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31日晚在北京继续以视频方式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重点阐述对气候变化、能源、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看法。
习近平指出,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是当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战,事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也关系地球未来。国际社会合力应对挑战的意愿和动力不断上升,关键是要拿出实际行动。第一,采取全面均衡的政策举措。必须统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兼顾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民生,主要经济体应该就此加强合作。第二,全面有效落实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 《巴黎协定》。要坚持联合国主渠道地位,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基石,以国际法为基础,以有效行动为导向,强化自身行动,提升合作水平。第三,加大对发展中国家支持力度。二十国集团成员应该率先促进先进技术推广运用,发达国家也要切实履行承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
习近平强调,过去15年,中国碳排放强度大幅超额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中方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支撑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持续推进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行业、企业率先达峰,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的努力作出积极贡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11月3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
李克强指出,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让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者都有机会一展身手。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尊重科学规律,推动自由探索和问题导向有机结合,保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耐心,强化长期稳定支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强高校基础学科建设。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科研生态,支持科研人员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
李克强说,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進产学研深度融合。制定更多激励创新的普惠性政策,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开辟科技成果转化快车道。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 《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 (PM2.5) 浓度下降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5%,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5%,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 比例达到79%左右,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指出,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直接投资净流入1636亿美元。其中,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2491亿美元,显示外资对在华投资兴业保持信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855亿美元,保持平稳。
11月8日,国家发改委公布,10月份以来煤炭产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11月1日—5日煤炭日均调度产量达到1166万吨,较9月底增加超过120万吨,最高日产量达到1193万吨,创近年来新高。随着全国煤炭产量和供应量增加、电厂和港口煤炭库存提升,动力煤期现货价格大幅回落。预计后期,随着煤矿产能进一步释放和煤炭产量持续增加,加上电煤中长期合同兑现和存煤提升后电厂市场采购减少,煤炭价格有望继续稳步下行。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