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启武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师更应该在课堂练习设计上下足功夫,力争使课堂练习有效、高效,让学生在课堂练习活动中有所收获,提高知识掌握的能力。
下面是结合笔者的实践研究就小学中段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谈一谈具体尝试。
一、抓住教学目标设计练习
课堂练习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所以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目标。认真设计练习内容,明确每一道练习的作用,把握练习的基础性,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让学生形成基本的技能。
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圆角分》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
设计逛超市练习 师:你们想不想用手里的钱去买你想要的东西? 师:好!下面我们去小小超市逛一逛,请一个小朋友来当售 货员,谁愿意(准备卡通售货员的帽子) 师:谁愿意来买,带上你需要的钱! (操作中,教师指导:你把他的钱数了吗?问售货员:你觉得当一名售货员责任是什么?并穿插进行礼貌教育) 师:下面小组合作,先请小组长当售货员,四人轮流,两人买,一人监督,付钱的数目对否? 师:小朋友都用自己手中的钱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以后小朋友可以不要每件事情都麻烦爸爸妈妈,有些东西可以自己去买,但我们自己的零花钱不能乱用,要积累起来,用在该用的地方,好吗?同时,教育学生知道在日常购物中要注意文明礼貌,让学生知道要节约零用钱,爱护人民币热爱祖国的教育。
二、紧扣重点难点设计课堂练习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与课程重难点有密切联系的练习题、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帮助学生在练习中领会知识的实质,用最短的时间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
设计这样的练习是因为学生已经明确求长方形面积必须要知道它的长和宽,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究新知运用剪拼法,验证猜想,总结推导公式。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由于前面在数格子时已经有同学提到用割补的方法来求面积,所以我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操作之后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验证过程。汇报的时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种,在这时,我及时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沿高剪开?”引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并比较,进而讨论:拼出的长方形与原來平行四边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我顺势引导学 生得出推导过程: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 S=ah。接着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整个操作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倡导学生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进而建构了学生头脑中新的数学模型: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整个过程是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炼出来的,这样完全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把学习数学知识彻底转化为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避免错误的出现,从而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三、切合生活实际设计课堂练习
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从自己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
“吨”是小学数学学习中最大的质量单位,而且学生平时接触较少。因此在学完了“吨的认识”后,笔者创设情境,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10千克豆子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1吨?(100袋)
演示:每次呈现10袋豆子(因为10袋豆子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遍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1000千克。当100袋数完了,学生会感叹:哇!1吨这么重呀!
(2)谈话: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让学生围绕问题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并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来解释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了吨概念以及与千克的关系,知道用质量单位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总之,练习作为课堂的一个必不可少得部分,发挥着具大的功能。作为老师,要树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始终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教育事业,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知识结构,不断学习、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利用好课堂时间,设计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有效练习,让练习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