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改真
(鹤壁市浚县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河南 浚县 456250)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总面积2182 平方公里,总人口160 万。淇河属华北地区海河水系的卫河支流,发源干山西省陵川县,流经鹤壁市淇滨区、淇县、浚县,在浚县刘庄与共产主义渠交汇。淇河总长165 公里,流域总面积2142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 亿立方米。在鹤壁市境内,淇河由淇滨区大河涧乡西南部入境,至淇滨区堡上村出境,最终汇入卫河。淇河含沙量小,水流清澈,水味甘甜,其流域内峰峦竞秀,千岩万壑,精致优美,有北国漓江之称。但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和人类生产活动的破坏,导致淇河生态湿地遭到了严重地破坏,主要有:一是植被和湿地退化;二是防洪能力不足;三是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干流及其支流;四是由于沿岸村庄固体废物管理不完善垃圾乱扔和随意倾倒带来的非点源污染。目前对森林的不合理利用破坏了淇河流域的植被和生态环境。淇河流域的植被和湿地由于森林退化、畜禽养殖、农业耕作、水资源利用过度和非点源污染等原因情况日益恶化。淇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大规模的荒山,大部分荒山为裸露的岩石,荒山土层很薄,仅为20—40 厘米;动物多样性急剧减少,荒山物种很少、基本不可能接受任何物种。另外,由于非可持续性的利用自然资源、土地复垦、快速的城镇化以及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非法捕鱼、外来物种入侵、人工植被取代自然植被等原因,淇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部分退化,退化面积达66 公顷,湿地功能受到影响。目前,鹤壁市对淇河及其支流的水资源和防洪也存在着管理不足的问题,沿岸垃圾随意倒和淤积导致部分河段淤堵,堤底道路损坏严重,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支流,导致水质变差。淇河下游干流及其支流的护岸情况较差,导致防洪能力不足,淇河干流的防洪能力仅达到20年一遇,其支流仅达2到3年一遇的防洪标准。究其污水处理不当的原因,在于鹤壁市和淇县的污水处理量不足以满足增加的污水量。
湿地是介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独特生态系统,是人类及多种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一,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2012 年12 月,鹤壁市政府印发《鹤壁市淇河生态保护利用开发总体规划》。2016 年6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流域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工作正式启动,鹤壁市政府为主要执行方,亚洲开发银行为项目提供贷款,由亚洲开发银行委托的艾奕康有限公司为项目提供准备技术援助。2018 年,河南鹤壁淇河流域环境治理及生态保护项目浚县段总投资4700 万元,建设项目包括险工防护、堤顶防汛道路及沿河20 余个村庄的环境治理开工启动。2019 年淇滨区和淇县淇河流域33 个村庄垃圾收集设备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项目启动。2020 年,淇河南岸森林公园提升工程项目启动。这些项目主要是:1.淇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2.河道治理;3.环境综合治理。目前,鹤壁市政府已建成淇河国家湿地公园,淇河金沙滩,淇河文化博物馆等保护区与景区。其中,淇河国家湿地公园已于2011 年被国家列入重点保护的国家湿地公园。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历史选择,当人类面临危及自身安全和发展的生态危机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以及积极改革寻求解决途径的文明创建活动则显得非常重要。淇河作为鹤壁市人民的母亲河,是中国北方受污染程度最小的河流之一,被当地居民称为“诗河”“史河”“生态河”。所以说开展对淇河流域的保护与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对淇河流域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淇河流域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亚行中国国别合作伙伴战略》及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关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的决定。另外,为项目提供贷款方为亚洲开发银行,项目的实施也与亚行在中国和其他国家而提供贷款支持的环境改善和生态保护项目保持一致。
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湿地也在调节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天然的“海绵”。目前,鹤壁市正在努力建设海绵城市,且已成为国家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对淇河流域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有利于发挥其“海绵作用”,帮助鹤璧市更好地建设海绵城市。淇河湿地蕴含着丰富的水源。随着鹤壁市人口的日益增多,城市供水系统出现紧张情况。而淇河湿地则成为城市地下水的有效补充。为淇河湿地的地面植物,有着强大的净化城市空气的功能。淇河湿地作为鹤壁之“肺”,是城市发展和环境改善的有效武器。保护好淇河湿地是政府保护鹤壁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淇河生态流域有着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淇河湿地地区有多种植物、鸟类和鱼类。保护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物种资源又进一步改善水资源的环境,它们共同构成了湿地可循环、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对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有利于加强宣传教育,普及湿地知识,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提升国民素质,促使公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从而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同时,湿地中保留了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在研究环境变化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例如,淇河国家湿地公园,淇河金沙滩等旅游风景区,作为鹤壁市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参观,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以2020 年春节(2 月11 日至2 月17 日)为例,鹤壁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0 余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3.2%、136%。同时,淇河国家湿地公园和淇河金沙滩也提升了鹤壁的城市形象,打开了鹤壁市对外展示市容市貌的窗口,提高了鹤壁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开展生态保护与治理行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淇河流域的成功保护与治理,已经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淇河作为鹤壁市的名片,向全国展示了鹤壁开展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成果,成为全国河流湿地治理的典范,为全国其他河流流域的保护及其治理提供了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