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良华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 成都 610225)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倡导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他人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他人一同过得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也闪耀着光芒。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共享理念、互助意识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深入人心。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践行同辈心理互助,既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举措。
心理辅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辅导通常指心理咨询,是指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帮助当事人自助的过程【1】。Sussman(1973)【2】将同辈辅导定义为:由受过半专业训练并在督导下的学生,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互动交流,对需要帮助的同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的服务。Helm(1972)和Dorosin(1977)认为:同辈辅导是以志愿参与辅导训练课程与活动的高年级学生为同辈咨询员,在专业人员督导下,担负着校园的危机处理、支持、信息提供及转介等服务【3】。其特点是及时而自然,不仅有广大的接触范围,而且容易为学生利用与接受。Verenhorst(1984)及Gray&Trindall(1978)则提出不同的看法【3】,认为同辈辅导是由非专业人员从事的人际协助行为,只限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为年龄相近的人实施个别或团体的劝告、教导或协助。从研究者的定义中可以概括出同辈辅导的一些特点:一是开展帮助的一方是半专业的或非专业人员;二是同辈辅导的核心内容是同辈互助;三是强调双方关系在互助中的重要性。大学生同辈心理辅导具备一般同辈辅导的含义和特点,只是辅导者和被帮助者的对象都是大学生。
我国高校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等工作不断丰富。但是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制约各项工作开展的不利因素。尽管国家教育部门要求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人数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每所学校不少于2 人的比例来配置,但是面对日益增高的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仍然显得捉襟见肘。而动员学生开展同辈互助则是一条有益的探索。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大学生同辈心理辅导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发展,同辈心理辅导逐渐完善和成熟。
大学生同辈辅导的组成人员较为多样,可以是专门的学生心理社团成员、学生干部、班级新心理委员等,有的学校也会将寝室长纳入同辈辅导。所有学生同辈的选拔和开展工作就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为了便于表述,本文将同辈辅导的成员界定为专门的学生心理社团成员。通常情况下,对大学生同辈心理辅导者的称谓是多样的,一般称为同辈咨询员、同辈辅导员、同辈助理等,在此统一使用大学生同辈咨询员。同辈咨询员的选拔和工作情况有以下方面内容:
第一,同辈咨询员的选拔。同辈咨询员需要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有着平等、开放、接纳的心态和助人的意愿。通过自愿报名、初选、面试、竞选团队负责人等选拔环节,公平、公开、严格筛选,实现选拔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第二,同辈咨询员的培训。同辈咨询员的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是专业培训,同辈咨询员需要接受心理成长培训,提高和完善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性的成长,增强成员的工作技能和效率;在专业方面通过学习《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在心理学理论素养和技巧方面不断加以提升。其次,学校心理专兼职教师,定期对同辈咨询员开展培训,培训的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开展心理讲座等。再次,在同辈咨询员开展专项工作前,组织专门的工作培训,梳理工作思路,解决工作中可能的问题,强化工作技能和胜任力。最后,坚持团队成员的自我培训和成长,采用老一届带新一届、自我学习、定期交流等方式,培养合格的团队成员。
第三,同辈咨询员工作的开展。同辈咨询员承担和参与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新生心理测评及跟进会谈、派遣到各学院协助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工作、联络心理健康委员、心理健康活动策划组织、危机热线值班等学校心理工作部门开展的其他宣传、教育工作等。
要成为具有胜任力的同辈心理辅导者,除了具备温暖、包容等人格特质外,还需具备相应的心理辅导核心能力。
培养大学生同辈心理辅导核心技能,应使同辈咨询员掌握心理学相关学科知识,具备心理学的基本学科素质,学习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变态心理学、心理学伦理等学科知识,能够将所学心理知识运用到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中,同时,同辈咨询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宣传能力,担当起心理知识传播者的角色。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同辈咨询员通过协助、配合院系心理辅导老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组织有效的、形式多样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群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协助老师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学生心理活动,让参与者获得正性的情感体验,在活动中获得感悟和理解。
同辈咨询员了解学生心理特点需要具备至少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敏锐的觉察力。同辈咨询员一般生活在同学中间,了解大学生心理的一些细微变化。在生活中要注意培养自己凡事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遇到同学有情绪变化、遭遇突发事件时应具备一定的敏感性;二是会谈能力,通过会谈的方式与同龄人进行交流、沟通,在会谈互动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困惑。三是共情能力,能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立场和感受,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情绪表达,避免批评和说教。
大学生常异常心理十分复杂,没有系统接受专业训练的同辈心理咨询员需要在两个方面注意:一是判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二是了解心理危机干预的常识。对学生心理危机的信号具备敏感性,耐心关注与陪伴可能有危机的学生。一旦发现自己无法处置的危机事件,应遵循学校危机干预的流程,及早汇报和转介。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容易产生耗竭的工作。一般参与的大学生都是自愿行为,几乎是没报酬。在工作中是凭借着对心理学和心理工作的热爱,但是热情并不能让工作更持久,唯有学习自我情绪调节,保持自我心理健康和成长,才能有效应对而避免出现耗竭。
提升大学生同辈心理辅导核心技能具有现实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高校心理工作师资队伍的有益补充,缓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不足的现状,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同辈咨询员能更好地掌握自我成长的技能和帮助他人的技巧,更能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有助于提升同辈咨询员自身综合素质。
理论是实践的重要支撑。心理实践工作的开展需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支撑,才显得饱满而立体。心理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学科结构和理论框架基本建立,虽然目前各个学派仍处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但对心理学基础课程,比如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是较为一致的,这些共性的知识能为同辈咨询员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能力,提供理论支撑,帮助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加强心理咨询技能的训练,帮助同辈掌握助人的一般工作技巧非常重要。心理咨询知识的学习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技能的使用,这需要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通过开设讲座、接受《心理咨询理论与操作》课程训练、团体辅导、工作坊等途径,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谈和沟通技巧以及情绪处理等能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为同辈咨询员搭建实践和锻炼的平台。通过培训,让学生参与到新生测评及跟进会谈工作中,让他们接触大量真实的学生个体,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增长助人的实际能力。另外,同辈咨询员通过组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同样能将心理知识转化为鲜活的、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传递给学生,让同辈在活动中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心理咨询员可以直接参与心理咨询机构的部分工作中,比如大型露天咨询、网络咨询、热线电话等,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的心理辅导能力,也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组织心理活动等途径提高心理教育能力。
网络时代,信息沟通的渠道很多,因此,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更好地培养同辈咨询员的心理教育核心能力。首先,高校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门网站、app,建立心理健康知识库,将各种心理健康常识及常见心理问题解决措施放进知识库,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吸引学生关注。二是同辈咨询员可以通过社交平台或短视频等交流平台,对学习或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进行共同讨论,交换学习心得及实践体会,提高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三是请心理学专业人员定期开展督导和培训,帮助同辈咨询员解决疑难问题并提供心理支持,保证同辈咨询员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和自我身心健康。
同辈咨询员的角色很特殊,他们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人生历练不多,面对心理辅导中的种种问题,同辈咨询员需要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学校心理工作专门机构可以定期组织培训,开展工作督导和业务学习,解决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其工作水平。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同辈咨询员有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相互支招,互相支持,建立起强大的心理支持系统。
同辈心理辅导是一个团队性质的工作。团队需要专门负责的带队老师,有负责同辈心理辅导的督导人员和培训者,通过团队的工作,有效整合学生队伍的工作力量,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们将良好的沟通技术、助人技巧和心理调试方法赋予他人,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自助、助人的能力,助力学校心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开展,发挥心理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