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甲军 何海清 朱贵春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随州 441300)
合理的解释就是:农业农村农民三个问题核心。重点则是:竭力解决好农村与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与农村稳定的问题,这是相当于根基、中国基础固本建设发展的前提,侧重说明了农民地域与从事职业、主体身份确认的三位一体的问题。
主要原因就是,一是中国历来被视为一个农业大国,对“三农”问题的合理周全处理,决定并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经济水平向前向好发展的趋向,事关整个社会稳定、国富民强的伟大功勋成果的形成。在毛泽东著名的关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佐证资料已可鉴知:农民是我国长期以来变革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正确与真诚地对待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才是正确与明智的选择。农业农村农民的三位一体又好又快的积极性发展,有利于其他各项事业根基的稳固与提升。农民是可以广泛的发动起来的,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我们国家的基础建设的宝贵财富。应该看到农民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和提升才可能更加促使国家根基的稳固与进步;农业的壮大与复兴才能真正吸引到更广泛的技术人才创新与革命;农村的物质化与精神品格的再塑造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纯粹包容的“方舟”续存。只有坚守和直面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存在并找对解决的思路与方法,我们的工作才会彰显实际意义。
在这近三年的具体实践性的涉入精准扶贫领域以来,笔者也切切实实地接触到,并有益地做了一些比较试探性的研究性思考,笔者深刻的领会到伟大决策层面中领导们所做的英明政策制定。回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邓小平总设计师南巡讲话,农村与城市的相互关系问题也逐渐印证和证明了“三农”的问题不是一个短时的问题,它的存在恰恰有效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的社会化问题——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相对人口又占比排名世界前列,人均所享相对有限,尤其是针对农民期望的发展,牵引着中国历史前进中关乎各阶层与共同理想奋斗的基础之基础的根本。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农业的繁荣,也就没有了农村继续发展的动力,农业的发展与繁荣是中国所有成功基础的保障。农村如果没有了继续发展的可能,尤其是在生产建设与经济事业的繁荣方面有新突破,那么,我们的国家,包括我们整个国策的实施运行就会有缺失。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3/4,农业面貌的呈新,农民幸福的指数关乎中国整体的复兴指数。
借用笔者在具体扶贫工作中的案例经验来看,只有始终秉持国家的主导政策,特别是习总书记关于在精准扶贫及新时代新形势发展方面的重要讲话精神,才能深刻领会并对标对照进行有效执行。
首先是标本兼治,针对不同地域“三农”发展态势、资源禀赋、发展特色,有效开展问题解决的方案。农村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新生力、新气象、新面貌,让人一看就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前景广阔。
笔者扶贫帮扶的地方是属于鄂西北桐柏山下随枣走廊偏北方位,即随州市北部山区丘陵地带,岗地与渠田、小塆穿插,农户相对分散聚居。农村亦有上世纪遗存的生产与改造的基础设施建设,说明还是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不足的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贫困人口基数大,乡村建设基础设施落后。期待后期的乡村振兴与改造中有所锻造和改观。该地农业的基础较为完备,但比较老化,利用效率低。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番薯、花生和其他作物为主,食用菌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养殖业基础稳固,而且是处在特色种养区域,比如经济作物及中药材、兰草种植产业(此处正好是中国蕙兰之乡的核心区地带),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独有的生物样本,由可资提供的理想表现空间。遗憾之处就是因为水土近年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石材开采与加工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农民的现实问题就是:该地青壮年劳动力极其缺乏,多半在外地求学和务工,留在本土的居民多半属于老弱病残等,制约了作为农民主体的价值体现意义。基于此,在帮扶中我们采取了集约化与现实针对性的一对一、点对点的精准帮扶模式,旨在具体落实。对照农村常态、农业形态、农民状态的三态实践性整体帮扶,着力于建好一支强有力的村领导班子,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扶贫帮扶工作队;发展一批主导产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服务“三农”活力;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为引领“三农”发展、乡村振兴发挥示范作用。实践已鲜活的证明,这些举措的实施已显现实效。
