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路径

2021-11-28 01:23:11高浩磐
魅力中国 2021年51期
关键词:小镇特色建设

高浩磐

(中共济宁市委党校,山东 济宁 272003)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主要矛盾转变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特色小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突破口,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为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巨大助力。应发挥其带动全局作用,积极探索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路径,力求在实践中取得实效。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一)加强科学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想要打造高品质的特色小镇,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规划将是关键。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必须重视科学规划的作用。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为基础,全方位对小镇建设进行合理布局,按照整体时间节点进行整体推进。一要坚持“整体规划,科学布局,综合推进,因地制宜,优化环境”的原则,对城镇化建设坚持高标准设计,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逐步实施。要体现区域特色和民俗风情,对主要的街区、文化场所、活动场所、园林绿化等要实行规划控制,对路网管网、立面改造、绿化等工程要统筹制定具体施工方案,坚持执行规划方案进行施工建设。二要统筹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根据特色小镇的整体规划和建设方案,对特色小镇的路网、管网、供水、供电、排水、通信、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建设,通过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特色小镇的舒适性和便利性,为吸引资本、人才的进入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三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发挥辐射带动效应。要根据当地是实际情况,实施交通衔接工程,内部要加强小镇的路网建设,对原有道路进行拓宽硬化,建成贯穿小镇的路网;外部交通要加强与交通干线、机场、高铁站、交通枢纽的连接,形成立体交通网络,促进互联互通。同时要加强镇内步行和自行车等慢性交通设施建设和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为小镇生活提供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

(二)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坚持“小城镇、大管理”的理念。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运行要统筹考虑,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要对城镇管理机制体制进行创新,利用大数据库建设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城镇建设管理工作。一要成立小城镇建设运行工作小组,整合城管、卫健、环卫等职能部门及属地管区、村等城镇管理资源,分区管理,专人负责;二要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切实加强综合整治,不定期开展镇区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及时整治主干道两侧车辆乱停、占道经营、店外经营等各类城镇管理“老大难”问题,全面提升城镇管理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三要加强对小镇居民的教育和培训。充分利用小镇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各类资源,结合日常生产生活内容为小镇居民开设各类职业技能、农村实用技术、健康养生等教育培训;通过微信公众号、广播、简报等形式加强文明信息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

二、发展生态经济,实现产业振兴

(一)培育特色产业,实现产业集聚

发展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根本,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坚持以人为本、以产为基,促进人城产融合发展,是特色小镇的成功秘诀。特色产业是指依托当地风土民情、原生资源和优势资源所形成的产业业态,体现了当地产业的发展趋势,对当地产业集聚的形成和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提升具有引领作用。特色产业通常是在特定的区域条件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市场导向性和产品特色性,特色小镇在产业发展上要立足于本身的特色产业基础,遵循“特色引导、市场主导、产业支撑”为原则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加以整合,从而确立特色鲜明的产业定位。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能够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生产,以特色产业来提高特色小镇的综合竞争力。

(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根据我国现阶段农村农业发展现状,一是要实现土地资源整合,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盘活农民手中的土地,把资源变成资本,探索“党支部+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行业中的引领作用,将村民闲置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科学管理,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统一农产品的质量规格标准,完善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实现区域内农产品的统一生产、销售,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致富增收。二是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是连接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产业,是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增长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价值链,实现以工带农、以销定产,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促进种植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农业供给质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三是创新农副产品的营销方式,抓住电子商务发展的大趋势,建设小镇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综合体,辐射镇辖区内的电商个体和农产品,打造小镇特色农业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的全方位变革,解决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现实问题。

(三)强化文化凝聚力,打造小镇生态产业文化

文化建设是特色小镇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文化核心价值是对小镇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的符号化表达。特色小镇的前期策划与规划一定要以文化的核心价值体为原点,以文化创新为根本动力来突出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色、营造丰富的文化体验、打造特色小镇的文化品牌。特色小镇自身的文化建设,包括对文化设施、文化场馆、文化景观、文化商业场所的建设,以及对特色文化活动、文化生活和文化消费的培育,通过文化塑造并提升特色小镇的文化魅力和宜居环境。特色小镇文化凝聚力的提升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从历史、文化和民风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再对其进行内涵提升和运用,使特色小镇建设既要符合现代的发展和精神,又能体现传统的文化内涵。

