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珈 魏雯洁 韦燕芬 梁焕玲 张洋
(北部湾大学 人文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文化色彩浓郁,其中绣球是壮族文化的典型代表。绣球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不仅制作精美,而且意义影响深远。其起源可追溯至两千多年以前,它的前身是用于打仗的兵器“飞陀”。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逐渐减少。至唐代其演变成了“布刺”,上方有配绳下方有须,用布或丝绸来裁剪并在表面绣上象征着吉祥的花鸟鱼等图案,这是绣球的基本形态。宋代以后“布刺”被进一步改良,此时的绣球多为圆形,款式较为多样,可供手握抛掷。壮族青年男女在对歌和交换“布刺”中相互了解,互述情思,定下终身。
而到了现代,由于思想的解放和外界因素的冲击,绣球逐渐不再显现其原本被古人所赋予的意义,而逐渐以另一种方式即“抛绣球”被现代社会重新认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绣球也迎来了新生,“抛绣球”被确定为一种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在新时代经济和科技的冲击下,绣球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宽其价值领域,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焕发巨大的生命力。
绣球是壮乡人民重要的信物,它的制作和使用方式都体现了壮乡传统精神文化。在壮族古老的传说中,壮族始祖姆六甲孕育于花朵之中,而人类则是由始祖姆六甲屋的后花园的花朵转世而来的。[1]壮族人认为,花婆神掌管当地生育,男女结合得到花婆神的祝福才会儿孙满堂,所以就有了祭祀祈求花婆神的各种活动。壮乡人民奉信花婆的传说,花朵寄寓着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也蕴涵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理想。绣球的基本造型是由12 片花瓣组成的圆形,圆形蕴含着团团圆圆和幸福美满的意蕴,传达了朴实的壮乡劳动人民希望生活幸福美满的美好愿望。在壮乡传统的生活中,绣球作为“定情信物”,年轻男女都通过抛绣球的活动传达情意,这种朴素的传统文化习俗体现了壮乡人民质朴真诚的情感追求。
绣球文化内涵演变到现代,逐渐趋向于体现现代民族团结,其主要是指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少数民族自身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重要保障,抛绣球体育活动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1986 年广西正式设立抛绣球体育项目比赛。抛绣球活动内容简单有趣,吸引广大群众参与活动,增强了社会对该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推动壮族文化对外的交流与融合。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各类学校纷纷设立绣球体育课,不仅利于民族文化的宣传,而且提高民族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此外,靖西旧州融合绣球元素,以绣球作为旅游景点的亮点打造“绣球之乡”并建造绣球主题的公共场所,加强对外宣传,于无形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联系,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发展。民族团结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绣球的发展对传承民族团结的文化精神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绣球以其独特的圆形外观和丰富的寓意而闻名。
绣法技术精湛,主要有单线刺绣和堆绣工艺两种。单线刺绣绣法简单易学,呈现平面效果。堆绣工艺绣出的图案立体生动,色彩饱满,给人极强的审美体验,但制作这种绣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较长,只有少数上了年纪的老人或手法聪慧的技艺传承者能制作出来。选材讲究实用,当地最早记载绣球包有豆子、粟米、棉花籽等谷物或农作物种子,绣球便于壮族人民在春节、三月初三等节日抛掷对歌,同时蕴含五谷丰登之意。跟随时代的变化,谷类填充物被不易吸水且价格低廉的碎木屑、干花、艾草、木糠等香料替代。而球瓣的制作则采用软硬适中的浆布和便于刺绣的绸缎布料。色彩注重和谐,常见色彩以红、黄、绿为主,以蓝、绿色为辅,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体视觉上给人和谐统一的感觉。红色象征生命力,象征着热烈的生命与喜庆的美好,红色也是中国人喜爱的幸运色。黄色象征富足丰收,寄托壮乡人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五谷丰登的愿望。绿色象征生机与希望,壮族作为传统农耕民族,勤劳朴实,壮族人民对绿色的喜爱传达了对农耕文明的深厚崇敬感情。图案寓意深厚,图案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为鸳鸯、蝴蝶和龙凤等吉祥动物,另一种为竹菊、梅花和牡丹等植物,这些图案都蕴含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等美好的寓意。绣球图案的审美反映着壮乡人民的审美意识的一个趋向,同时也反映着社会审美精神的需要。
提到绣球不得不提及三人——“中华巧女”黄肖琴、王秀芬夫妇。
黄肖琴老师自小热爱刺绣自学绣球,早在上世纪90 年代,她偶然参加北京比赛,使得绣球走红,由此打开外界走进靖西旧州的大门。她在1995年中华巧女手工艺术品大奖赛中获奖,此后荣获“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靖西旧州壮族绣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已年过七旬的黄肖琴老师始终保持热爱,推陈出新,不遗余力地将传统手艺传授给后代子孙。如今的靖西旧州百姓基本掌握制作绣球的工艺,自制绣球售卖还可填补家用。王秀芬是靖西旧州绣球代言人,2013 年王秀芬与丈夫刘昌磊首创全国仅有的一个以绣球经营为主业的公司“靖西旧州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于2015年获得“绣蕴坊”商标证书。王秀芬负责绣娘刺绣工艺培训和绣球的制作,刘昌磊负责绣蕴坊的经营。夫妇两人获利的同时不忘回报靖西旧州人民,实施电商与扶贫精准对接,带动靖西旧州绣球产业发展,2018 年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被定为“扶贫车间”。三人的热爱与信仰筑起壮乡绣球的世界梦。在援鄂归来医疗队胸前、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2017 央视春晚桂林分会场等节目中均可见绣球身影,散发出熠熠光辉。绣球不再是一门工艺,而是壮乡的特色名片,更是一种民族精神传承。