“三农”的基础地位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矛盾,正好印证了这项伟大工程是属于国策性、战略意义上的新时代挑战。一方面要针对和有效性的把国家的大政方针传递到位,让广大的干群明白国家究竟要做什么事?是有什么样的突破意义?另一方面则是现实的启迪意义,要求高强度广泛的认知统一性,必须要有接地气的务实性、共性原则,让老百姓在直觉认识上就能尽快达成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全面建设农业现代化的伟大新征程,全员共恪守、坚守在统一性的信念中,一起提高认识,达成高度的完成历史使命的感念。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总书记2016 年4月25 日在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因此,笔者有了如下对“三农”问题不成熟的现实思考与解决途径的探讨。
发展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永恒主题。改革是促进“三农”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的伟大事业中,切实解决“三农”发展问题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推进“三农”快速实现现代化,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首先,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权到期后再延长30 年的重大决策,让农民吃好“定心丸”,以进一步调动农民经营农业,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其次,积极探索农村生态变资源、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田变庄园、农村变景区、农房变民宿、农民变股民等等改革。通过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活力,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再次,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一是加大帮扶,将精准扶贫工作队就地改为乡村振兴工作队,压担子、加任务、加大帮扶力度;二是将推进乡村振兴的所需资金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凡涉农资金“整合打捆使用”投入“三农”;三是集中全社会力量,聚焦“三农”,推进乡村振兴,使“三农”现代化建设跟上新时代发展步伐。
结合驻村扶贫帮扶几年来实践,一开始,先后上马过诸如:红香椿种植合作社、养猪和养鸡项目等,这些因为规模化和环境影响而停掉,除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包括后来的风力发电(这些是有国家以及大型国企扶持合作的项目)还保有一定的效益和务实性。前后多次的实验与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一是不能仓促上马,要经得起考验,多方考察和交流,引进真正适合本地优势和长期发展的深度项目才是硬道理。因此,在2017 年后我们就确立了能源智能扶贫项目,能够保证一劳永逸的持续产生后续效应;二是发挥主体优势,做大做强立得住、靠得住的属地产业,也是在2018 年起,我们大力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规模化种植了中药材(虎杖)种植产业,并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了贫困群众成为社员,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增收(预计年可为村集体创收5 万余元,社员分红数千元)。又在艰难的新冠疫情结束的2020 年上半年第一时间上马开建了更适合产地优势与长久发展的阳光产业——兰草高端产业园经营项目。成立村富草兰花专业合作社,吸纳本村村民50 余户为社员。融资500余万元。目前,该项目已经高标准建设精品兰草大棚一个,引种名贵精品兰花500 余盆价值200 余万元(预计年可为集体经济创利10 万余元,社员分红万余元)。
在驻村脱贫攻坚实践中,笔者清醒地认识到了技术帮扶和指导的价值意义。特聘请华中农业大学的知名专家、教授,结合帮扶单位一起交流座谈,并走访群众,特别是针对贫困户发展农业种植、特色农产品经营和销售,尤其是在果木培植、香菇培植产业、地方特色蔬菜家禽家畜种养、水稻等农作物改良,以及水库养殖生产等领域都做了合理有效的精准帮扶与示范引领,产生了积极的引领示范效应。
新时期农民的思想意识、智力状态、对时局观念的辨析等,这也是关乎未来农业农村农民自有意识积极性突破发展的核心。一是积极开展政治学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广播、电视和微信等传媒终端定期召开线上线下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学习宣传,尤其是新时代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大决策学习宣传,采取讲座、座谈会、标语专栏等形式,让人民群众第一时间知晓国家方略和自身定位。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必须要有高度的、先进的文化集中引领。①农民也要有高度的政治领悟性;②农民也要有广泛的意识流;③农民也要有科学的审美格调。这样农村就会不断地为城市补充能量,真正的达成城乡一体相融;农业就能够守正创新,日新月异,繁荣锦盛;农村中的主角,农民就会真正做到忙中有趣、忙中有思、忙中有志。二是乡土地方文明的汲取与理想的坚守,没有积淀,就没有历史的传承,也没有农业农村农民自身的理想化追寻。农民需求有智慧的人引领,突破自身的禁锢与局限来达成新的认知可能,反过来再影响农业的发展、促进和补充农村新的发展格式。这样,才会导引“三农”终极的目标方向——美丽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可能,这也是国家、民族和具体鲜活的每个人的本意。回到新中国创立以来,伟大领袖与继承开创者们的使命担当,我们深切地记住一句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践与实行精准施策,精准帮扶与推进乡村振兴,就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民生福祉理想实现和解决呈现的最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