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丽娜
目前,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观念更多地关注了运动技术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健康人体支柱“身体”的同时,还应该通过体育教育影响其个性发展和品德健全等重要的基础性认识。本文结合学校松文化,在小学体育学科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校园文化倡“担当”、学科整合渗“担当”、课程建群行“担当”、积分累积串“担当”四个方面建构“担当”课程群,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担当的责任心,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对他人、集体和对社会负责的深刻烙印。
1 问题的提出
学生的体质健康是国民整体素质和未来人力资源建设的基础,近年来中国学生体质调查数据显示,学生体质下降明显,如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中,我们发现目前校园里教师普遍“阴盛阳衰”,校园缺乏“阳刚之气”,很多孩子非常娇气:一个障碍长跑项目,不少学生跑到一半就坚持不下去了,运动会上一些长距离项目没有人愿意报名参赛;有老师反映学生个子长了耐力和力量却不行,近视率越来越高了;还有家长说孩子爬个5楼就气喘吁吁,平时没事就喜欢“宅”家,加上电视、电脑的吸引力强大,总不愿出去活动活动……究其原因,我们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1 家长的考虑:文化成绩排第一
当前,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平时为了更好地提升文化课成绩,给孩子报了很多的学习班,课余缺少运动锻炼的时间,身体稍有感冒不舒服就让孩子不要参加学校体育运动,以免影响学习。久而久之,孩子就没有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了。
1.2 老师的顾虑:安全责任压力大
“安全问题是头等大事。”很多体育教师直言。如今学生体质普遍差,容易受伤,一旦学生出事,家长就找老师,甚至打官司,学校也会严厉处罚体育老师,安全责任压力太大了。因此,很多体育老师在教学时都会把有安全隐患的教学内容,如:跳山羊、单、双杠及大运动量的耐力项目省略掉。
1.3 学生的认识:锻炼身体任务观
现在很多孩子的休息时间都被手机、电脑给占据了,参与锻炼完全是因为老师布置了任务,没有一种积极主动的愿望,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完成老师规定的锻炼任务就好了,锻炼的积极性不高。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目前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观念更多地关注了运动技术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健康人体支柱“身体”的同時,还应该通过体育教育影响其个性发展和品德健全。本文结合校园松文化,在体育学科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素养的培养,建构“担当”课程群,通过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段、不同校际活动”进行整合,建构以“培养学生成为有担当意识”为目标的“担当课程群”,培养学生乐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进而为培养学生将来做个有责任感的社会人打底。
2 操作定义
(1)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发展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训是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2)健康体魄: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身体不虚弱的状态,而是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有着完美的或者强壮的体型。在这里,我们也特指身体素质、机能和心理各方面状态都非常好。
(3)担当课程群:是指通过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段(如一年级“自我服务、二年级班级志愿者、三年级小鬼当家、四年级红领巾上岗、五年级绿色环保、六年级社会公益”)、不同校际活动的整合,建构以“培养学生成为有担当意识”为目标的“担当课程群”,让学生变“要我好”为“我要好”“我应该好”,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我应该做”。并以此为切入点,引爆学生内驱力,点燃学生发展激情,进而理解担当就是要能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然后再去践行担当,积累担当,并能乐于担当、勇于担当,为将来做个有责任感的人打好基础。
3 研究举措
3.1 校园文化倡导“担当”
我们基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学校从2016年开始面向全校师生和家长对现有校园文化进行了大调查,同时还对百年校史和历来校园精神进行了提炼,通过分析学生个性化发展对校园文化的需求、学生可持续发展对品性建构的需求以及学生多样化发展对校本课程的需求,建构了学生良好的品性课程,即让每一名学子在松文化的熏陶下,通过“阳光、坚韧、担当、开放”四大校本品性课程的建构与运作,促进美丽学生的培育,我校基于公民素养下“担当”课程群的构建与运作在杭州市立项,学校营造良好的校园“担当”文化,倡导每一名学子毕业出去时应该是有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劲松烙印。
3.2 学科整合渗透“担当”
