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渠
(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贵州 黔南州 550600)
习总书记曾讲过“大学生在新时代就要呈现新气象,争取新作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新时代大学生要坚定信念。“人生最重是信念,信念日坚,德日新”。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青年人的成事之基、动力之源、立身之本。1840 年后由于晚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导致中国近代社会惨遭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中国一度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无数爱国志士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与坚强信念开启了古老中国通向自由与尊严的解放之路;新中国建立后,以焦裕禄、钱学森为代表的万千青年开拓者,用无穷智慧与不懈奋斗推动发展,一往无前,在光辉的共和国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改革开放翻开中国发展新篇章,青年人引领互联网浪潮,不断迎向挑战;走进新时代,青年人更要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汇总书写人生华章。
新时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在2018 年五四青年节,习总书记曾说,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不必讳言,时下有不少青年大学生的择业预期是从政“当官”,而且可以肯定地说,今后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将有大量的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输入。当然,做官有的可以做大官也可以做小官,但无论什么官,都要担负起对人民的责任,有所作为,有所担当。“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既是对青年大学生人生理想价值追求与政治选择的鞭策与激励,又是一种对新时代大学生前程的美好祝愿。志当存高远,一个人的理想志愿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会变得更有价值,一个饱读诗书的大学生首先应懂得怎样回馈社会担负社会责任,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尊重你,当然你的人生平台也就越来越宽广,人生也就更有价值。
新时代大学生要脚踏实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现实和历史告诉我们,伟大事业的实现,都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新时代大学生要始终牢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哲学道理,在人生实践的道路上戒浮戒骄,离戒唯心、唯上、唯教条,避免习惯成自然养成坐享其成、投机取巧等错误认识,应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抓好学习和工作。新时代的大学生应以实干为荣、以实干为责,主动要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基层实践中砥砺品格、强化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国家栋梁。
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在大学校园期间,学习自身专业领域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结合实践,孔夫子曾讲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这样,才能培养出举一反三的能力,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新时代下的大学生,不应该只是跟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应该,主动走在老师前面。在大学期间,学生要打好专业基础。不要认为基础不重要,如果没有打好基础,学生们也就很难理解到高深的应用技术。另外,无论学生学习的是哪种专业哪些课程,都要尽量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
新时代下的大学生要提高自身修养和个人魅力。共同的兴趣爱好,是你和朋友建立深厚感情的途径之一。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好助攻。如果学生实在没有什么兴趣爱好,那么多读一些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也是非常不错的。
新时代下的大学生,要学会建立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这就需要大学生们,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参加社团是步入社会前最好的磨砺,在社团中,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平时和学生、老师之间的沟通,也会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这也是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一个好机会。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实习毕业验证。不要始终认为加入大学生时期的一些组织是耽误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职业规划;其实不然,在学生组织的历练机会反而更加促进了走向社会成功的砝码。
新时代,大学生要踏实奋斗。2018 年5 月2 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对大学生一代寄予殷切期望。他指出:“新时代青年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新时代,给了大学生更多新平台、新机遇,也对大学生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担当。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新时代的大学生应不畏风霜,不惧艰难,在逐梦的路途上脚踏实地、行稳致远,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其二,思政课堂的带动关键核心在老师,一个不忘初心牢记自身职业身份的大学教师,始终要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放在第一位,它不单单关系到教师个人,还关系到学生的人格塑造,理想信念的启明灯,甚至关系到整个校园的风气以及社会风气。
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门之前,由于只接触到老师、家长、同学,学习负担又比较重,所以对人生的认知几乎没有,没有思考过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在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需要通过在大学校园中进行塑造,而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同学、老师。同龄人必然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缺少教师的引领,思想很难走向正确的道路。大学教师是经历过学生阶段与职业阶段,相较于大学生而言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及独立思想,又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对正确错误的明确的认识与评判,再加上教师又被学生树立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所以师德师风对于一名人民教师而言既是责任又有担当。如果一名教师连自身的风气都控制不好,如何去教导好学生?如何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有责任有担当有贡献的大学生?这样的教师必然要面临社会和国家的淘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人们经常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我国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程度,从而影响国家的兴衰。虽然国家和社会对人民教师寄予厚望,但是近年来一些教师有损师德师风的行为让人无法容忍,并且都已经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了。本来师德师风属于道德的层面,但是有损师德师风的行为上升到了法律的层面,可想而知,这些行为有多让人痛恨。之前听过一位学者说过,如果一个人经常标榜他遵纪守法,那他有可能是个人渣。因为他没有道德,道德应该是约束人的第一防线,法律才是最低的底线。我们作为人民教师,除了教书以外,还要学会育人,教书育人才是一名教师真正要完成的使命,而不是只教书不育人。要想育人,育好人,必须要自身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先把自身树立好,才能影响到学生,才能真正从教师的身份上去关心关爱学生。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持有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使命态度去完成好教师的职责,为国家培育更多更好有责任有担当有贡献的学生,这也是作为教师的荣耀!也是人才成长思想理论不出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