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化背景下靖西文化建设研究

2018-01-15 15:30李丽
中文信息 2017年10期
关键词:法治文化靖西建议对策

李丽

摘 要: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是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基础。本文以靖西市为例,对当地的法治文化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成效,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对策。

关键词:法治文化 靖西 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0-0-0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要求。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基础在于基层法治文化的建设[1]。只有在县、乡、村和社区等基层群众中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仰和敬畏,在社会形成对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律价值取向的认同,也就是基层的一切社会活动按照法治的要求去实践、开展。法治文化、法治精神得以普遍实现,基层治理法治化才开始有基础,基层治理法治化才能实现。

一、靖西法治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靖西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和人大《决议》,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全面推进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4年靖西被评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县”;2015年被评为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靖西壬庄乡真意村更是被评为第六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靖西市法治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形成自身特色。

1.加强领导机制,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有序开展。

靖西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市、乡镇、村街,各部门,各企业单位層层建立了455个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把社会各阶层和全体公民充分调动和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把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纳入靖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纳入单位和干部职工年度工作绩效考评内容。全市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乡镇部门各负责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格局。

2.丰富法治文化教育活动,创新宣传形式。

靖西市以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军营的“法律七进”为载体,全面推进法治教育展开。以各种纪念日,节假日,宣传月为平台,以普法“轻骑队”为主力,开展全市普法教育宣传活动。同时不断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宣传车巡回广播、文艺演出,山歌擂台,举办法律培训班,发放普法手提袋,围裙,挂历,法律援助卡等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几年来,全市共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5017次,举办普法干部培训班175期23000人次,接受教育群众达50多万人。

3.加大建设法治文化阵地。

靖西市以城区为中心,在通往各乡镇主要公路重点路段,边境口岸、旅游景区等设置铁架法治宣传牌。在靖西电视台地方栏目开辟法治宣传专栏,利用车站候车厅、超市、广场等公共场所的电子显示屏播放法治宣传片。市直部门兴建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教育阵地。学校建立法制教育基地等。近5年来,靖西市共投入普法相关经费450万元。

4.打造“边关普法”特色法治文化品牌

靖西市因地制宜,打造“边关普法八大阵地”、“法进边关三大工程”等特色“边关普法”文化品牌。在中越4个边贸互市点设置中越双语法治宣传长廊。2013年底,自治区依法治桂办、区司法厅委派广西电影制片厂以靖西“边关普法”为蓝本拍摄了一部法治宣传微电影,广西“法治最前线”栏目对靖西“边关普法”进行了宣传和推广。

二、靖西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靖西市法治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也形成了自身特色,但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法治文化建设“硬件”完善,但“软件”相对滞后。比如,靖西市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达到市、乡镇、村街、社区全覆盖,法治文化作品也相当丰富,可谓是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但是法治意识、法治精神的培育效果不明显。比如,重传统礼俗轻法律规范的思想还普遍存在,特别在乡村一级,在他们的意识里,“法”即“刑”,法制更像是一种惩罚,因此,在遇到纠纷,往往更倾向于“乡里事乡里解”,这种情况除了靖西农村基层,在全国广大乡村一级是较为普遍的。

二是法治宣传教育还存在薄弱环节,在县以下的乡村、社区基层仍然存在普法教育死角。比如,随着靖西城市建设和城市产业的扩大,新增了流动人口,民营企业职工、进城农民工这些“新市民”往往成为普法教育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较普通市民淡薄得多。一些基层社区也是普法的盲区。

三是对重点对象法治宣传教育成效不够显著。表现在,虽然领导干部和青少年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但在现实中,领导干部执法不严、不按法律办事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四是基层民主建设不够扎实。基层选举往往形式大于内容,民众的知情权。选举权、监督权没有得到很多好的保障。例如,2015年村级“两委”换届期间,出现了拉选票事件,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三、靖西法治文化建设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