基于学校文化对担当的释义,一个有担当的学子,应该是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对社会负责的人。于是我们通过对(2015版)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各阶段教材内容中关于“担当”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与梳理,具体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担当教学不仅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渗透,在其他学科如: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都可以渗透教育。但是,目前小学生对于“担当”一词概念模糊,理解不深,所以我们想通过整合各学科担当教育的力量来剖析“担当”。于是,在学校整合各学科组织了各年级的担当故事演讲比赛、担当手抄报评比、爱心义卖活动以及开展少先队担当队课等,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体验活动来让学生理解“担当”、领悟“担当”,最终真正能够诠释“担当”。
3.2.1 动口讲一讲——整合语文学科渗透“担当”
为了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整合语文学科,动口讲一个锻炼有关的“担当”故事。一是:讲长辈们保护身体的妙招;二是:讲身边人坚持锻炼的事迹;三是:讲自己参加体育锻炼的事。学生在担当故事演讲中更好地了解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及长期坚持锻炼的人,创造力和各项能力的总体水平高于不爱运动的人。
3.2.2 动手画一画——整合美术学科渗透“担当”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结合美术学科组织不同年段的学生进行健康为主题的绘画比赛和编小报比赛,一是:画一个喜欢的体育名人;二是:画一本关于健康的小人书;三是:编一张有趣的运动小报。学生在画和编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担当”。
3.2.3 动脑想一想——整合科学学科渗透“担当”
为使学生养成科学、合理地规划生活,我们整合科学学科,通过学生学习食物和环境保护单元,使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学会选购安全食品以及养成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养好意识,渗透并理解对个人和对环境的“担当”。
3.3 课程建群行“担当”
综合体育学科担当教学内容,再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可持续发展、多样化发展对校园“担当”教育的需求,我们决定从“对自己身体负责的角度”出发,依托各类“担当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健康体魄。我校体育学科“担当课程群”具体内容如下图:
我校作为一所老城区学校,在没有大的运动场地的实际条件下,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在有限的空间内满足全校学生的锻炼,培养良好的锻炼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希望“小操场”也能养出“精气神”。于是,我们结合学校校园文化,构建了体育学科的担当课程群,开设了跳绳、乒乓、高跷、毽球、田径、足球以及自护等课程,具体通过体育课、大课间和课余锻炼等三个途径来提高学生体质、培养担当精神。
(1)跳绳课程。跳绳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项目,我们开设了相应的课程,鼓励学生创编不同的花样跳绳,如单人交花跳、双飞跳;双人并排跳、双人前后跳;单人跳绳接力;双人并排跳绳接力;集体跳长绳、8字形穿花跳长绳等。学校每年都会开展“我是校园跳绳王”活动,为自己、班级担当。
(2)乒乓课程。我校有800平方米的地下乒乓球场馆,内设球台10张,挡板等相应的设施齐全,为乒乓球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同时,学校还有一大批爱好乒乓球运动的老师和热心参与并支持的家长。我校把乒乓球课排入学校课表,一、二年级每周开设一节乒乓球课,由班主任负责管理,同时聘请2位乒乓球专职教练走入课堂。教练根据学校自编的《××小学一二年级乒乓球教材—入门篇》进行系统化教学,在提高学生对乒乓球的兴趣、普及该运动项目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乒乓球运动技能。
(3)高跷课程。踩高跷,是一项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它可以锻炼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深受学生喜爱。我校在各年级开设了高跷课程,并在大课间活动中安排踩高跷的内容。在初学阶段,我们通过教师指导、双人合作的形式练习,一方面培养互相信任,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同伴的责任意识;在熟练阶段,我们采用多种形式的双人对练;最后进行班级、年级、学校三级竞赛。
(4)足球课程。近年来,校园足球受到很多学生、家长的热捧。我校从2016年起开设了每周三次的足球课程和每周一次的足球兴趣课。学校还通过开展足球进课堂活动,积极探索校园足球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足球知识、参与足球运动、掌握足球技能;通过玩足球、讲足球、赛足球等形式的活动来普及足球运动。
(5)田径课程。针对目前很多家长不愿让孩子参加田径训练,加上很多孩子自身不愿吃苦的现状,我校在中高年级开设田径课程,一年下来,学生训练积极性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提升明显。
(6)毽球课程。踢毽球,对身心健康极为有益。通过下肢做接、跳、踢等动作,使下肢的关节、肌肉、韧带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也使腰部得到锻炼。我校在三至六年级重点开展,以同伴互助形式练习、提高。
(7)自护课程。根据学生视力下降等现状,结合校本课程,体育教研组在基础常识课中开展爱眼、护耳、护齿等保健课程。另外,针对学生在体育运動中经常会有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学校开设自护相关的基础常识课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学会自我保护。
3.4 积分累积“担当”