三、培育公众生态意识,优化生态环境

(一)提高环保意识,加大管控力度

一是地方政府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基层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普及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意义,号召广大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行动中,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明白纸的方式,将制定的科学可行的建设实施方案及时传输到每位村民手中,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二是要细化农村生态文明指标,把治理和维护农村生活环境,写进镇规民约,用制度规范行为;按照包保管区的模式,实施环境卫生包保责任制,进行“网格化”管理。

(二)完善管理机制,优化生态环境

提升基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能力对特色小镇建设至关重要。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全面、客观分析各地区特色小镇建设具体情况,尤其是存在的问题,优化完善已构建的环保法律法规,科学补齐生态环保短板,不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地方政府应改变传统单一的检查整改导向为主的被动管理模式,向主动下沉、主动发现的属地管理模式转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人民群众和环保志愿者的作用,使网格中的生态环保问题在网格中管控和解决,并建立起主体责任明确、工作具体到位、社会充分参与的网格全覆盖、管理精细化的生态环保长效管理机制。辖区企业管控方面,要加大对辖区企业监督力度,配合环保、公安等职能部门采取清理、关停等有效措施,进行全面整治和规范;防止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在小镇建设中滋生蔓延,对小型污染企业采取堵门断路、关停取缔的强制措施,严控企业入驻标准,绝不以破坏环境换取经济发展。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资源要素聚集

(一)引进优秀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特色小镇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一是要重视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特色小镇建设需要专业人才进行项目规划和设计,以专业的思路发展特色小镇,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人力培养、引进、使用和保障措施,紧紧围绕小镇产业结构发展,主动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努力引进一批与农业发展、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学历创新创业人才、实用技术型人才,出台有利于人才引进和发展的针对性优惠政策,加快打造人才聚集的“洼地”;二是建立返乡务工人员创新创业平台。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展有天然的优势,返乡务工人员可带来较开阔的眼界、思路和发展资金,为乡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生力量。地方政府要重视返乡务工人员的作用,为返乡务工人员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和信息支持,对返乡创新创业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帮助他们认识宏观经济形势、捕捉市场信息、把握竞争机会、提高职业技能,发挥返乡务工人员、致富带头人和农村青年人才的带头作用,带动农业的科技创新、业态升级,为特色小镇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注入活力。

(二)创新融资模式,搭建发展融资平台

政府应搭建小镇建设发展融资平台,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国有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一方面按照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凸显企业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政府可通过少征税费、免征税费等优惠政策减免税收,降低社会资本的投资成本。另外,政府应出台相关金融政策,加强项目的金融支持,对特色小镇建设中的研发孵化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城市综合体项目等项目进行集中招商引资,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特色小镇引进的各类人才在创业资金扶持、住房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支持措施,鼓励银行金融机构与特色小镇建立信贷合作关系,增加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加大对特色小镇的信贷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切实加大对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循环产业研发、环境保护、土地整治等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

(三)完善融资机制,合理规避风险

PPP 模式具有投资数额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政府和社会资本应重点协商PPP项目风险问题,有效合理的规避风险。一是政府增强PPP 项目风险管理意识。要增强PPP 项目主管部门领导和相关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PPP 项目的决策者关系到项目的运营建设,要对决策者进行培训指导,将项目风险管理贯穿到整个项目过程中,建立项目的全过程奉献管理机制,提高风险意识和奉献管理能力,确保决策的科学合理性。二是建立合理的PPP 风险分担机制。一方面政府自身要提高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尽量降低PPP 项目中的前期风险;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相匹配原则,应根据风险的程度和合理的比例原则将风险合理分配给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

猜你喜欢
小镇特色建设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22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14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