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敏
(北大培文蚌埠实验学校,安徽 蚌埠 200086)
作文教学不只是作文课上的事,而应该体现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及系列课外活动之中。在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中,要有意与作文教学挂钩,巧妙联系,自然渗透。学了写人、写事、写物、写景的课文之后,就要趁热打铁,练习这些方面的写作,便于写法上的模仿,便于尽快入门。在组织课外阅读及其他活动时,也要有针对性地扩大学生知识面。在作文课的作前指导时,要给学生讲明目的,讲清要求。一定要让学生写出个人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不要瞎编乱造,或者空洞无物。要有清晰合理的写作顺序。要安排好内容的详略、结构。要尽量体现文章整体结构的“凤头(精致)”、“猪肚(具体)”、“豹尾(利落)”。
万事开头难。尤其是初涉布局谋篇作文的小学中年级学生。抓耳挠腮,迟迟下不了笔的为难之窘状司空见惯。教师此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作文的开头、结尾、精彩词句、写作提纲以及老师的下水作文(也可在作文后的评改时展示)等。这就是借“梯”给学生降难度。当然,不是每次都这样,避免学生有依赖性。教师让学生写什么,自己就先写什么,身先士卒做表率。自己亲身“试水”,评改学生作文时才会心里有谱,才更有说服力、亲和力。这也是“师者为范”的一方面。教师既要当好“指挥员”,也要当好“战斗员”。从要求学生写真实、具体这点来说,就需要学生平时多观察、多积累了。
学生的作文难问题,主要是源于“缺米下锅”,就是缺语言表达。不知写什么,不知怎么写。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引导鼓励学生坚持多观察,多积累。其实学生并不缺少生活,学校、家庭、社会、网络、书报、影视、旅游等等都是生活。他们缺少的是观察积累的自觉性、持续性。缺少的是观察积累的方法与毅力。教师的引导鼓励尤为必要。
指导学生观察,要求细心,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以二到三年级写人的习作为例,二年级的目标是用一两句话描述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简单的几句话写清人物的外貌即可,比如:我的爸爸眼睛大大的,个子高高的,皮肤黑黑的,他很善良。升到三年级以后同样是描述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则需要融入事例来支撑人物的性格、品质,同样以我的爸爸为例,他很善良这方面就得以具体的事例加以支撑。通过观察会发现,融入事例的作文内容充实了,人物形象丰满了,字数也提升了。同理可知,二到六年级写作的题材大多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但是不同学段拓展的量不一样。再如:观察动物,要看清其身体特征、颜色、大小、捕食、行卧等方面的特点。观察景物,要弄清季节、时令的变化,日月星辰的升落,风云雪雨的情形,花草树木的荣枯等等。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恰当的观察步骤和方法,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对比,鼓励他们动脑、动口多问些为什么。要求他们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从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角度,进行对比观察,反复观察,体验观察等。要求学生节假日跟随家人及亲友外出游玩时;跟随老师春游、秋游时;去公园、动物园、去工厂、农村、街道时,都要留心观察,随手记录。
指导学生积累,就要要求学生有目的、有步骤,贵在坚持;要求学生平时外出随身带着笔和笔记本,随时随地把观察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想到的等记录下来。这样做,就能防止时过境迁写作时的淡忘,也帮助学生养成了“趁热打铁”、随手记录的好习惯,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与随手记不冲突。都是让学生勤动脑、勤动手、勤练笔行之有效的方法。只不过,随手记更简单随意些,日记有条理些,有侧重点。随手记每天可以很多,日记每天一篇即可。就种类而言,日记可以分为活动日记、生活日记、游览日记、学习日记、摘录日记、实验日记等。就方法而言,每次可以着重观察一个方面,记录一个中心。
无论课内学的课文,还是课外读的书报杂志,都要求学生把优美的词、句、段随手抄下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因为“好脑筋不如赖笔头”。观察事物,积累语言,“多多益善”。
要求学生将观察笔记和阅读摘抄定期进行归类整理,便于阅读和写作时参考。如把写人、写事、写物、写景等笔记集中归类。若细分,还可以将写人的分为外貌、语言、动作、神情等;写景的又分为春夏秋冬、早中晚、阴晴、雨雪、山水、田园等,这样更便于阅读、参考,更能一目了然。坚持这样做,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广泛积累表达的语言,还形成两个习作的“仓库”,作文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与此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养成有条有理、有始有终做事的好习惯,于做人、做事、作文来说,可谓是一举多得,大有裨益。
坚持引导、鼓励学生养成眼勤、口勤、手勤的好习惯,到处“挖玉”、“采蜜”,储满素材与语言“两个仓库”,作文时必能一吐为快,信手拈来,顺理成章,写出“有血有肉”的好文章来。
