡眠尚可,饮食尚可,大便正常,小便略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数。中医诊断为“胃痞病”,证型寒热嘈杂,治以健脾理气、散结消痞,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
法半夏9 g、炒黄芩10 g、蒲公英12 g、党参20 g、炒白术10 g、茯苓9 g、陈皮6 g、砂仁3 g、白花蛇舌草15 g、厚朴6 g、炙甘草6 g,共7剂,1剂/d,水煎服,400 mL分早晚2次空腹服。
嘱患者放松心情,饮食规律三餐,不要暴饮暴食,严禁吃生冷食物,饭后适当行走,禁饭后坐卧。
4月15日二诊,患者仍感胃脘胀满,伴嗳气,舌脉如前,原方加生白芍12 g、大腹皮15 g、煅瓦楞子15 g,再服用7剂。
4月22日三诊,患者胃脘胀满减轻,嗳气减少,舌质红,苔黄,脉沉数,原方再服用7剂。患者服药加减共治疗2月余,胃脘胀满消失,嗳气消除,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HP(-)。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胃病的意识逐渐增强,胃镜的检查也成为常规的体检项目。这就会使越来越多的无症状的胃病被发现,这对患者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对医生要实行辨证医治来说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运用辨证思维来挖掘患者的症,将患者隐匿的症状都挖出来,进而予以对症治疗。同时脾胃病自古以来有“三分靠治,七分靠养”的说法,临床用药时应明确病因病机,辨别寒热虚实,依证化裁,鼓励患者配合治疗。我们主张,一人一处方,不可多人用一张处方。而应因时、因地制宜。其中,儿童较娇嫩,药量要轻,药量要小。在治疗本病时,应牢牢把握痛、饱、味、食、便、情之分。通过观察、听诊、问诊,四诊四治,收集有效的临床症状,采用补气、活血、补阴、滋补、舒缓药物适当结合,结合病证,可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另外,不管在治疗的过程中是选择中药还是中成药,都必须以辩证为基础,或者根据病情的需要来选择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