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影强
最近读到一本名叫《卡片笔记写作法》的书,刷新了我的一片认知空白。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的申克·阿伦斯,书中所讲的卡片笔记法却是德国社会学家卢曼创造并实践的。卢曼借助自己独特的卡片盒式笔记所积累的思考,一生出版了58本书。据说卢曼在一次回答调查时总结说:“项目:社会学理论。期限:30年。成本:零。”
限于篇幅,卢曼的笔记方法此处不赘述,仅说几点自己的感触:其一,卢曼的笔记系统地看,是由笔记+盒子构成。其二,他在生成笔记的过程中,遵循的是最大思考原则,而这些思考是片段式的,每一张卡片主题唯一;关联式的不断生成的不同卡片之间在后期回顾时标注出彼此的联系,并将联系写入新的卡片。第二条体现了卢曼记笔记的过程,是将平时的阅读和思考做到深入而专注,不照搬他人,保持思考片段的纯粹。从时间线上来看,这就相当于一个渐进的不断积淀的思考过程。
这里提一下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很多人应对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做法,就是通过反复地在快速遗忘的地方加强学习节奏和强度,来试图直接对抗遗忘过程,有一种叫ANKI的笔记工具就是如此。卢曼的做法却是,对知识内容进行有意义有深度的加工。有意义在于他将知识拆解成一个个有价值的点,但并不追求强化式地去掌握它,而是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用思考来促进思考内容进入自己的认知网络、意义网络。然后再通过回顾,让一个个知识点产生横向联系,在构成更加复杂知识块、知识主题的同时,思考不断走向深入以至深化为专题、主题。借用流行语,这才是超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正确姿势。
作者阿伦斯在书中引入其他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对理解卢曼卡片式笔记盒子更是做出了漂亮的解释,如其中一个叫漂浮注意力的点。在人们需要在各种不同性质的任务之间切换多种不同的注意力方式的时候,在任务之间切换的注意力叫做漂浮注意力。一位叫Vartanian的心理学家说:“具体来说,杰出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行为可以在‘对特定概念的超常专注程度和‘对想法的有趣探索之间交替进行。这表明,要想成功解决问题,可能需要根据任务和需求灵活地选择应对策略。”漂浮注意力,多漂亮的名字和概念。
另外一个引起我注意的点是德雷弗斯的名字。作者引述德雷弗斯兄弟关于专家的技能状态的揭示:专家是将经验和规则内化的直觉化的行动者。多漂亮的联系和解释。这些年人们不知道专家何以为专家,因为一些非专业行为的现象发明出“砖家”的叫法。阿伦斯此处的引用,在笔记这一主题上更有助于我们对比从新手到胜任者再到专家的不同,对其他领域的主题何尝不可以类比思考。
一种笔记方法何以有效,背后有其深刻的道理。结合VUCA来看,用卡片的清晰來克服事物的模糊性,用卡片的策略属性来克服不确定性,卡片的深度应用化非线性为创造,也同样很受启发。卡片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对比来看,当思考足够结构化,工具就简单;当思考不够结构化,不妨用系统化的工具+流程来帮助自己走向结构化、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