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2021-11-27 02:11杨正平
魅力中国 2021年42期
关键词:毕业生职业大学生

杨正平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9)

一、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现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根据我国社会现状做出的准确判断和锁定的历史新方位。十八大以后中国迎来深层次发展格局,国民生产力总值获得突破性解放,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国家繁荣富强。事物发展具有两面性,正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虽整体经济总量呈现出上升趋势但社会发展过程中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矛盾。现如今,引起大众广泛关注与热议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国民经济水平提高、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与人工智能普及,产业模式和就业方向随之转化。对于大学生业务能力素质相应要求也发生转变,普遍高校大学生理论知识强、实践基础薄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

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当今世界处于大调整大变革时期,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实体经济迎来新挑战和发展困境。大中小型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困难,与之相对应的企业所需人才缩减,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不是同大学生毕业人数同步增加的,这就造成就业缺口。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高校毕业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多年来坚持把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群体,放在促进就业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1]大学生是当今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最强动力源泉和国家发展储备人才力量,就业问题不仅关乎社会生存与生活水平也关乎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无往不生活在社会中都是一张张相互交织的关系网。如若大学生一旦毕业即失业,没有进入社会参加工作长期没有同外界正常接触,社会问题矛盾将日益突出和激化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党中央以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难就业问题具有复杂性与长期性,走出严峻就业形式需要长时间摸索和探究。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阐释

(一)经济与社会因素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由快速增长期转变到平稳发展态势。由于国家政策影响以及国民对教育认知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现已达到百分之五十一点六,高等教育已经呈现出普遍性和大众化。虽然一方面高等教育人数总量显著增加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但从另一视角看大学生毕业人数扩大加重社会就业压力。经济建设步调放缓与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社会承受工作岗位能力减弱导致无工作人群不断增加。很多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出现“一岗难求”的情况,用人单位一味地追求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社会本就是金字塔构造,每个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有其符合的特定社会岗位,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双非学校也有其存在意义,培育出来的学生也有所属合适的社会岗位。用人单位、各级企业应调整招聘规则,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定位。企业引导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问题,下载不同企业招聘App 不难发现一半以上都是销售岗位。再者,经调查了解文科类专业的大学生扎堆出现在教育培训行业,毕业生岗位选择范围非常局限且流动性大,不稳定。现大多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类型主要为考公务员、考研、进企事业单位。甚至部分毕业生对于今后职业并没有明确规划。2020 年突如其来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强烈冲击了世界经济,部分中小型企业面临倒闭破产,疫情过后国家允许复工复产但大多数企业职工面临裁员且招聘岗位急剧减少,这无异于在无形之中加剧我国就业形势现状困境。“我国党中央的多次会议中都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让人民有工作、有收入,人民群众才能吃饱饭、吃好饭,所以维持就业的稳定就是维持社会的稳定,必须要抓紧落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2]

(二)学校与个人因素

学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关键所在,具有不可忽视的责任与义务。部分高校缺乏主体功能意识,没有做好对大学生的积极引导和培养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求职观。与此同时,高校对于新时代下市场把握不准,不能及时了解与洞察市场走向与发展动态,导致课程专业设置和社会市场需求不符。高校毕业生求职时遇到困境不符合企业要求,所学知识技能在工作中无法派上用场。许多高校对于自己学校所处定位不清,一味去模仿世界名牌大学的学生培养方式强加在学校身上。不同学校在不同领域都有所擅长,不应“一刀切”找准自身定位,采取更为合适的方向与调整学生培养方式和计划。学校不能总是被动的获取就业市场信息,应化被动为主动积极获取市场人才需求第一资料,且根据实时信息对学校开设专业和理论知识传授以及培养方式做出积极调整。再者,就业是学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这对于高校毕业生和社会平稳发展至关重要。学生需要系统学习关于就业指南相关方面知识,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其中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一是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良莠不齐,不是其相关专业且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只是照搬课本理论无法胜任其工作。二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公共课,学校对其重视程度不够高,没有相关制度进行约束。三是课程内容枯燥无趣,上课形式单一多数是老师一人的独角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导致课程内容无法在学生身上得到充分的贯彻,学习效果不佳。

由于受高校不断扩招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呈下降趋势,其职业素养也在降低,长期接受传统观念和刻板思维的影响,大部分人认为在接受高等教育以前需要刻苦努力学习,在上大学之后学习可以放松下来。因此,一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精力明显不足,在没有父母管控之下对自身要求降低甚至松懈。且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加之没有教师的高度约束作用,导致专业知识理解不够深刻,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与适应企业快速发展要求。再者,大学生对自我定位模糊不够明确,就业意识薄弱,就业区域普遍选择一线城市、期望薪资高,吃苦耐力不够,争先恐后的考取所谓“铁饭碗”岗位,眼高手低就业竞争力低下,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缺乏综合竞争力。大学生职业素养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大学生自身贪玩、缺乏长期学习计划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等,是造成大学生职业素养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缺乏实践经验成为职业素养低下的又一表现。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对策

(一)国家与社会层面

政府可以通过“有形的手”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例如使用经济手段、立法手段、经济政策法规对市场进行有效调节,对大学生就业困境现状做出利好态势。政府相关部门应对新时代下市场需求和走向做充分调查研究,同时深入了解大学生就业情况,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政策计划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完善和丰富就业信息,建立就业平台推进企业与毕业生双向交流互动,便于大学生第一时间能够接收了解就业信息动态,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政府应充分发挥职能,组织召开大型人才交流会与招聘会,用人单位更为直观地了解招聘对象同时毕业生也更清楚对方企业相关用人要求。

(二)高校层面

高校不应仅局限于固有培养模式,只注重学业成绩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应同时注重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大学生活不仅是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也是将理论知识投入实践的关键融合期。从根本上去了解市场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对学校的教育培养体系做出一定的调试与修改,变革固有课程培养方式,把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作为一个关键指标。再者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任课老师的教学培训,使之更好胜任岗位。

高校专业培养应紧跟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以及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标准,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培养出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社会实用性人才。同时加强区域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将高校研究出的新知识、新技术运用到企业中,到实践中去。与此同时,把在用人单位得出的实践经验回馈到高校中去,高校应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并且要充分发挥学校就业创新部门的作用,积极通过此部门与外界搭建实习平台、开展双选会引进企业走进高校挑选人才,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之后的工作生活打下牢固坚实的基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三)个人层面

大学生在入学时就应确定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目的性的在高校求学,学习专业课知识和牢固理论基础。例如,今后想要从事教师行业,就应在大学四年积极锻炼自我讲授课程能力以及上台表现力与渲染力。如若想要加入国家公职人员队伍,那就应当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积极成为中国共产党其中一员,关注国家实时新闻专心备考。再者,高校毕业生要认清现实,目标不要过高切记不能好高骛远,适合自我的兴趣、优点以及特长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展现自己才是最为重要的,足够认清自己,才能为之后的工作道路打下坚实基础。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去基层就业、去祖国需要的地方的就业观。其次,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认识现行条件下职业发展现状,摒弃传统就业观念扩大就业渠道,实现就业渠道和就业形式多元化发展。高校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应努力学习专业课知识,夯实理论基础,刻苦钻研学术造诣,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扩展能力。同时,大学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不仅需要学习知识还要锻炼自我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市场敏锐度即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生产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创新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学生也是社会关系网上的一员,需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力,锻炼大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奋斗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其精神融入社会工作中,才能在工作领域越走越远,越走越高,为未来的就业生涯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毕业生职业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我爱的职业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