在体育教学和大课间活动时,根据学生学习、锻炼情况,由体育教师和班主任根据学生获得的积分累计进行评价,获得10分奖励一枚运动松果章,20分奖励两枚运动松果章,以此类推。学生收集满10枚松果章可到老师处换取一张铜松果卡,集满5张铜松果卡可换1张银松果卡,集满3张银松果卡就可换1张金松果卡,对于金松果卡获得者学校将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我们希望通过这种递进式的奖励、评价制度来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我们除了坚持以教师为主的学生体育学习评价外,还通过动员学生、家长和班主任等多方参与评价。在课余锻炼中,我们还设计了根据不同学生运动基础及体质和体能方面的差异,让学生自选锻炼项目,并由孩子和家长一起进行累积积分评价。下表为我校课余阳光运动积分换算表,其余项目酌情加分。
另外,学生在假期中融合各课程学习效果,把自己的锻炼内容和方法等用“小人书”的形式画下来,用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自己的“担当”。家长也会在小人书后面对孩子的健康锻炼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学生通过观看健康小人书进行互相评价。
4 成效与反思
4.1 成效
(1)体质明显提升。几年下来,我校通过“担当”课程群的构建与运作,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整体有了明显的提升。2018年,我校上报国家数据库学生体质测试的优秀率为90.8%、良好率为6.3%、合格率为2.9%;2019年,优秀率为94.7%、良好率为3.7%、合格率为1.6%;2020年,优秀率为96.9%、良好率为2.0%,合格率为0.9%。具体我校学生三年抽测年级学生身体素质比较见表2。
(引自该区2018、2019、2020年学生体质测试公告)
(2)技能有效掌握。学校结合体育基础常识课开展护眼、护齿、护耳知识及自护课程,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学会自我保护。近年来,学校体育活动中无明显安全事故。自学校足开设球课程以来,目前全校1117名学生中有近900名学生体验了足球课程,4—6年级组建了班级足球队,学校也组建了校足球队,参加2020年区校园足球联赛获小学B组第五名。另外,在体育教学中通过高跷、毽球、田径等课程的实施,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相应的技能,我校学生体育综合考核成绩也得到逐年提升。
(3)心态阳光开朗。我校学生在担当课程的学习中变得更自信、阳光了。例如:跳绳课程的学习不仅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自己负责的责任心。今年学校的跳绳王是三年级的一名很普通的、不太爱交流的学生,他一分钟跳了250个,因为这份荣誉的取得不仅提升了他的身体素质,也让他变得更自信了,在课堂上经常会帮助别人,校运动会上主动报名参加,取得了第一名,同时也激发更多的学生主动锻炼的信心。
(4)責任快乐担当。通过在体育课中系列担当课程的实施,孩子们的担当、责任品质在逐渐被打烙印记,体育课,同伴间快乐合作、互相帮助;大课间,学生在操场上做着整齐的广播操;课余,和同一社区的小伙伴一起积极锻炼;寒暑假,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礼让斑马线文明劝导、擦亮小红车、打扫社区楼道、帮助有梦想的同龄孩子等等。我们从家长和任课教师反应中发现我校学生目前呈现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班级的事情争着做、家庭的事情我来做、公益的活动我出力的良好担当现象。另外,学校每个寒暑假里都会引导学生坚持每天参与家务劳动和体育锻炼活动,我们统计了近三年家长回执单上呈现的数据,见表3。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我校学生的锻炼习惯以及乐于承担家务劳动的担当意识逐步增强。
4.2 反思
(1)积极开发有效资源。培育每一位学生基于健康体魄下的担当责任,不仅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发挥特长、积极助力学生成长,更需要联合各学科教师、班主任和家长多方管理资源。有计划地邀请爸爸们来校助教、参加亲子运动会等,让孩子更加阳刚。另外,在下一阶段的课程内容设定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多征集一些学生喜欢的体育当担课程,与各学科更加有效地整合。
(2)努力完善评价体系。在“担当”课程群的运作中,评价非常重要,目前我们采用的是积分累计以及学校现有的松果章、松果卡评价制度,对于绝大部分学生体质提升和品性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下一阶段我们还应设计出更有利于全体学生的担当品性养成、个性发展、特色成长评价体系。
(3)呈现理想群体效应。我们希望通过“担当”课程群的实施运作,看到的是个体到整体的改变,希望让学生变“要我好”为“我要好”“我应该好”,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我应该做”,最终呈现出良好的群体担当效应。
5 结语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学校体育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外,更应该通过体育教育影响其个性发展和品德健全。在小学体育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体育教学中“担当”课程群建构与运作,在不断延伸学科知识与应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能当担、敢担当、善担当的良好品性,真正实现了“小操场”也能养出“精气神”。同时,我们也将继续结合校园文化和杭州市美丽学生重点培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努力构建更多合适学生的担当责任的课程,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良好的终生体育锻炼意识,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底色。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劲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