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蓉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增强学生健康意识、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和健全学生人格品质的主渠道。12011 年2 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提出,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逐步学科化和知识化过程中,课程教学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有效性成为了值得探究的课题。
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理论发源于西方,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不论是在学科理念还是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存在滞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一方面在微观的人格发展理论上,通过更有效的传递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来影响和完善主体人格,进而转化为个人人格特质,实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另一方面在宏观学科理念上,通过构建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传统的“心理疾病为中心”的病理取向转变为“预防为主、支持性、发展性教育”的理念导向3,积极推动全社会从学科建设领域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度的辨析、研讨,从而促进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迁,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易发、多发态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和技能,习得心理学理论知识,增强行为体验训练,保障大学生心理知识、情意和能力相统一。通过普及、推进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打造规范化课程,运用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回应学生的实际发展诉求,在强调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实践,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调适,在调适中成长,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提升大学生心理素养。
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重视程度和课程建设投入上与专业课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在政策保障、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场地设备、经费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存在“边缘化”和“荒漠化”现象4。许多高校在心理健康管理政策方面是真空状态,相关的机制建设缺失,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业化设施、设备明显不足,直接制约和影响了课程实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倾向严重。
目前虽然部分高校中设有心理教研室来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但准入制度、专业培训制度不健全,师资力量、专业化程度薄弱。心理健康师资队伍中专兼职配比上,仍以兼职教师为主,且专业心理学背景师资少。对心理健康教学人员培训力度不够,在专业进修以及能力提升层面没有形成制度,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心理辅导过程中,专业化程度不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掌握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开发心理潜能;教授心理调适技能方法,提升心理健康素质水平。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侧重于定义、概念、理论等认知层面内容的讲授,对于心理健康调适方法等能力层面内容缺乏体验、感悟、操作、实践。教材内容、教学模式与当前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发展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等品质培养力度欠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我们常用的教学形式仍是以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为主,教学交流单向、教学手段传统。5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侧重于以老师为中心,学生的情绪体验、实践应用能力等得不到展现和锻炼。在新媒体时代,学生接受知识及信息的渠道方式呈多样化,而现目前的课程授课方式在新媒体运用、多样化教学、多形式教学手段运用还单一化、传统化。
一个学科课程长足的发展,需要静态制度和动态运行的双轨建构,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推动、引导和服务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着力点6。只有管理者给予充分重视,不论是思想理念还是从政策层面加以支持和落实,在管理和经费上制度化,从全局整体角度,出台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指导体系,设定好运行实施标准,做好专业督导督查,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课程专业化建设以及课程建设长期发展的软硬件设施设备,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管理主导作用的发挥,具体的途径上需要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形成运行主体的多级联动。首先,联动学生、朋辈群体、辅导员、心理教师、学院、学校等主体建构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从纵向建立起一个科学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再则,从横向上,针对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心理调试能力提升、人格潜能完善等几个方面,综合融入心理专家、专兼职教师和心理社团等组织,对准需求,精准施策、精准教学,全方位、深层次的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片面化、形式化、德育化等突出问题。
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改革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从人才队伍的配置上,要增加专职教师的占比,从专业背景及工作经验等方面制定准入制度,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专业化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其次要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整合素质,通过培训、教学研讨、团队教学等多形式、多渠道提高教师的系统学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不仅成为理论传授者,更要是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支持者7。
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一方面要编写符合高校特点和大学生当前实际需求的教材,课程大纲要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应用性、指导性和实践性8,能够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充分指导学生发展。另一方面,在考核方式上更加多元化,常规的考核构成为平时出勤表现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两个部分,这种考核方式很难全面、合理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能力。有效的考核模式应当结合多形式教学,例如,网络学习、理论掌握、实践活动、小组作业等形式全面考核,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水平。
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课在教学体系上课程性质通常为通识课、课程形式以理论课为主,要从教学途径与方法上进行课程建设改革,就要延展教学组织形式,拓宽教学方法,积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教学体系。在常规化的理论授课基础上,增加慕课、选修课、实践课、拓展训练、讲座活动等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互动式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与“核心”,注重学生的交流与体验,构建一种共同参与、体验、分享和支持的新型师生关系。9
本文立足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在课程重视程度、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与模式、教学途径与方法等困境下,有针对性的探析了改革策略,不论是在宏观的外部联动还是微观的具体方法措施上仍有广泛的探讨空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高校也要联动各部门,从教材、教师、教学督导、课程实效、课程反馈等各个环节进行综合把控,更需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创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教学、管理、服务种真正践行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