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东
在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背景下,体育教学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教学作用,尤其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将会对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通过在小学体育课堂中融入游戏可以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进一步提高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小学体育课程中包含了很多基础性的动作训练,这部分教学内容对小学生来讲非常枯燥,容易造成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训练懈怠的现象出现。在体育课堂中应用体育游戏可以在游戏过程中避免重复机械化的动作训练,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快乐游戏教学情境,进一步提高小学体育课堂的吸引力,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体育游戏的引入一定要适度
在小学体育课堂中融入游戏元素能够进一步实现快乐课堂的构建,通过两者融合能够帮助创设出符合小学生天性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學生对小学体育课堂的互动实践教学产生浓厚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开展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插入具体的体育游戏,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来丰富教学形式,充分借助体育游戏活动的开展来缓解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疲惫感,一旦学生感到学习难度过高,教师就引入体育游戏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帮助学生深入参与到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引入体育游戏如无法保障适度的原则,很容易浪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不仅无法锻炼学生的体育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影响了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在体育课堂中将游戏内容的应用掌握好适量原则,通过适度课堂应用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有效点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2 根据教学任务选择体育游戏
在不同的地区,校园的发展目标和教学任务具有一定差异,一些大型城市的各项体育设备都比农村地区完善许多,良好的硬件条件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环境,教师也能够帮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进行更加专业的体育训练。而那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体育设施常常没有得到及时更新,甚至很多校园都并未配备体育设施,有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几十个人围着一个篮球训练,这大大降低了体育课堂开课的初衷,无法进一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体育游戏,进一步在体育课堂中帮助学生感受到体育游戏的乐趣,有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例如,在开展篮球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篮球的发展史,首先,让他们对篮球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让他们观察一些优秀的篮球运动员是如何刻苦训练的,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篮球运动的参与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体育竞赛,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有效训练学生的技巧和体能,使他们在体育游戏课堂中体会到篮球运动的快乐,最终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发展目标。
3 设计学生参与创新体育游戏
体育课堂融合游戏教学,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有效性,充分挖掘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运动潜力。体育游戏不仅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还是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思维。教师在开展体育游戏活动的设计过程中,要首先根据教学内容明确体育游戏的开展方向,不断增加体育课程的游戏化发展,并不是在已有的体育游戏中寻找教学元素。例如,体育课堂前5~10分钟通常为热身阶段,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活动身体,为后续训练做好准备。通常情况下,热身环节都是固定的训练内容,由教师带领学生做一些基础的准备动作,这一环节缺少趣味性,学生的参与热情普遍较低。教师在这一环节可以应用体育游戏,在各个动作当中融入背景故事,可以通过划船动作等让学生想象一下在大海航行,或融入竞争机制引导学生在竞争过程中不断规范自身的体育动作。
4 注意课堂体育游戏的安全性
体育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运动潜能,但一定要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详细的了解,确保学生体育游戏的安全性。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在于体育游戏当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对教学过程的仔细观察,进一步确保学生的安全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遵从以下原则:第一,课前应告诉学生穿着适宜运动的鞋服。第二,课上应提前告诉学生本节课中有哪些动作会比较容易发生危险。第三,在体育游戏开始前,教师要仔细检查教学器具的安全性。例如,在拔河比赛开始前,教师要仔细检查绳子是不是结实;在跑步类运动中,应清除跑道上的障碍物、垃圾,避免跑步时发生危险。第四,体育游戏活动的开展需要进行有效的热身运动,结合学生的体质差异来针对性开展教学指导,确保学生热身训练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总而言之,游戏与体育的融合是非常符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形式,也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推动教育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切实掌握好游戏在体育课堂中的适度融入,构建动态化小学体育课堂,借助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有趣的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进一步通过小学体育课堂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山霞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