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铮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自近代以来,在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百姓幸福的过程中,既有中国共产党人波澜壮阔奋进的主线,又有各地代代流传的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正是这些源自各地的红色基因构成极富特色的地方红色文化,以各自的独特内容和鲜明特征汇集而成,至今仍熠熠生辉的中华红色文化。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灵魂课程和主渠道[1]。思政课仅依靠彻底的、说服人的理论显然是不够的,诞生于革命年代的红色文化,是革命志士为达成驱除帝国主义统治、推翻封建主义压迫的夙愿谱写而成的,又经创业大军为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初心而多重淬炼,在新时代愈发显得璀璨夺目,因其独特的生成背景、激情燃烧的岁月、曲折坎坷的奋斗历程而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不足。
思政课事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长期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并寄予厚望。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仅从课程名称的变动,乃至课程体系的重构,即可反映出党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运筹帷幄与良苦用心。检视思政课的教育成效主要应从教学实践进行考量。当下中小学对思政课的评价仍关注考试成绩而非育人成效,而在2017 年教育部组织的“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项调研中,尽管得出“思政课教学状况总体良好,学生对思政课及授课教师获得感强、满意度高”的结论,但无法掩盖该课程“抬头率”“点头率”令人担忧的事实。基于渴望了解家乡历史、以家乡辉煌历史为荣的恋乡情结,地方红色文化无疑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育人实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文化建设却未能同步跟上。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呈现分布地域跨境化、表现领域文艺化、表现手段学术化、传播途径网络化、受众对象低龄化等特征,严重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成为消解民众精神的“软刀子”,进而严重威胁着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政权安全。近几年,被人民敬仰的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竟然被频频调侃、质疑,折射出“一代新人”价值观的偏离。这一切,亟待用蕴含抗争进取、艰苦创业等地方红色文化去矫正社会的负面情绪,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2]。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红色文化编成乡土教材,利用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为大学生提供亲切可信的价值观导向。高校的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课堂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确保红色文化进课堂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将红色文化延伸到课堂教育的各项环节中,积极主动占领课堂教育这块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阵地,让红色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奏响时代主旋律。利用课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红色文化进课堂过程中,不能畏难而退,而应知难而进,要敢于正视学生的质疑,勇于面对不同声音,把大学生在世界观塑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统一梳理出来,做出正面的、合理的、真实的回答,既保证教育的引导力、影响力,也要强调在碰撞、吸纳、融合中达成共识、形成共鸣。
首先要研究好红色文化,开展对红色文化的整体性研究和地域红色文化研究。红色文化的整体性研究重点把握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丰富内涵、广阔外延、重大意义、文化形态以及传承创新方式;地域红色文化研究重点开展本区域红色文化的主题研究、区域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研究、区域红色文化艺术资源研究等。深入挖掘本区域红色文化的特质,开展与其他区域红色文化的比较研究,提炼出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主题,以及每一主题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文化资源组成。
校园文化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载体,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标语、橱窗、雕塑及校园各种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营造校园红色文化传播与教育的氛围,使红色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处处可见、可感、可学,从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教育。红色文化教育要立足大众的视角,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服务大学生、引领大学生、鼓舞大学生,让红色文化赢得学生的欢迎并深入人心。校园红色文化建设要以艺术的形式,充分展现红色文化的丰富魅力,并努力寻找其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增强感染力。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超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校园红色文化建设要充分融入各种现代文化元素,打破时空局限,产生多姿多彩、层次丰富、表现力强的教育效果。要始终坚持思想性、实践性的统一,努力做到红色文化教育大众化,满足了大学生健康、积极、向上、时尚的审美需求。通过各种渠道培育红色氛围,净化校园人文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灌输式的教育手段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论教学也就难于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理想和信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是身临其境式的实践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达到道德境界的升华。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定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历史、文化、理论的结合上还原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透过现实存在的红色文化,去理解和感受历史进程、革命传统和人文精神,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把握。作为地方职业院校,笔者所在的永州职院,先后开辟了陶铸纪念馆、舜皇山红军长征路、李达故居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红色之旅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3]。
校本教材是思政教师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了解地方红色文化的重要材料。学校可以将万涛故居、红三军司令部旧址等地方红色遗址、当地人民在国民革命战争中加入抗日救国会、救亡宣传队的革命故事编写成校本教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校还可以借用编写的校本教材,设立地方红色文化的相关选修课,从而实现利用地方红色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而言之,高校应该积极寻求更为合理、有效的思政教育途径,强化高校思政课堂教育教学效果,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地方红色文化是党和国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优秀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高校必须正确认识思政课堂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教育教学手段,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终培育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