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卉 尤亭亭 孟祥伟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042)
在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面对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不同文化和思想思潮在青年大学生中交融、激荡、博弈,深刻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内容内涵。校园话剧/舞台剧作为一门传统的综合艺术形式,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近年来呈现出相对低迷的发展态势。但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话剧/舞台剧表演承担着引领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第二课堂育人使命,是现代教育模式中“德育”和“美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校园话剧/舞台剧可以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将道德内容有机地融化在艺术的意象形式中,润物无声地使观众的道德境界得到提升,进而发挥显著的德育功能。
在现代中国,高校校园戏剧(话剧和舞台剧等)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发端。1907 年,留日中国学生在日本东京组成话剧社团“春柳社”,演出了表现大学生对爱情看法的话剧《茶花女》,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中国话剧产生的标志。1919 年,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学生新思想的蓬勃发展,校园戏剧崛起,大学生把对社会不公的鞭挞,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陈旧传统的批判,改编为《青鸟》、《黑暗之势力》、《卡门》、《雷雨》等各类话剧作品,借用校园话剧的表现形式和手段,表达青年人思想解放的文化内涵和号召全社会思想进步的文化要求。抗日战争时期,校园戏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它演变为青年学生针砭时弊、号召抗战的有力武器,承担着普及启蒙思想和唤起民族意识的文化内涵。十四年抗战期间,《国家至上》、《原野》等剧目纷纷上演,青年学子们将自己的抗日热情融入话剧表演,使校园话剧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出了不可估量的政治影响力。20 世纪80 至9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青年学生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开始了对话剧全新的探索,并以它强大的教化和审美功能,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各大院校的话剧社团仍是活跃在校园文化阵地的重要力量,许多高校,以“话剧展演”或“话剧节”的形式为校园话剧人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通过校园话剧的创作与实践,大家围绕着一个主题,共同研究、一起探索,才能体验集体智慧在校园话剧创作过程中释放的强大力量。同时,校园话剧中展现和渗透的人文情怀、忧患意识等,对于大学生更深入的反思历史、思考人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鉴赏能力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美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J.H.劳森曾经说过,“戏剧是处理社会关系的,而人的自觉意志又必须受社会必然性的制约,真正的戏剧性冲突必须是社会性冲突。”当今校园,很多原创和改编复演话剧作品,反映社会现实,演绎人生百态,内容丰富写实,却又不乏思想高度,或弘扬正义,或鞭挞丑恶,有助于在校大学生加深对人生的体验,引导他们进一步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历史、以更加吸引人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进行教育和引导。
校园话剧演绎校园生活,借助自由、开放,且具有吸引力和艺术性的表现形式,将其所承载的思想传递给广大学生,籍此触发当代青年学生对时代的认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引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感触,这正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所在。经历百年发展,当今的校园话剧已经凭借自身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校园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成为了充实大学生业余生活,丰富大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
每一部校园话剧,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都是一本内容丰富,表现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教育教科书。在培植和加深大学生文化蕴涵,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美育思想,提升大学生艺术鉴赏力等方面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话剧作品所反映出的社会热点问题及其所表现的校园生活写照则会引起大学生的思考和共鸣,起到感化学生思想,引领学生道德的目的。和传统意义的课堂思政教学,或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更有利于被大学生所接受,提升大学生的个人修养,从而激发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更能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情感、思想道德情操和思想道德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陶冶和规范。
