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鹏
为了进一步的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进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让小学生自觉锻炼、主动锻炼并且爱上锻炼。本文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锻炼习惯进行了研究,从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出发,对当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然后就小学生锻炼习惯培养在小学体育教育当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以此促进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强我国青少年的体质。
1 引言
小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体育教学对小学生的身体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有着直接的影响,小学阶段又是学生锻炼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当中需要格外注意学生的习惯养成,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积极健康的锻炼习惯。本文基于健康的锻炼习惯的培养对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展开了探究,希望能够为广大小学体育教师提供理论借鉴。
2 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2.1 小学体育课程没有受到重视
在长期实行应试教育的教育大背景下,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普遍将重心放在学生的知识学习上,而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这种忽视首先体现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部分学校为了尽量提高学生的成绩,体育课时安排不足,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获得体育教育和锻炼身体,同时还存在着其他课程占用体育课程时间的情况,使得体育课时更加不足。此外对小学体育课程的忽视还表现在学校对体育教学资源的不重视,部分学校忽视了体育教学设备资源匮乏的问题,而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知识教学当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2.2 教学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阶段我国教育对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不高,大部分体育教学项目都很简单,这就导致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重复,学生难以从简单和重复的内容当中获得快乐,自然难以产生学习热情。此外,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在年级上没有体现出差异性,一些体育项目从一年级上到了六年级,这些项目虽然也能够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但就教学体验来说,内容上的重复和枯燥仍然是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3 小学生锻炼习惯培养的意义
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体育需要人们亲自参与其中,并将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够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以及幸福感。健康的锻炼习惯是成功的体育教学的标志。对于小学生而言,拥有良好的锻炼习惯是拥有健康身体的前提,更是培养自身体育能力的重要基础,由此看来,小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体育锻炼意识,只有科学的、正确的锻炼方法,才能够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二是要帮助学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只有拥有了锻炼的习惯,才能够使学生热情地、充分地、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
小学生锻炼习惯培养的意义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和作息较以往有了较大变化,人们对健康的需要更加强烈。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培养出健康积极的锻炼习惯,来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这是他们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二是良好的锻炼习惯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时代的发展使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体育锻炼是排解压力的良好途径,学生可以通过锻炼来宣泄、缓释心理的压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三是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能够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体育项目多种多样,学生可以在不同的体育项目当中获得和发展多样的能力,在团体体育项目当中(例如足球、网球等)学生能够培养与他人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在与他人竞争的过程当中,还能够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思维和创新能力获得发展。
4 基于小学生锻炼习惯培养的体育教学模式探究
4.1 加强对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个人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能够帮助个体养成特定的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体育锻炼来说也是如此,只有学生真正对鍛炼内容产生了兴趣,才能够以较高的热情投入到锻炼当中,并在长期的锻炼当中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也就是培养出锻炼习惯。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尤为重视对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首先要知道学生对体育课程感到厌倦的原因。从实际体育教学来看,大部分学生讨厌上体育课的原因是体育教学内容过分简单或是重复,他们难以从中获得快乐。但是对于足球篮球这类体育运动,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其原因是因为足球篮球这类体育项目竞争性强,交流机会多,学生很容易获得快乐,从而忘我地投入其中。由此看来,为了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快乐,教师可以将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将多样的体育项目引入到体育课堂中,在安全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为学生营造更好的锻炼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尽可能地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从而培养出良好的锻炼习惯。
4.2 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
小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发展阶段,喜欢各种游戏和运动,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征组织和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长期不断地参与到体育活动,逐步培养其锻练习掼。体育活动可以简单分为多人活动和单人活动。多人活动对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和配合能力要求较高,例如多人跳大绳,在跳绳的过程当中,需要学生一直保持交流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这种活动形式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并在长期的正面反馈当中逐渐形成锻炼习惯。拔河比赛也是一种典型的多人活动,这类型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此外,例如齐步走、广播体操等多人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纪律性,让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寻求动作的标准和规范。相较于多人活动,单人活动的竞争性较弱,动作也相对简单,例如碎步跑、开合跳、转身开合跳、纵跳、方形跳等等,要求学生的动作标准,并且要达到一定的动作量才能达到其锻炼效果。这类型活动没有人数要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主动展开锻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专注能力。
4.3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必然存在的,不同的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也不同。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其身体机能发展不一致、对新知识的理解水平有差异以及兴趣爱好的不一致。在传统体育教学当中,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所有学生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以及同样的考核标准,这就意味着部分学生的特性和需求没有得到尊重,他们也就很难真正爱上体育锻炼,更别谈培养他们的锻炼习惯了。基于这一问题,小学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解决:首先需要教师通过观察、谈心来发现班级学生的差异性,或身体素质、心理状态、兴趣爱好等等。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传授知识,根据其真实水平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实现学习目标,获得更多的正向反馈,以此形成良性循环。最后,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真实水平设置对应的考核标准,让学生能够在能力范围内进行突破,以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通过因材施教,学生才能够真正明白体育锻炼的意义,突破自身的现有水平,并在良好的反馈机制下逐渐形成积极的锻炼习惯。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