1.落后的历史传统和封建习俗是阻碍地方法治文化建设的根源

由于受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人治”思维的影响,人们对法律法治产生抗拒、畏惧的心理。[2]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不得不“讨个说法”时,更多的是考虑到 “人情”关系的调解。以常见的司法诉讼和上访或信访为例。司法诉讼在法律机制中,主张严格遵循程序、提供法律论证,这个过程刻板而机械。相比之下,上访这种解决纠纷机制中,当事人可以用熟悉道德情理和日常话语来表达自己的诉求,为自己的主张论证。说明了在社会生活中,尤其在广大乡村基层,人们对法律机制产生陌生感和抗拒感。在他们遇到权益纠纷时,更倾向于采取上访、信访这样的通道来表达诉求。归根结底,这就是中国传统人治思维、人情思维对现代法治建设的消极影响。

2.基层各级政府忽略了法治文化建设对于地方各方面发展的意义

现阶段,各级政府无可厚非的把地方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而广大群众也是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状况,这个与他们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对于费时费力,又看不到直接经济受益的法治文化教育宣传,就没有那么关注和重视了,有的甚至持淡漠的态度。事实上,基层治理法治化,目的就是通过法律来管理基层事务,即基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活动可以依照法律管理,公民的所有行为依照法律进行,使基层的一切需要可以由法律来调控,一切活动和工作都纳入规范化、法律化的轨道,真正发挥法律保驾护航的作用。endprint

3.乡村一级法治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同时宣传受民众筛选

虽然全民普法已经走过了六个五年规划,但是法治理念尚未在全民中全面树立起来。2016年以来,笔者作为靖西市精准扶贫工作帮扶的一员,到靖西市武平镇华表村凌坭屯开展精准帮扶工作就发现,虽然政府组织司法机构开展“送法下乡”活动,但并不等于村民们会接受。

一方面,群众会根据自己社会生活的需要来进行筛选。事实上,对法律的筛选是人们接受信息正常心理过程,毕竟人的精力有限,就会自动过滤掉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信息。

另一方面从已经实施的六个“五年普法规划”来看,“送法下乡”主要是向乡村普及宪法和新颁布的法律。宪法的普及固然重要,但是这本写满各种权利的书,多是专业的描述,法律专业人员看起尚且感觉枯燥,又何况是乡村农民又怎会重视它?在靖西市,精准扶贫工作全面铺开,市直部门所有工作人员都作为市精准扶贫工作队队员下到乡村开展工作,其中的任务就是向扶贫对象宣传三农政策、法规,但由于非专业等因素,宣传效果甚微。

4.基层少数机关干部和农村干部不良行为造成基层群众对法律信仰的缺失

在基层政府、干部中,仍有部分摆脱不了传统法律文化的“人治思维”的影响。乡村一级政府,作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其法治文化氛围对群众的影响十分明显。有的干部因自身文化素质和法律水平的局限,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使得区域内依然是传统人治氛围;有的农村干部,在分配危房改造、低保优抚等名额时,为家族利益所左右。这些违法做法影响极其恶劣,污染了一方的社会空气,导致群众对法律的信仰难以形成。

5.地方立法跟不上也是制约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立法方面,國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但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统一使用同把法律法规尺度显然是不科学的。国家顶层设计的法律法规不可能覆盖各个的地方法律这一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这时,地方的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近年来,广西进入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需要向乡村征收征用大量土地,由此引发了很多矛盾。目前,国家只有针对城镇地区的《国有土地征收条例》,对乡村集体土地的征收尚无专门的法律规范,因此地方实行的是行政征收;在食品安全方面,广西还没有修订出《食品安全管理条例》,由此,靖西市对乡村基层数不胜数的食品小作坊和小摊贩的监管无可参照。虽然,以上现象并非广西独有,但也表明广西乡村基层中法治规范不健全,地方立法有待加强完善。

四、完善靖西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

1.塑造法治文化价值,形成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良好风尚

法治文化由法治价值内化而来,具有教化和凝聚作用。法治文化还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和调控功能,能够凝聚社会的思想共识与行为共识。[3]乡镇一级政府作为地方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中心,它的法治氛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明显。因此,增强基层干部和公职人员的法治信仰、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是关键;培养基层民众的法治信仰、法治意识是基层法治文化成效基础。只有让法治成为人们自觉行为的思想共识和社会行为,才能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2.要更加注重法治文化“软件”建设

