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葆莲
(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生活经历由于其外部教育环境的改变和个体成长阶段所面对的问题不同,可能产生不同种类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高职院校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受其学习和成长环境影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仅依靠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等较为单一的方式引导,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的需求。一些研究表明,音乐与情绪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对于情感表达、情绪调节、情绪宣泄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音乐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发现,不少同学调节负面情绪往往会通过听音乐的方式进行,有时还会相互之间分享和讨论音乐作品。因此,音乐教育课程作为新时代美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担负着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理性与感性的有机融合,去塑造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通过课堂上音乐作品的讲解,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理解音乐、分享音乐等多种方式唤醒生命本质的声音,用悠然的旋律,欢快的曲调让情绪低沉的学生受到鼓励,缓解不良的心理情绪。让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学业、面对就业、面对生活,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品质。
高职学生由于在该学段之前的学习过程中的目标和学习方法不佳等问题,往往在进入院校之后会遇到学习阻力和困难,产生一定的自卑感。加上网络游戏等外界因素的诱惑,往往会以比较消极的心态去对待人际交往和学习。导致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大,问题越积越多,自卑感就愈发严重。这种情绪容易被无限放大,学生会产生严重的自我否定,在受到外界刺激后,甚至小部分学生还会产生轻生或伤害他人等过激行为,严重影响了他们自信心。
学生面对相对较为陌生的校园环境和高职专业教学特点,一般会在开学伊始和面临就业之前,因为自我定位、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的不清晰,产生迷惘、烦躁;在就业压力下,不能够正确面对心中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而产生的抑郁或焦虑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进入社会之后正向的认知,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
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均已年满18 周岁,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均已成年,许多大学生渴望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维系一场甜美的爱情。但由于高职学生对爱情的认识比较片面,经常出现一厢情愿的不平衡关系或者三角恋的情况发生,导致其在感情上受挫,当感情不是一帆风顺的时候,加之不恰当的表达方式会使得相互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僵化,情绪不能自控,从而导致心理上受到重创而产生的焦虑或者抑郁情绪。
00 后学生群体大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看待事物都会以个人为中心,不懂得理解他人,少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人际之间的交往会先考虑自我利益,然后才会去平衡其他关系。遇到困难或者失败时,先去寻找客观原因,然后逃避问题,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身边人争吵而产生矛盾。这些问题会导致其社交圈越来越小,除身边特别亲近的朋友之外,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沟通,内心处于紧张状态,本就孤独的内心愈发缺乏安全感,性格会更加孤僻,沉默寡言。
根据马斯洛需求原理,音乐属于美育教育中较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提高学生对于美的认知力,有利于学生塑造健康的品格。音乐不仅能传递出韵律,更能映射出美和智慧。中国传统音乐更是能够发挥育人的功能,如果是柔软和谐,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让同学们沉浸在治愈系的悠扬旋律之中,与其产生共鸣,缓解精神压力。若是气势宏伟、激荡的恢弘之作,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酣畅淋漓的宣泄出自己的情绪。流动着的乐符与当时的心境相一致时,可以引发听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不同的音乐类型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常见的诸如紧张、焦虑、抑郁、躁狂等不良情绪,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潜移默化地让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生活状态,提升他们的动力。据有关心理学统计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学生50%以上有社交障碍,音乐教育课上,大家可以充分地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有利于形成相互之间的沟通,且在愉悦欢快的音乐节奏下,学生之间更容易敞开心扉,更容易悦纳对方,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产生。
心理能量对学生健康心态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音乐鉴赏,可以有效获得心理能量的增强,让长期压抑的负面情绪挥之而去。鉴赏不同风格的音乐,其自身所带有的音乐张力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主观想象力和构建新的思维空间,投入联想与想象,积极情绪被调动起来,启发心智。
音乐整个曲目的表达过程,亦可以被学生认为是感情的经历过程,在欣赏音乐曲目的过程中,其实是音乐在与学生做情感的对话。由于大学生情感的丰富与细腻,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极强的震撼力与感染力,可以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更加正能量且丰富向上的情感,从而激发自身的心理能量,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去思考行动。
学生的心态和情绪对于其在校期间以及步入社会之后的发展的作用极其关键。韵律优美、节奏感强的音乐可以为学生梳理情绪和心境,为他们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在课程教学中,选择节奏明快、感恩励志的曲目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心灵困境;选择节奏缓慢,故事丰富的音乐作品,可以让学生压抑在心中许久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选择元素丰富,交互感很强的曲目,例如大合唱、乐器合奏等曲目,可以有效缓解社交恐惧所带来的紧张感,逐步改善冷漠的性格,丰富其内心情感,产生主动想与他人沟通的强烈意愿,逐步挖掘出自身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最为关键的是许多大学生都喜欢音乐,因为音乐是可以随时享用的艺术。
主旋律音乐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对主旋律音乐中传唱大江南北熟悉的旋律中,红色文化、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等的学习,在提升审美情趣的同时,显著提升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从经典音乐、红色音乐、民族音乐入手,让学生了解中国故事、红色故事、民族故事,同时与自己的家乡产生共鸣。利用音乐语言传递中国精神,唤起学生的“四个自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拉近大学生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距离,引导大学生学习吸收经典传统文化,寓思政教育于音乐情感之中。
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中,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乐理知识,每一首音乐背后还有丰富的历史背景、人物传记。通过音乐作品学习鉴赏,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眼界,形成更为丰富的知识体系架构。学生对音乐鉴赏能力的不断增强,使其分析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更有效的激发,思辨和行为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教师在普及开展课程教学的同时,应弱化基础乐理知识和技巧性训练,着重讲述音乐作品的背景和作者情况,在开展教学的同时增加互动性,让学生参与进来进行体会分享,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学生对作品有大概认知以后,再进行作品结构、风格、曲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形成学生对音乐作品整体的理解。在作品选取方面,首选富含中国元素的传统、民族、红色经典音乐,此类音乐中绝大多数富含正能量,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大多数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一对一的咨询方式进行开展。但这类咨询普遍对于心理健康状况较重的同学开展,对于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性开展并不理想。多数学生由于怕误解,不愿意主动联系咨询师。在音乐课教师掌握了心理健康知识体系后,可以结合音乐类课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传播心理健康的理念和知识,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易发的心理健康问题选择合适曲目,比如舒缓的音乐,可以让学生焦虑的心情得到有效的缓解;节奏欢快的音乐,可以让心情抑郁的学生缓解心理紧张后感到轻松和明快;节奏感的大调音乐可以让学生感到兴奋和激昂。不同类型的音乐可以帮助他们调整情绪,走出心里困扰,结合音乐心理学教育,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音乐类第一课堂的教学毕竟课时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音乐类课程的拓展,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平台,组建各种类型的音乐类型社团,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社团的搭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加强音乐类社团文化的建设以及活动的开展,通过在社团活动中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以实现其接受自我、悦纳自我的过程,消除当代大学生中容易出现的陌生感。通过音乐的桥梁表现自我,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健康心态的有效提升。
在大学校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美育教育中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可以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类课程心理育人的功能,运用音乐审美能力来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把握好第一课堂音乐教学改革,拓展第二课堂平台作用,充分运用音乐的力量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消除焦虑、紧张、躁狂的情绪,多渠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党和国家培育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