靖西旧州绣球文化的发展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市场上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一定受限,靖西旧州绣球文化发展难以突破困境,受现实因素的影响,绣球技艺缺乏传承人,未能充分体现壮民族文化特色,形成特色品牌产业,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缺乏创新意识。
1.技艺人才匮乏,传承技术困难
绣球在广西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壮族优秀文化的代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制作绣球的技艺缺乏人才传承,绣球面临严峻的传承危机。首先,制作绣球行业人员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难以激发青少年对传承绣球的向往之情,再加上现代生活的改变,靖西旧州青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对制作绣球这种传统工艺技术不再感兴趣。其次,为了绣球技艺的传承,靖西旧州相关政府部门对文化传承人的工作也下了苦心思,比如利用刺绣协会开办绣球技艺讲座,在基础教育中开设民族刺绣班等,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取得不错的成果,但是不能培养长期有效的传承人。
2.缺乏创新的意识,用途和样式单一
随着时代发展的冲击,传统的绣球产品逐渐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的需要。由于靖西旧州绣球的制作者和经营者,侧重把关注点放在绣球发展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上,落实“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而缺少对现代市场需要的敏锐感。近年来靖西旧州也生产出较为新颖的绣球,比如在绣球图案上的改变,以往的绣球上都是一些象征着吉祥如意和幸福美满意蕴的植物和花卉图案。而现在绣球直接绣上祝福语表达美好祝愿更为直接,更符合现代人的特性。但是绣球的外形、颜色和图案上的创新元素太少,单一的创新点不足以顺应市场的变化。其次,绣球主要用于体育活动以及装饰上,没有较多功能性用途,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未形成品牌,影响力度较小
绣球是广西壮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但发展至今未打造出靖西旧州绣球文化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其影响有所局限。靖西旧州深度挖掘绣球文化并以此为依托推动当地发展,一定程度上打响绣球的声誉,但仅局限于广西地区,未能将影响力推至全国乃至世界,而且整个社会系统未能认识壮族绣球文化的内在价值。
1.培养优秀手艺人,传承绣球技艺
首先要做好民间优秀艺人的保护工作,充分调动其创作与传承积极性,鼓励培养传承人,将优秀民间艺人的模范作用发挥到最大。二是通过政府部门、企业与职业院校的相互合作培养绣球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从技艺传承到绣球营销,从技术研发到生产管理,着力打造高素质的绣球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三是要增强绣球行业的吸引力,激发更多年轻人对绣球的向往之情。当地政府部门采取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绣球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还要保证绣球手工制作者可以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实现生活富裕,获得稳定的物质保障,今天的年轻人才会更愿意投入绣球行业中并热爱绣球行业。
2.提高创新力,丰富绣球用途和样式
靖西旧州绣球的发展要立足于时代的发展,坚持科学创新的原则,引进专业型设计人才,结合市场需求,在传承中融入创新元素,设计出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以及市场需求的产品。在绣球图案设计方面,可以将现代流行元素与绣球元素融合在一起,设计出有趣生动、意蕴丰富的图案。在绣球的用途方面,可以将“学习进步”等祝福用语绣在绣球上,作为一种礼品,表达对他人美好的祝福,也可以将香料融入绣球内芯,作为一种实用性香包,扩大绣球的用途。
3.创造特色品牌,扩大市场影响
品牌是一种艺术,一种能把产品与消费者的认可相联系的时尚文化,一种可引发消费者共鸣、激发消费欲望的存在形式与手段。靖西旧州绣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打造靖西旧州绣球特色文化品牌。一是政府方面,政府要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建设专业的绣球发展团队,为绣球品牌的创立保驾护航。二是以靖西旧州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绣球文化产品公司方面,激发员工的工匠精神与民族情怀,潜心钻研打造绣球品牌,利用抖音短视频等自媒体方式宣传绣球品牌文化,利用“明星效应”打造绣球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全方面宣传绣球文化,推动绣球走向国际舞台。三是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绣球文化课程,借助师生力量提升绣球知名度。
地域文化产生后会与本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相融,绣球便顺应壮族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其多元历史文化内涵在各个领域得到继承和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弱化和消失,绣球又随消费市场的兴起而获得复苏的机会。绣球仍以强大的生命力在延续发展着,它以文化再生产的方式不断进行调整和发展。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绣球文化等一些传统民间艺术经过调整和改造,可以得到有别于传统方式的复兴和继承。绣球文化中寄托了壮族人民的文化与情感,在面对现代商业化的环境下,或许其文化与情感的意味有所淡化,但是绣球文化并没有走上衰亡消失,反而是依托现代商业,通过文化传播的方式,调整自身发展,既拓宽了传播渠道,知名度又得到提高。现如今需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产业化,民间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新传承并发展新时代的民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