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喜娜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沈阳 110000)
机遇。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各个国家文化层面的联系也日趋增强。文化的跨国跨区域传播使我们国家文化发展迎来很大的机遇。改革开放后我国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这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文化方面更是如此,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据调查统计发现,截止2019年尾,全球范围内有550余所孔子学院,这足以证明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地区、国家和国际事务中愈发有影响的力量。我国把握时势,分析本国所具有的文化优势与目前发展所面对的机遇,顺应历史潮流地制定了“文化强国”发展策略,这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世界上各种文化文明也互相交流,但各国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军事、政治的竞争,也更加重视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但文化市场鱼龙混杂,我国本土文化也受到了冲击,这是我国文化面临的一大挑战。并且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西方一些国家不断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文化上的“和平演变”,企图分裂我国的稳定局面。面对这些冲击与挑战,只有明确制订出中国文化发展策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根本,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增强本土文化的吸引力竞争力和说服力,才能在文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并且维护我国文化的安全,捍卫国家的文化主权。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国是蕴含着五千余年悠久历史积淀的文化大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中止的文明大国。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形成了各家学派——儒家法家道家等,孔子的“仁”的思想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这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了重大影响。基于我国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们制定“文化强国”的策略十分符合现实基础。
我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向来是一个拥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且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建造一个文化繁荣、文明兴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不仅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也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把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足以可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并且各个时代对在推动文化建设上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贡献。
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强,然而我国现阶段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尚不能充分地满足大众需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3]”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不仅仅要让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也要尽可能的使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和提升。
文化建设不平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不相同步以及城乡文化建设程度差距大。
自改革开放来,随着对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是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兼顾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全面发展,没有处理好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片面注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经济建设当作唯一指标,导致文化建设没有与经济发展相同步,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发展偏缓慢,文化体制改革整体效果不明显。
其次,虽然我国重视城市农村的统筹协调发展,但是城乡发展差距也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我国的财政支出对偏远地区或农村的投入不足以及当地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且当地政府不够重视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农村偏远地区文化建设被边缘化,并且这种城市和农村文化建设差距逐渐拉大。
由于经济全球化不断朝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世界各国家间文化层面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但是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中,出现贸易逆差现象,主要表现为我国文化的“走出去”力度不够。根据调查统计,美国控制着世界上约75%的电视栏目和60%以上的广播作品的制作出品。数据显示美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占到其GDP总量的31%以上,另外日本占20%左右,这两个国家占世界文化产业产值总量的2/3左右,而我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只占GDP总量的2%左右。还有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被韩国申请世界遗产。这些事实都提醒我们,虽然我们国家拥有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但如果不开发保护使之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就会被别的国家占为己有甚至反过来向我们文化输出。如何利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国际文化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扭转文化产业的贸易逆差,占据国内市场的同时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感召力,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主权神圣且不可侵犯。文化层面的不安全会影响国家的和谐与稳定,甚至威胁国家利益。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安全形势严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西方文化认识极端化,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程度更高,文化也更加优秀,所以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强国的建设应该照抄西方模式;二是由于改革程度的深化,大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需求。但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价值观的渗透,从而从根本上瓦解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成为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推行其“普世价值”观念的主要战略。例如好莱坞是美国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它在全球文娱产业中的地位不可动摇,美国政府就借助这点优势,在好莱坞作品中鼓吹和传播其文化价值观。这毫无疑问会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造成冲击。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方向。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地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并且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以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旗帜,才能从根本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科学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更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进程。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方面,应该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相匹配。人类的经济活动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文化活动,所以政府部门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不要只顾经济建设忽略了文化建设,更不能只注重文化建设而放松了经济建设,要全面兼顾协调发展。
其次,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文化生产力落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让一切利于促进文化生产力的技术、劳动、资本和知识的活力迸发出来[4]。同时激发大众的创造力,力促文化体制创新,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新发展,合理配置资源,构建涵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中华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应对我们的文化有充分的自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更好的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展望未来,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要抛弃过时腐朽的文化,吸纳各国文明之长,创新创造,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
提升国民文化素养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须途径。首先要坚持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学校里开设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科目,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组织参观博物馆等社会实践;采访传统手工艺者,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普及传统文化进社区,进乡村,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在新时期的文艺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5],文艺创作要反映出大众的呼声,要不断满足人民日趋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时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使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文化成果,在社会上建立开放式读书场所,鼓励民众多读经典,提高自身文化涵养,从而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也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设立奖金,荣誉称号等激励有实力的人才为国家文化发展做贡献。
中国的崛起不应只是经济崛起,更应该是文化层面的崛起,要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兴旺发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