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苏一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1978 年,我国从“少年班”开启了探索拔尖人才培养的历程,1990年至2008 年,进入了“基地班”培养时期,“少而精、高层次”的拔尖培养机制使基础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得以保护和发展;2009 年至2018 年,教育部启动了“拔尖计划”,致力于培养多模式学术领军人才,各大高校开始在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大胆创新和“试验”。¹
2018 年至今,“拔尖计划2.0”出炉并开始建设,基地拓围到文、史、哲、经济等,实现了学科全覆盖。“拔尖计划2.0”旨在培养“中国的大师”,将培养、选才与鉴才相结合,真正发现和遴选志向远大、学术潜力大、综合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优秀学生。²
近年来,进入第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专业培养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已对拔尖学生教学管理模式进行相关研究,并形成了一些的理论成果,如“更新教学理念,搭建深厚广博的教学平台”“提升教学管理层次,建立科学有序的教学管理体系”³“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4等。但由于目前入选“拔尖计划2.0”的哲学专业基地数量还很少,哲学拔尖人才的管理模式这一问题在目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武汉大学哲学专业具有百年办学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始终抓住本科人才培养这个根本,坚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经过长期的探索,一是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哲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哲学博睿班(原哲学基地班)、现代哲学国际班、国学弘毅班、宗教学班等;二是探索了多种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哲学专业与文学、历史等专业联合创办的“人文科学试验班”,哲学专业与政治学、经济学专业联手创办的“PPE 试验班”,哲学专业与法学、经济学等专业合办的“PLE试验班”。2020年,武汉大学哲学专业正式入选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基地”,开启了拔尖人才培养的新阶段。
1.聚焦全员育人,重视管理育人
致力于将每一个哲学拔尖人才作为完整培养主体,依托于学院专业的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团队,扭转因行政原因导致的管理上的“割裂”培养,构建一套“教”与“育”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在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培养提前下,同时注重学生的人格、体魄、品格等各方面综合素养的提升;构建哲学拔尖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机制,同时也将是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融合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助力于实现整个本科生教育体制的创新与发展。
贯彻全员育人理念,打破以往教学与学工在培养哲学本科生中的分而治之的现状,形成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和专业教师的三要素管理培养体系,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统一,以一种有机融合、统筹协作的方式培养哲学拔尖人才。
2.兼顾综合素养的提升与个性化培养
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注重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注重个性化发展潜力的挖掘和多元培养。
贯彻书院制与通识教育,培养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的哲学拔尖人才;依托武汉大学已有的综合学科优势,开设跨学科拔尖荣誉课程,邀请物理、生物、计算机、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专家讲授学科前沿问题,并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修习跨院系选修课程,培养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研究素养的哲学拔尖人才。
采取双导师制,即学业导师和第二班级导师相结合。学业导师由专业教师或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担任;第二班级导师则聘请校内外学工部、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担任。采用小班教学的模式,培养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和批判性思维的哲学拔尖人才;建构科研训练机制,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撰写学年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与科研写作能力。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与成才,深入挖掘学生潜力,摒弃“工业化”和“流水线”式的培养方式,更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自我管理能力。针对学生在校的学业、生活、深造等各方面,采取不同于学生干部体系的“学生联络人”制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合理制定适合于自己的学业和发展计划,提升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联络和学生互助的形式,有效在学生内部解决掉一部分共性的问题,打通学院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减少学校和学院的管理和沟通成本。
4.教学质量保障理念
树立质量保障理念,保持质量文化的先进性。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充实质量监控队伍,形成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全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建立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包括但不限于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毕业论文质量标准等。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理念和文化,有助于从内部加强专业竞争力和人才竞争力。
1.课程资源平台
哲学拔尖人才的培养必须首先依托于课程建设。丰富且成体系的课程资源,才能使哲学拔尖人才的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结构、跨学科的学习能力、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针对哲学拔尖人才的培养定位,修订和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根据课程体系,建立并逐步丰富拔尖人才培养课程资源库。一是依托学院目前现有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慕课课程、全英文及双语课程等线上线下课程资源;二是集中学院师资力量,采取“课程组”的形式,着力打造一批“王牌”课程;三是增加实践类课程,侧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四是增设拔尖荣誉课程,开设如海外学者系列课程、跨学科系列课程、哲学前沿问题课程等。
2.教师资源平台
依托学院拥有的教师资源,尤其是依托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高层次人才、知名学者、外籍教师等一批优秀教师和学者,建立拔尖人才培养导师库。导师库内导师负责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为学生提供全过程培养的指导;承担拔尖课程的教学任务,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
3.拔尖人才国内外交流平台
与国内兄弟院校和海外知名高校哲学系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建立拔尖人才国内外交流平台。采取学术会议、实践活动、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疫情防控期间可以采取线上的形式),拓宽拔尖人才的交流途径,锻炼学生的眼界和沟通能力。培养具有开放视野、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哲学拔尖人才。
4.创新实践平台
依托哲学学院校友资源以及校级的各类实习实训基地,以实践反哺科研与教学,加强传统哲学专业比较忽视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针对哲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本科生科研实践的探索。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深入思考当代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具有实践创新精神的哲学拔尖人才。
拔尖人才的培养还要注重制度创新,建立合理且规范、标准化与人性化相结合、“教”与“育”一体化的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为目标。以培养主体(拔尖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模式,促进教学运行科学化。
1.试行拔尖人才培养小组制度
对哲学拔尖人才的培养试行“培养小组制度”,由分管本科的教学副院长担任组长,由专业教师担任组员,全面负责拔尖计划的学生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包拔尖人才选拔与考核、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事务。改革理念、创新举措,总结探索,反思精进,持续推进哲学拔尖人才培养改革发展。
2.建立拔尖计划教学档案
在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包括但不限于学生科研论文、毕业论文、实践报告、会议报告、在国内外各类竞赛中的获奖,奖学金获得情况、毕业去向等;对拔尖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政策文件、规章制度、教学运行日志、教学改革项目、教师教学研究论文进行收集、整理和建档。建立拔尖计划专项教学档案,注重拔尖计划执行过程中产生各类资料的积累,促进拔尖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有利于总结、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期不断修正和改进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保持培养机制的先进性。
3.探索科研实践的培养路径
根据哲学专业本身的特点,制定科学的科研实践计划,注重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一方面拔尖计划的导师要尊重学生科研兴趣,激发学生科研热情,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动力,通过师生交流,指导学生建立科研思维,合理规划科研未来。另一方面学院要积极挖掘和创建适合本科生参与的科研实践项目,对相关项目予以资助,保证每一名学生在本科期间均参加一次科研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完成科研实践任务的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创新思维水平。
4.加强交流与兼收并蓄
因武汉大学哲学“拔尖计划2.0”基地获批不足一年,尚处于制度改革和创新的阶段,学院应充分听取教师和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感受和意见,及时调整管理方式和机制。学习其他哲学拔尖基地的措施与特色,甚至学习哲学专业之外的其他拔尖基地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机制与举措。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充分研究国外优秀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积极更新教学管理理念,优化教学管理模式,结合我院哲学专业办学定位与特色,构建一套适合我院的、科学、高效的哲学拔尖人才培养与管理体系。同时,利用和争取一切资源为拔尖人才培养开辟多种渠道,构建多元化拔尖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