对于学生作文,绝不是学生课堂完成交上来,老师坐在办公室批改评分了事。我的做法是:每次作文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出示单元作文主题、作文目标、作文要求,以范文为例进行写法指导。然后要求学生认真打草稿,我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个别情况个别对待。第二课时,先留部分时间让学生继续完成并修改草稿,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点评、互动。我先是指名两三个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说说自己的写作思路等。要求大家认真听,找出优、缺点,谈谈自己的感受。在畅所欲言的评议中,同学们思维碰撞,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激情迸发。最后,教师做小结,对习作的优缺点,对大家的点评,对文章的写法等做出评判与指导。
例如有一次,一个学生写《我学骑自行车》。我先鼓励他大胆站在讲台上,有表情地朗读自己的作品。要求大家仔细听,找出自己认为的优、缺点,并与自己的习作对比,取长补短。还要随时给上台朗读的作者以掌声鼓励。作者读完回到座位,大家各抒己见进行评议。我紧接着给予点评修改方面的总结与写法指导。比如,这是一篇叙事的作文,开头应该点明学骑自行车的时间、地点,哪个家人或朋友在场教的等。中间要详写学骑自行车的过程,包括动作、姿势、心情、进展等。语言上,可以用:双手紧握车把,身体放松坐正,保持平衡,眼睛平视前方……可以用形容词:摇摇晃晃、东倒西歪、像喝醉了酒似的……可以用拟声词“啪的一声”,我重重地摔到地上,龇牙咧嘴“哎哟、哎哟”,“疼死我了,疼死我了”……这时还要写教我学车的亲人的动作、语言,我与亲人的对话等。表示学车的过程、进展,可以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学会骑自行车之后的喜悦心情也应该写写。要让学生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好的文章应该做到条理清晰,详略得当,语言生动流畅。要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同身受。
为了更多的习作得到点评交流,为了更多的同学参与点评互动,我常采取分组活动,由各组组员选出代表参与全班点评交流互动。在全班交流互动和老师总结指导之后,要求学生再次检查修改自己的习作,看看内容充实与否,重点突出与否,语言通顺与否,标点符号正确与否,有无错别字,分段是否正确等。自己感到满意了再工工整整地誊抄一遍。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巡回指导,检查督促。教师要强调修改的重要性。“三分写七分改”。要求学生学习“工匠精神”,培养反复打磨出精品的意识。
第三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佳作,让小作者谈谈写作与修改的心得体会。教师总结全班学生作文情况,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怎样写是好,怎样写不好。还要启发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写人、写事、写物、写景等各类文章的规律性。
就作文批改而言,我会对每一篇作文有眉批、旁批、总批。会采用多种批改符号,指出错别字,指出优美句、病句,指出标点、行文格式,甚至是哪里需要精简,哪里需要增添等等。我会尽量找出每篇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语用得恰当,一句话的语言非常通顺,几个标点使用正确,分段明确,字迹工整等等。绝不把一篇习作批得一无是处,让学生伤自尊、失自信。对于欠缺之处委婉批评,希望改正。为了把习作与汉字书写结合起来,师生不仅共同评选出佳作,也评选出字迹书写最认真、最漂亮的同学来。为了便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树立目标,我会将每次评选出的“最佳作文”“最佳书写”张贴于班级的“佳作集锦”“书写最美”专栏里。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与促进,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殷殷关怀。
我对作文批改不会固守一法,一成不变。我还会采用面批,集体批,交换批,略批,详批等,有时是一次作文,多措并举。发现某个学生有点滴进步,也会及时表扬。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何处,差在哪里。更注意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能力,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树立榜样,扩大影响,我有时会在期中、期末,给优秀作者发小红花,发小金星,与小作者合影留念,推荐最佳作文投稿当地报纸、副刊等。这些举措,给小作者带来满满的获得感、明星感,立刻有了“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当学生的佳作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被家长及其他人点赞、留言、转发时,当报纸上刊登了学生的佳作时,不仅学生及家长会心花怒放、豪情满怀,我也会倍感欣慰,满满的成就感!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创新,妙在灵活”。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其实很多。关键需要教师有一颗大爱之心,爱生如子。需要倾心作文教学,情洒育人讲台。作文教学不只是一项工作,而是一门艺术,学无止境的艺术。习作并不是学生在“课堂象牙塔”内的文字训练,而应是学生现实学习生活中的“必需品”。必须用正确的方法加以积极引导、鼓励,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的好效果。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设好的学习氛围,教给学生恰当的方法,让他们在生动、活泼、愉快的情绪中成长进步。
在我看来,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首歌。每个心灵都是一个世界。我愿与他们融洽交流,共同进步。我期待可爱的孩子们,能够笔下生花,描绘出更多更好的生活画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