调研发现,靖西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基本达到市直、乡镇、村街三级全覆盖,法治文化宣传栏、法治文化长廊、法治基地等法治宣传阵地“硬件”建设已经比较完备,但法治宣传教育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就 “软件”建设相对薄弱。因此,建议要更加重视法治文化“软件”方面的建设。一方面要提升基层党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和公检法部门工作人员等基层治理主体的法治培训。比如符合乡村基层实际的执法和司法技巧,这些素质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法治文化的培训,应多途径、有针对性的对基层治理主体开展法治培训。调研过程中很多部门反映缺乏专业法律人才,特别是信访、监察,拆迁、食品监管,乡镇政府等部门反映尤为强烈。这不仅直接影响基层治理中的具体执法与司法,更不利于基层法治环境的改善、法治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对基层群众,特别是乡村群众的法治宣传与教育。不仅要普及现代法律知识,还要注重法律信仰、法治精神的培育。同时,宣传要紧密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如劳动法、征地拆迁补偿法规、婚姻法、治安处罚法、低保审批等法律法规。

3.法治文化融入地域特色,创新法治文化培养方式

法治文化教育的重点在基层,难点是农民、农民工和社区群众,关键在干部。因此,基层法治文化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方式要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既要分类指导,又从不同群体,不同层面,不同社会职业的特点和诉求,有的放矢。同时,基层法治文化的培养要更“接地气”,依托地域文化,将法治文化融入到地域文化中,让法治文化教育培养,寓教于乐,寓教于景。

靖西具有十分浓郁的壮族特色文化,几乎月月都过节,过节就有赶圩的习惯。因此,可以把“送法下乡”活动与节庆日相结合,在集贸市场,村头广场等公共场地悬挂横幅标语,发放山歌宣传资料、光碟,展出普法宣传板报,开展法制文艺宣传演出。在调研中,许多村民都表示,这是他们最喜欢,也容易接受的普法教育方式。这也切合靖西广大农村地区人口多为留守老人、儿童的特点。同时,在创作法制文艺节目时应该注意乡镇地域功能特点。例如,靖西市19个行政乡镇中, 边境乡镇7个,农业重镇 3个,矿产乡镇 4个,因此,普法宣传教育应该有突出特点,建议在边境乡镇侧重对边境走私,毒品交易、戍守边关等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在农业乡镇则侧重强农惠农政策法规的教育宣传,在矿产乡镇则侧重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相关法规的宣传。[4]

4.大力推进基层法治与基层民主的发展

在基层,特别是乡村一级,村“两委”换届是最能反映群众知情权、选举权和监督权的民主事件。因此,建议特别高度重视乡村一级选举工作,借机宣传相关法律知识,引导群众主动积极参与到选举工作中来,让他们切身感受手中选票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

近年,靖西市各项事业发展迅猛,特别是“旅游、边贸、扶贫、城建”四篇文章的提出,相关项目纷纷落地。地方党委政府在涉及旅游项目征地、城建拆迁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重大决策时,要采取多种形式与群众沟通,拓宽群众参与途径,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通过制度来规范群众参与和决策等行为。

结语

改善当前基层法治文化建设落后状况,发挥其在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作用,就是要在广大乡村基层群众中进行有效的法治文化教育培训,形成现代法治思维意识,在宣传过程中注意创新法治文化培养形式,真正使法律知识为广大基层群众所掌握,同时进一步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和法治为民意识,彻底扭转基层群众对法律信仰缺失的问题,这样才能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佘建卿.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是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基础,[J]决策导刊, 2015(5):25-27.

[2]郭成龙. 传统人情化思维与现代法治建设,[J]法律文化研究, 2009(00):151-159.

[3]肖富群.法治在广西农村基层治理中的重要功能及其推进,[J]社会科学家,2015,(12):40-44.

[4]柳行.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对依法治国的促进作用,[J]人民日报,2014,(12):31endprint

猜你喜欢
法治文化靖西建议对策
墨韵书香
墨韵书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广西靖西麻鸭获“地理标志”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