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冉 廖昳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五四青年节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突出区域特色对五四精神进行创新发展尤为紧迫。但是,目前河南高职院校对五四精神传承的主要活动形式多局限在思政课堂讲授、主题电影观看等理论学习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深入了解五四精神,但对其核心内涵的理解仅停留在形式,难以深入学生内心。
1919 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全国各地学生工人先后罢课罢工,响应北京学生运动,一场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由此展开,中国无产阶级从此登上历史舞台。可以说,五四运动是以青年人为主体的运动,五四精神就是属于青年人的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短短8 个字,概括了当时人们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更是赋予五四精神新的内涵:热爱社会主义中国、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强化民主法治观念、提升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五四精神对一代代青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意义深远,为高职学生树立了标杆,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敢于担当时代大任,努力培养创新思维,不断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不畏困难、不断进取、真正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一以贯之的五四精神承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为理性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直观、感性的典型范例。但是在针对近百名河南高职学子访谈后发现,虽然大多数高职学生知晓五四运动,但对于五四运动爆发的成因,发展过程了解甚少。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处于信息洼地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难以明确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创新性的将五四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开展活动也存在一定难度。
目前,高职院校中开展的“五四精神”传承活动更多是以主题团课、主题团日等理论学习为主。思想理论学习的实践活动本来就比较少,专门针对五四精神开展的实践活动更不用说了。而且由于部分学校过度开展单一、重复、枯燥的政治学习活动,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产生抗拒心理,这种群体之间的“反面情绪共鸣”容易影响班级里的其他成员,甚至“扭曲”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河南省高职院校开展的社会实践中,将五四精神与河南区域文化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并不多,并没有充分凸显河南的红色文化特色。无论是“返家乡”沿黄社会实践活动,还是“青心聚力 基层有我”-返乡大学生向社区(村)报到活动,更多是集中志愿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并没有凸显出河南省本身的红色文化学习。虽然河南目前尚未形成系统性的五四精神体系,但五四精神始终引导着河南高职优秀学子们用实践探索祖国强盛之路,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
近几年,由于职业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越来越重视,职业院校开展系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纪念活动,社会实践的形式内容也有了一定的创新和发展。但是由于五四精神的新时代动态解读和诠释不够及时,部分同学不清楚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在实践传承中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结合仍有难度,这严重阻碍其在当代河南高职院校学生传承和发展。
高校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历史文化积淀有限,对历史文化的接受度相对较差,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河南高考沉重的课业压力,初高中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上,更多关心的是与自己分数密切相关的历史知识,很少有机会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人均收入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很多高职学子是因为考上大学第一次走出乡镇、走出县城,河南焦裕禄纪念馆、红旗渠等红色教育基地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符号,五四运动也只是课本书中干巴巴的文字,难以深入持续接触红色革命基地、接受红色教育。
实践是青年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的重要途径,也是青年了解社会现状和民情民意的有效载体。跟本科院校相比,职业院校的人员规模、学生素养、活动时长仍有较大差距。为进一步推进省内经济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河南省大力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但以“2+1”为主的快速人才培养模式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仅为两年,在加大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也导致了部分学生虽然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但缺乏足够的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率较低。
以历史为基础,深挖五四精神内涵。尽管五四运动离现代大学生越来越遥远,但五四精神并没有因为时代变迁而泯灭。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尤其是两个100 年实现的关键时期,只有不断重温历史、铭记历史,才能成功寻到真正的民族内涵,不断传承和发展下去。通过不断回顾历史,还原历史,带领学生接触五四运动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正确把握国家的发展过程,感受时代的变迁,增强爱国的情感支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丰富五四精神外延。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不管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五四运动也同样如此。五四精神中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的命运始终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应坚守爱国主义的底线,坚定信心,奋发进取,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为建党100 周年、中原崛起奉献青春力量。
高职院校要在充分理解上级文件的基础上,紧紧结合学院团员青年的实际情况,构建起河南整体性五四精神传承理论体系。一方面,不断完善机制体制,强化顶层设计。由学校宣传、思政、团委等部门联系制定年度宣传教育计划,分类分层次指导高职院校开展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尤其是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开展体验式社会实践的资金支持力度,以文化为引导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二是要加强思政队伍建设,积极引进思政人才,打造一支精良的思政宣传团队,促进五四精神走进河南高职院校课堂、教材、实践活动。
河南省地处中原,红色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二七”纪念塔、红旗渠、焦裕禄纪念馆等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红色资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的绝佳场地。作为河南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身能力,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的同时,要结合当地地方特色,体会老一辈革命家在光辉岁月,感受无产阶级革命家敢为人先、敢拼敢闯的红色精神,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学习红船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和中原优秀文化,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尚。自觉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成为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在改革和建设奋斗一线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