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永霞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江苏 扬州 225800)
当下的语文经典诵读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教师的教学手段、教材的选取、学生的学习态度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作为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明确经典诵读环节的重要性,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语文教育,并能够发现教学中的缺点进行分析,根据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现象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诵读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
经典诵读可以理解为“诵读经典”,经典是指的国内历史上的经典文学作品,一般是以古诗词、名著、散文等形式存在,具有较强的学习价值和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能够为初中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历史和人文精神,从而拓展学生的眼界,加深学生的认知。初中时期开展的诵读教育,一般是以古诗词为主,古代名著作品为辅。学生所接触到的更多的是诗词类型的经典,这也是学生背诵记忆的重点内容,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知识能够了解到汉字文化的深奥,意识到文字中所传达出的韵律美和情感美,并在朗诵和阅读的过程中受到触动。
在初中阶段开展语文经典诵读,是基于学生成长的需求,也是基于素质教育的培养标准。古诗词中蕴含了诸多历史文化和人文素养,教师通过选择合适读物,适当拓展资源,课上认真授课等多种形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激情,并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深入了解诗词文化,从而在之后的阅读学习和考试理解中,能够有所感悟并能够快速解答。同时,经典诵读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并且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词中的各种美感,学生通过学习和诵读能够理解其中的奥妙,并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从而得到美育的效果。而诵读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诵”和“读”两个方面,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眼睛,嘴巴,心和耳朵都能够调动起来,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此以往,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帮助学生更快速地成长发育,让学生语文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当下,语文经典诵读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急需得到改进和完善。从调查结果可知,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教师原因,其二是环境原因,其三是学生个体原因。其中这三类问题又能够进行详细的划分。教师方面的主要因素为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够创新,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诵读的过程中,教学手段单一化,教学内容枯燥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到乐趣,课堂也没有灵活性可言,处于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很难投入到诵读学习。环境方面,主要是学校环境中经典诵读氛围的缺乏,教师和学校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氛围,学校中的媒体没有得到良好的应用。学生个体原因则是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所导致,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理解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古诗词的内容又比较复杂难懂,学生在面对经典诵读方面的课程时很容易产生回避心理和逃避心理,从而无法真正地感知到诗词的魅力,也无法增进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对于课堂效率的影响较大。教师若想要让初中语文经典诵读课堂焕发出不一样的活力,让学生从课堂中真正地掌握到知识内容,就要去积极学习他人的教学手段,学习更具科学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出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诵读能力。问题导学是中小学教育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将其合理地创新融合到语文诵读课堂当中,用启发性的问题做引导,将课堂的主动权给予学生,让学生在主动中学习,在自学中成长。
例如在进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教学时,教师以诗词中的人物为引入,并根据诗词的主题进行询问“王昌龄是唐代的一名诗人,这首诗是李白写给王昌龄的一封信,大家仔细阅读诗词,对诗词中的重点词汇翻阅词典后,进行诗词的直译,然后写下来自己的总结概括,告诉教师这首诗的主要情感是什么,又在哪些字或者词中表现出来了呢?最后,教师还会邀请一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这首诗词,用语调来表达出诗词中的情感。”教师通过这样的问题,为学生布置了一张简单的导学学习单,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师问题中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自学探究,并给出自己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单的指引下,能够有的放矢,由浅至深地开始学习,并且在阅读和朗读的过程中走进诗词的世界,真切地感受到诗词中的情感内涵。
诗词是一种简洁而含蓄的表达方式,作者在抒发感情时,常常会以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较为委婉的形式来进行描述,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再加上时代的变换,时代背景不同,人们在看同一场景时也会有不一样的感悟,这也为学生的学习理解造成了阻碍,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疑惑迷茫。教师在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出与诗词内涵相符合的氛围,从而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内容,也让学生能够在氛围中共情,打动学生的内心。
例如在进行《使至塞上》这首诗词的教学时,诗词中所描写的场面较为宏大壮阔,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暗藏了诗人心中的孤寂悲伤,最后一句“都护在燕然”又话尾一转,表现出了豁达之感。诗词中所传达的感情十分复杂,并且与古时的战争有深刻的联系,学生在理解掌握的过程中只知其意,却很难理解其中的情感。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寻找一些当代的保家卫国的片段以及西北地区的实景拍摄,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意义和当时将士们所处环境的残酷。而后,教师再播放相关的音频,在壮阔的西北纪录片中插入播音员情感深厚的朗诵声,为学生营造出相应的氛围感,让学生更易投入到诵读学习之中,也能够跟从音频进行模仿练习,在不断练习中成长并加深理解。
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把握住环境因素,并为学生创建出适合经典诵读学习的环境文化,让学生能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在潜移默化地熏陶中,兴起对经典诵读的学习兴趣,拓展有关经典诵读的知识内容。教师常说,学校就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在这个家中,学生所能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影响学生心灵和情感的因素。教师将经典诵读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能够让学校发挥出教育价值,体现出环境的教育功能,从而实现全方位的渗透教学,让学生的诵读学习变得更加顺理成章。
教师在构建相关文化氛围时,可以从校园内和班级内两个方面入手。校园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的展示栏开展,在学生目所能及的范围内张贴有关经典文化的科普,科普以趣味性的排版和丰富的色彩来吸引学生视线,让学生在散步之余能够进行观看了解。而在班级中,教师则可以通过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让学生处于一个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氛围中,能够深入地了解相关的知识,从而拓展知识面,增强文学底蕴。当学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之后,教师再开展诵读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加高昂,学生对于熟悉的知识或者有关联的知识,也会更有解答和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经典诵读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诵”指的是朗诵,“读”则是阅读。教师可以开展与两者相关的实践活动,以趣味性的形式和多样化的内容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掌握古诗词,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在“诵”方面,教师可以在每天早上的早自习时间,规划出固定的时间段用来朗读学习,让学生将最近所学习的诗词或者即将要学习的诗词,以充沛的感情朗读出来。诗词的朗诵需要情感的投入,情感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朗诵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共情,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渠道,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能够对诗词的内容进一步地加深记忆,对诗词中的感情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教师还可以适当地举办一些朗诵比赛,以班级或者年级为单位,引导着学生参与到朗诵学习中,让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平台加以展示,满足初中阶段学生的好胜心和渴望赞扬与肯定的心理。
而在“读”的方面,教师则可以适当地为学生拓展诗词相关的资源,例如在学习王维的古诗时,教师可以将他的其他有教育价值的作品也分享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掌握,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写下来,以总结概括的形式来进行书面的记录。教师再通过学生的总结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理解水平,在之后的教学中也能够采用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作品的再创作,例如以诗词内容为主题进行一篇微小说的写作,或以学生自己的心情为主旨,进行一次五言绝句或者七言绝句的创作,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引导学生创新创造,不断成长。通过以上的形式,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学生的理解掌握也会变得更为深刻,诵读变成学生的一种乐趣,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时刻把握教学的方向,注意学生的学习状况,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经典诵读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革建议用于实践。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掘学生的潜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能够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逐渐成长为一个高素质高底蕴的人才,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