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娜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新媒体是以互联网和移动智能设备为依托构建的新型媒体平台,在数据信息的传输方面具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各行各业中应用愈发广泛,现已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用新媒体技术符合大学生热衷于追求新鲜事物的习惯,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网络信息的驳杂也给学生思想造成了一定侵蚀,部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减弱,形成了不良生活习惯,难以肩负起建设美丽家乡、弘扬传统文化重任,自我价值的实现遥遥无期。为了打破这一现状,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组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塑造高职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从而为高职学生的全面化、个性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普遍走在时代的前列,对于先进科技产物的接受速度较快,信息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现已不能满足于单纯的从书本和课堂上获取知识,更加愿意凭借多种渠道灵活高效的获得信息,新媒体的诞生和广为运用恰恰满足了大学生的这一需求,因而备受大学生的青睐[1]。互联网环境可以帮助大学生隐藏个人信息,与他人在虚拟平台上交流,随心所欲的表达个人想法,将苦闷的情绪发泄出来,得到了心理慰藉,这样大学生就不会轻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大减轻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教师负担。
以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仅仅是在课堂上,教师说、学生听的现象极为普遍,师生地位不平等,学生不能认同教师所用的教学方式,难以将真实感受表达出来。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打破了这一局面,信息在新媒体平台中是双向流动的,教师和学生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双方处于平等地位,学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思维更加开阔,反馈的信息得到了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更为准确,可以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疏导,使学生彻底摆脱不良情绪侵扰,享受快乐的生活。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上的知识晦涩难懂,长时间阅读会让学生感到十分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倘若教师能够将教材内容用新媒体技术加以呈现,给学生制造丰富的感官体验,会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参与度大幅提高。积极思考相关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辩证角度看待问题,对学科知识有深刻的认知,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解决个人困惑,不断的激励自己,逐渐完成学习目标,朝着更高的山峰顽强攀登[2]。
高职学生尚未形成稳固的三观,在不良思想侵袭之下容易盲从,发表不当言论,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严重危害到校园和社会的安全。而在新媒体平台上充斥着大量负面的信息,作为频繁使用新媒体平台的大学生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一旦其陷入思维误区,单单凭借心理疏导很难纠正大学生的思想偏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侵蚀下迷失了自我,挑选职业时更加看重工资待遇,没有与个人目标有机结合到一起,充分表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
当代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新闻不胜枚举,经常可以看到课上课下用手机浏览新闻的现象,不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上,没有认识到自己承担的艰巨任务,学习成绩下降,身心健康都受到了不小影响。甚至有些大学生的性格比较内向,认为虚拟环境下个人信息受到了保护,无需担心自己的言论被他人获悉,因此在新媒体平台上侃侃而谈,将网友视为人生挚友,现实生活中与父母、教师、同学反而无话可说,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还容易受到网友的欺瞒,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泄露个人信息,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可谓是多种多样,任何问题都可以求助网友,致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了懈怠心理,遇到困难不愿意动脑,直接发布到网上,久而久之大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逐渐降低,不能够准确辨别是非对错,给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除此之外,虚拟环境下还易滋生网络道德风险,近些年来因一己之私窃取他人信息和财产的行为频频发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适度的使用新媒体,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将是未来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3]。
教师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主体,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受到任课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影响极大,为了保证新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发挥作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步伐,首要前提就是增强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应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联动,进一步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率[4]。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学习和培训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涉及到的先进知识和技术系统全面的呈现给教师,专门举办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讲座,巩固教师的理论基础,还要将教师制作的精品课件在校内展览,开展示范公开课活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及新媒体技术应用情况,指出教师知识能力的不足,引导教师改正陈旧的教学陋习,以全新教学理念为指导,积极推广应用新媒体技术,实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性化、信息化、多元化发展。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全面推广应用新媒体技术绝非朝夕可以达成,离不开制度、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有力支撑,需要高职院校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明确指出各部门、各岗位教职工的责任,促使教学改革得到贯彻落实。在制度体系中不仅为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提供资金资源的支持,保证专款专用,而且系统平台运行期间要安排专业人员定期维护,更新教学资源库,确保平台运行的安全稳定,抵御来自互联网的攻击。有了健全的工作机制,所有人员各司其职,部门之间形成联动,共同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贡献力量,加快了教学改革速率。教师可以从数据库中自由选择资源制作课件,用新颖的形式呈现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身教学服务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传统教学模式应用的范围广,频率高,教师从中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教学精华,而是要将其优势与网络化学习相结合,全过程的监督学生学习状况,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思维,这就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际内涵。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在于,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也可以从更加广阔的平台获取知识和信息,教师的教学负担有所减轻,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有利于教与学双方的共同进步和成长。具体而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思路如下所示:
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课件发布在课程网站上,通知学生及时观看,引导学生运用零碎时间学习,并要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将他们自主学习阶段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简要概括动画视频内容,确保视频资源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二是课上采用体验式团体教育活动,如心理游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情景剧等,创设教学情境,由学生讲解知识,说明他们的体验感悟,学生感到趣味盎然,同时还给学生创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可以一展所长,自信心油然而生。三是课后鼓励学生将自己受到他人的帮助事迹记录下来,学会表达感恩之心,通过微信朋友圈、QQ、微博等社交媒体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5]。
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博客、QQ、WEB 网页等途径发布心理健康知识,增加学生相关知识储备量,从依赖他人解决自身心理健康问题,逐步发展为学生自我预警、自主调节,积极心理始终占据上风,当学生掌握了完整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以后,这一理念将成为现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借助网上心理测评管理系统,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会收到系统发出的警报,就可以第一时间的找到问题学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服务。院系教师也能够从该系统中获取学生信息,平时更加关注该名学生的言行,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节假日和学生生日时送去温暖,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之情,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齐抓共管之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必会取得良好成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共同努力,构建家校联动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非常必要。首先,高职院校要发挥主导作用,针对大学生学习、择业、人际交往等活动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积极开设网络慕课,投入专项资金成立心理咨询室,引进和培养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其次,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便于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利用电话、网络交流,全面了解大学生校内的学习和生活,分析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原因,得到家长的支持,收集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共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大学生远离负面情绪的侵害。最后,高职大学生要密切关注自身思想情况,树立正确的隐私保护意识,一旦出现问题应该积极向学生干部、班主任、辅导员进行求助,学习不良情绪疏导宣泄的办法。
结语:总而言之,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要积极抓住时代赋予的有利契机,为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提供制度、资金和资源保障,建设学科素质和信息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构建符合新媒体技术长效应用的工作机制,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完善校园心理服务网络,形成家校联动教育格局,以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信息化、现代化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的预警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