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佳
(库车市第五中学,新疆 库车 842000)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于现在多样化、多层次的学习需要了。新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的必修课程纳入体系,也体现了综合实践课程对于如今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在研究中发现,部分学校教师对于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投入了一定的重视,并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的综合实践活动,但也存在部分地区,尤其在农村中小学较为明显,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力度不够高,被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了思想,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不大,所以践行的力度也不够高,这让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的功能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
学生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个人能力的参与,还需要有自己的情感参与,在劳动的整个过程中,很多时候可能会达到自身技能的极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挖掘出自己的潜能,找出自己的发展空间,所以,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定位,形成正确的认知,并且发展适合自身优势的独特个性。除此之外,劳动教育关于价值观和精神世界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纠正自己的个性认知,培养其丰富且正确的价值观念,这种正能量的劳动观念和世界观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摆正自身的作风,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自身的劳动价值。
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自身的踏实勤劳,还需要的就是大家的配合和默契意识,很多时候,一个完美的劳动成果的展现都是无数人的努力和结晶。因为劳动成果的展现往往是人们一起经过了长时间的付出和奋斗,并且在一起经历过各种艰辛和挫折而获得的,这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精神,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养成经常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习惯,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还能够促进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有互相配合和支持的习惯,并且在遇到问题后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在如今社会人才的需求下,更多的人愿意选择能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人才,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是适应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懂得“吃得苦、耐得劳”不是成长的唯一因素,还要学会团结,学会合作,多方位的发展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
情绪的稳定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面对压力和挫折的时候,人们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必须的,劳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学生再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在进行劳动活动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劳动调解自身的情绪和压力,适应学校生活,适应集体,适应社会,领悟到通过自己的劳动就可以改变现状的道理,在这种自我调节的过程中,养成面对压力自我鼓励的心态和行为,从而释放自身的压力,通过劳动来获得自身发展。
人际交往是学生必备的重要综合能力之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社会成才和自我发展的重要需要,在劳动教育的开展中,人们可能需要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方式的沟通,或者在进行劳动的过程中,组成不同的队伍,在这个过程中,对交际意识和关系培养意识也有一定锻炼的。在进行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可能会遇见性格不一、形形色色的人,这让他们在提升自身劳动技能的同时,还间接地拓宽了人际交往的空间,让学生在协作的过程中感受人际交往带来的方便和快乐,在沟通的过程感受到劳动带来多功能价值,从而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互相配合,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懂得与人相处,相互帮助,主动求疑。
此外,劳动教育的开展给学生带来的意义还有许多,例如在体验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父母工作的艰辛,树立良好的家庭观念,培养自身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独立意识,将劳动教育和社会资源相结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主体是教师,所以教师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注重理论的灌输而缺乏实践的指导,这就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效果没有做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很多时候,教师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基本的认识和安排管理,在研究中发现,部分老师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目标并不明确,不讲究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劳动教育失去了价值意义,让学生缺少了感受这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趣味和体验感。
在现有的教学改革的推动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虽然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部分学校对其意义和重要性仍然缺乏认识,这些学校的主要学科教育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缺乏对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对劳动教育的开展。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时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缺乏基本认知和实践方法的指导,导致教学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得到真正的训练,部分教师也没有主动探寻的精神来进一步认识和学习劳动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除此之外,在如今的社会条件下,许多家庭对于培养孩子劳动意识的缺失,也导致了学校里学生劳动教育管理的困难。
促进劳动教育模式的开展,对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培训是必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特殊性,对于教师来说也具有特殊性。首先要突破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思维,抓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打造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劳动教育模式,例如,带领学生进行户外教学活动,将劳动项目代入课堂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满足感和意义,亲身感受劳动教育的价值。鼓励教师创新教育模式,积极跟进新时代新课程的改革潮流,学会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感受劳动的自觉性。
学校要构建起以教学实践为主,以培养劳动教育理念为重的教学观念,重视劳动教育的多元化意义。在认识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转变对劳动教育普遍的观念,更深层次地去挖掘其效果和影响,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劳动教育模式之中,拓宽劳动教育的价值,从只注重劳动结果的观念转变到注重劳动过程的观念,实现过程价值的最大化,感受劳动教育对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劳动是人们生产生活必备的素质,学校要引导学生将劳动观念注入心中,社会要引导大环境形成常态化的劳动观念,让劳动教育成为普遍的一种观念,教师要注重合理的教学设计,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关注点,例如家庭环境,课余生活等,将劳动教育融入生活实践的生动素材中,让劳动教育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随处可见。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关于劳动教育的活动、讲座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在进行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和分析后,我们更应该明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当然,这对于开展劳动教育课堂的教师们也提出了新的建议:
教师首先提高自己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一是专业知识要过硬,劳动教学能力要提高,二是思想素质,道德品行要高,这才是一名老师该具备的素质。不管是什么学科,老师和学生本就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受益于教,老师从教学中获得经验和启发,促进和提高自己,学习就是一种共同成长的过程;劳动教育亦是如此,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打造综合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理解体会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达到劳动教学的真正目的,从而提升学生的素质涵养,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奉献精神,提高他们的道德和思想觉悟水平,以此达到劳动素质教育的效果,让他们对劳动教育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而不是当成一门副课来学习。
要想学习实践两者兼得,首先就要创新,作为特殊的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教师需提高自己课堂的效率和质量,优化教学手段,不仅要利用好传统的听说读写四个模式,还要开创更多的教学模式,例如户外教学,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理解劳动。当然,这个过程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引领,不能一味地花时间在实践上,而是要合理的教材与实践结合。
总之,劳动教育作为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教育内容,是必须引起人们重视的。深入了解其意义,仔细研究有效策略,共同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提升教育的价值,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