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婧
(新疆教育协作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衔环结草,以报恩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绝不是简单地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教师的培育之恩,它是对别人所给予帮助的感激和回报,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延续,是做人最起码的修养,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优秀品质,更是一种责任,是自立、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学校要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感恩教育。我们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强化学生的精神素养,将学生培养成为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从学生全面发展角度来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感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感和修养,感恩的认知和行为是学生必备的品行。学生成绩的好坏反映的是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品行的端正与否体现的是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逐渐冷漠,今天的中学生亦是情感冷漠,感恩意识淡薄,这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感恩教育就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三观的正确建立、崇高理想的培养、道德品质的不断提升这些综合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教育,离不开感恩教育。
(二)从对学生民族感和使命感的培养角度来说,有利于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教育就是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团结、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志献身祖国建设的优秀毕业生。要实现学生民族感和使命感的办学目标,德育教育首当其冲,必须发挥核心和关键作用。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感恩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尤为必要,有利于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校和老师坚持“爱、严、细”的管理原则,从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方面面予以关心照顾,利用休息时间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带孩子们外出实践,节假日陪孩子们过节,有的甚至放弃与家人团聚和孩子们一起过春节,举办联欢会,一起看春晚。面对党和国家的关怀重视,面对办班省市、办班学校和老师们的精心培养和悉心照顾,学生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表达在行动上。江苏无锡青山高级中学毕业生、克拉玛依市委宣传干部艾克拉木江·吐尔逊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说概括起来只有两个字“感恩”。真心感谢党和政府的悉心培养,让更多孩子实现梦想,有了更加美好的未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艾克拉木江·吐尔逊时刻牢记党和国家的培养,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说“要把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作为一生的光荣使命”。当前,他正奋战在意识形态领域践行着自己的誓言。山东青岛崂山二中的古丽胡玛,大学毕业之后放弃了很多大城市的发展机会,毅然决然回家乡到最艰苦、最需要她的南疆克州阿克陶县一中当老师。再如,疫情防控期间,武汉汉铁高中毕业生群体和各族学生家长始终心系学校,纷纷向学校发去“母校挺住,武汉加油,中国必胜”的慰问信息和祝福视频,同时,还想方设法送去了捐赠的物资和爱心善款等。学生的感恩事例不计其数,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知恩感恩,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党和国家、对学校和老师、对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感激。
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动确实感动着我们。当然,在感恩意识和感恩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不强、感恩观念不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独生子女或是家庭条件优越没有吃过苦的一些孩子,他们除了父母还有多个老人疼爱,认为所有人为他们的付出都是应该的,他们坐享其成,无视父母亲情、无视朋友师生情,不知恩不感恩。还有部分学生受到封建思想、极端思想的影响,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存在感恩观念不到位,意识不强的现象。二是部分学校和老师对学生感恩教育意识不强、感恩教育开展不到位。部分学校对学生单向给予多、付出多,总是想方设法照顾好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的关注,轻视了感恩教育,究其原因对感恩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从教育大目标出发。体现在学生身上,往往是老师们倾心培养,学生们深受感动,但学生基于他们的思想认识,往往只感谢某位老师,思想还没有升华到对学校、对国家的感谢。三是感恩教育方法单一、没有形成家校合力。学校感恩教育停留在理论上多、付出在实践上少,长时间通过课堂教学说教多、灌输多,提供或组织学生开展感恩实践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单一的形式,单向的付出,互动交流少感恩教育对学生的触动作用不大,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缺乏感恩的实际体会。同时,也因为距离、语言以及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关注点不同等客观原因,在感恩教育方面没有形成很好的家校沟通机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家校合力。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以一定的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对学生来说,我认为着重的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
首先,要强化教师开展感恩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培训。教育教师,从教育的大目标出发,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职责,让自己的一言一行折射出党和国家对学生培养的光芒,牢记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通过组织教师研讨、课题研究、师生座谈等方式不断强化教师开展感恩教育的意识,提升开展感恩教育的能力。同时,要强化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要言传身教,感化引领学生。
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和课堂主渠道作用。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办班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和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予以强化。要加强对学生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教育,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对国家惠民政策的认同与感恩。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把握感恩教育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点,要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感恩;创新感恩教育的形式与方法,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交流研讨、升国旗仪式、观看感恩教育影片、清明祭英烈等方式,创设感恩情境,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感恩观念。学校应当重视情感与情感教育在学生整体素质形成中的作用,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原则,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入手、从养成起步,形成一条“以感恩演绎人生态度,用真情升华德育内涵”的德育工作思路。学校组织“感恩”系列大型德育活动,“西部大开发——我们共同的责任”大型校园论坛,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引导学生关注贫困地区,关爱贫困学生,更加明确自己所肩负的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重任,有效树立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我能为你做什么”“我们的幸福”大型德育活动可以深层次地贯穿“孝心、爱心、责任心”的三心德育主线,大力倡导“我”为同学、学校、家乡、祖国尽自己所能的积极行为,把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为实际行动。精心设计德育活动,挖掘思想内涵,强化感恩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美丽学校,美丽中国”“爱我中华”“感恩祖国”等思想主题组织文艺活动。
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和教师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带领和引导学生进行感恩实践。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办班学校可以依托节假日进行感恩教育,开展五一国际劳动节、教师节、母亲节、重阳节等节日庆祝活动,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推动感恩意识和感恩行动的相统一。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必须先学会“奉献”,学校可以组建学生志愿服务队,立足学校,依托社区,面向社会,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校内担任图书管理员、校园保洁员等;在校外,前往敬老院、孤儿院、特殊教育中心等看望慰问,帮助老人洗衣打扫卫生,帮助孩子们辅导功课;借力社区打扫公共卫生、看望空巢老人,慰问残障人士,参加慰问演出,做义务宣讲,尤其疫情防控期间,通过电话、网络做好空巢老人的心理陪伴等;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自发向地震、水灾灾区捐款捐物、向患病学生伸出援助之手等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体验生活、认识社会、反哺社会,感受付出的价值与快乐,以此学习感恩见行动。三是开展暑期返乡宣讲和社会实践活动。按照教育厅安排,每年暑期,学生以县乡为单位组成宣讲小分队,通过政策宣传、志愿服务、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多形式多途径向家人、亲人、同学和周围各族群众开展面对面宣讲。同时,作为小小翻译官、档案员积极参与到驻村工作队的工作中。将暑期返乡宣讲作为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每年提前安排,暑期跟进指导,事后总结表彰,以活动强化学生的感恩和奉献意识。四是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感恩教育合力。学校要通话电话、微信、暑期家访等方式,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感恩教育。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感恩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是一个持久而温和的过程,我们需要联合多方力量,潜心研究,广泛实践。此文仅是本人对学生感恩教育的粗浅了解和理解,希望引起更多学校、老师的深入研究,切实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