教育专家认为,“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话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话剧教育是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校园话剧中所表现出的深刻教育意义,在策划过程中所呈现的创新精神,在排演中所培育的团队精神,演出中体现的仪式精神,以及话剧内涵中所蕴藏的情感教育,都对参与其中的青年学生和观众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校园话剧普及教育较少,学生对话剧的知识匮乏,了解渠道较为单一。在高校中开设戏剧类公共选修课,为大学生普及戏剧相关知识教育,从教育教学层面给学生关于戏剧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戏剧的关注度和兴趣度,对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幸福感等都有着科学的指导意义。初入大学,正是青年学生更加宏观的三观确定形成的关键阶段,作为专业课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手段,戏剧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思维模式的引导十分必要。目前国内众多高校都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十分用心,设置了艺术教育方面的弹性学分,开设如《大学戏剧文化》《莎士比亚戏剧欣赏》等有特色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艺术课程,专业教师通过对赏析作品的情节分析和角色剖析,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深刻内涵,积累知识、体会人生。在课堂中推进校园戏剧文化建设和发挥戏剧艺术的德育功能,对促进学生成长,塑造学生品格,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活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正面价值。
当下,我国大部分校园话剧社处于一种较为任意的发展态势,较少能够在学校层面得到制度层面和资金方面的保障与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园优秀话剧作品的创作和表演,许多话剧社因缺少资金,导致话剧排演质量欠佳,演出场次和效果受限,进而严重影响校园话剧的文化影响力和感染力。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鲜活而富有感染力的表现形式,校园话剧的自我任意发展态势值得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与关怀,已使其育人功能得到更好的挖掘与展现。在保障机制层面,学校应为校园话剧的发展提供软环境支持,包括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制定发展保障机制和文化宣传建设等。资金保障主要体现在硬件建设方面,包括排演场地,专业的话剧舞台,舞台灯光渲染效果和舞台道具等。在此基础上,可在专业课教师中,为话剧社团选配专业的指导老师,从剧本创作、舞台和道具设计、情节内涵提升、演员演技锤炼等各方面,指导和监督社团的日常活动和排练。以上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校园话剧演出质量、表达效果等,进而影响校园话剧的良好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校园话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丰富校园文化建设,都离不开演出实践。依托“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信息的高度发达提供给校园话剧新的内容和流行元素,也赋予了它更加丰富的内涵与育人功能。只有积极组织学生举办戏剧专场演出,并通过这种校内的舞台锻炼最终走出校园,参加更具规模的大学生戏剧展演,才能真正使校园话剧的魅力得以展现,功能充分发挥。以青岛科技大学“燎原剧社”为例,取自星火燎原之意,自2000 年成立以来,举办过校院级专场演出一百四十余场。排演的经典话剧《雷雨》、《梁山伯与祝英台》,原创话剧《宿舍一家人》、《如厕记》等剧目多次在举办的专场演出中上演,在学生中均引起强烈反响。
我国的校园话剧经历百年发展,至新世纪初,在北京成立了原创校园戏剧研讨会,这是中国大学生戏剧节的前身。经过短短3年的快速蓬勃发展,2004 年,中国大学生戏剧节正式诞生,成为一项全国性的艺术活动。此外,各大城市和院校也在积极提校园话剧提供各类展演和展示的软环境,为大学生在参加展演的过程中体味团队精神,恪尽职守,互相交流,共同进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以燎原剧社为例,今年来在各级各类赛事中均有历练和斩获:在玛丽斯特普“爱心传递”义演中,话剧《不屈的生命》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刻的内涵,登上各高校的表演舞台。2011 年剧社受SY 实验剧场邀请,参加“青岛大学生话剧节”。2013 年作品《拾光》在“青岛第四届戏剧节”中,获“优秀作品”奖。近三年来,剧社曾获得“天琴杯”大学生戏剧节“最佳人气奖”、“最佳女主角”;“山东省心理DV 大赛二等奖、三等奖;2018 年剧社排演的哑剧《盖章》荣获“全国百校戏剧大赛”团体二等奖、最具人气奖、最佳男主角等荣誉,并成功入选“开心麻花&剧萌文化——全国大学生戏剧大赛”复赛。在不断的舞台实践锤炼中,校园话剧的艺术魅力得到充分展现,对学生个体而言实现了成长,对校园整体而言营造了氛围,对观看的全体师生而言形成了教育。
综上,校园话剧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极具吸引力的作品内容,深受当代青年大学生喜爱。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的流行元素,不断深挖典型育人题材,充分建立健全组织社团组织机构,利用好学校层面的发展机制保障和资金支持,把握好专场演出和话剧展演等交流学习机会,真正使校园话剧陶冶情操、导航人生、培养道德、完善人格等独特的育人优势得到发挥,保障校园话剧艺术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