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羽茜 王建光 王艳杰 刘慧慧 贾连群 赵丹玉 柳春
(1.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务处,辽宁 沈阳 110847)
生物化学主要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生物化学作为一门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并重的基础课程,不仅可以教会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其中蕴含着很多德育元素,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且作为医学院校的核心基础课程,生物化学课程学时相对饱满,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时间保障。
生物化学课程通常在医学专业二年级开设,授课对象普遍年龄较小,自我调控能力弱、控制力差,对学校情况了解不多,学习目标也较为模糊,处于重塑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重要阶段,因此,需要更多地对学生进行积极正向地引导。同时,高等医学院校学生毕业后其服务的对象主要为被病痛缠身的患者,这就导致医学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重视专业技术与职业操守同步培养的模式。因此,利用课前思政的契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医观念与实事求是的科研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医学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教学体系中蕴含着许多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及与临床应用紧密衔接的理论,以这部分内容为切入点展开课前思政,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指引学生主动地初步地了解生物化学课程的实用性和专业性。在教学伊始,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前研讨主题,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式展开课堂。例如,引导学生查阅文献或是利用慕课等网络平台学习新冠肺炎核酸检测技术中蕴含的生物化学原理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并在课堂上进行简要地自主学习汇报,以期让学生能切实地感受生物化学知识与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的贡献,增加了专业认同感。教师遵循诸如此类的方法,将这些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原有的专业课课堂教学中,对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开展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课前需要专业课教师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2]。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层次、水平和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的要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精心筛选网络教学资源,充分了解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找到本次课的思政育人点,提高备课针对性。如借助超星平台普及诺贝尔医学奖及生理学奖获得者的科研历程,介绍生物化学发展史,为学生树立科学奋斗的榜样,激发学生为陶冶家国情怀,实现自己的理想刻苦学习,努力拼搏的钻研精神。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要始终坚持情理结合,理论联系实践,用实例分析使德育教育“育人细无声”,提升课程思政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依据生物化学课程整体知识框架,课中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首先,虽然生物化学学科溯源在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不乏我国科学家的身影。在讲解蛋白质的结构时,教师可着重介绍“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永远载入史册”的故事,再结合蛋白质结构复杂多样性的知识学习,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科技工作小组当时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他们最终在强烈民族责任心、高度国家使命感的驱使下完成了这一成果,这些无一不激发学生不惧困难,立志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
其次,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本体的科学,人类是当之无愧最重要的生命体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课程知识点和健康中国联系起来,把蕴涵人文的思政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来[3]。如腺病毒载体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在研发过程中应用到基因、蛋白重组等生物化学理论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教师通过普及陈薇院士团队率先研发出全球第一支进入临床的新冠疫苗,从中讲授疫苗研发机理,既能丰富课堂实践应用内容,也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中国理念。
第三,除了介绍生物化学发展历程中,诸多科学家们的科研历程与人生经历,培养学生坚韧的科研精神以外,也要适时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前进与发展,树立正确的科研操守。如吴宪教授是第一位在生物化学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国人,他和导师合作发明血糖检验方法,也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名命名的科学方法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4]。吴宪放弃在美国的科研和就业机会,毅然接受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聘请,决定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吴宪在协和创建、发展、领导生化系成为中国生物化学的重要基地,并在临床生物化学、蛋白质化学等领域取得了蜚声国际的科研成果。除积极宣讲正面的案例外,也要告诫学生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反面案例也应适当提起,时刻提醒学生不忘职业操守,如2018 年“基因编辑双胞胎婴儿”事件,实验者利用分子生物技术修改了这对婴儿的CCR5 基因以使婴儿获得针对艾滋病病毒的天然免疫力。但事实上,尽管基因编辑技术非常成熟,但是因其涉及伦理道德的底线问题,这一技术是禁用于人类自身的,也因此,这一人体实验遭到了科研学术界的谴责。以上案例说明科研工作者业务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科研工作者更应该遵守伦理道德,坚定政治立场。在课堂上渗透这些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研观念,增强学生对积极情感和价值观的认同,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经历了课前、课中的思政教育,课后应作为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阶段,课后思政重点在于学生的自我主动提升[5]。与此同时,教师可尝试突破专业界限,组建以思政理论课教师为引领,以生物化学专业课教师为主导,众多其他专业课教师参与的合力育人教师团队,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活动,系统化、常态化地辅助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如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思政教育书籍,实时更新政治教育内容;通过阅读关于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方面的文献,帮助学生完成对某些概念、思想的知识储备;根据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将课上学习的重点难点以及人文思政内容放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让学生课后随时巩固复习,从而温故而知新。其次,教师要丰富评价考核方式,督促学生重视人文类、思政类知识点的学习,比如在课堂测验中加入人文试题;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主动挖掘生物化学课程内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参与教学改革设计中来,并利用新传媒方式将学生的优秀作品上传网络供其他师生借鉴与学习。
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要发挥育人的作用,学生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爱国热情,愿意贡献自身的才华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树立课程思政的新理念,发挥多学科联合的专业优势,深挖多课程协同育人资源,使专业课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调一致,同向同行,深入做到课程与思政互融互通,共同实现教育目标,所有课程都要积极探索教书育人的新模式、新方法。本文以生物化学这一专业课为例,探索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构想和具体举措,为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做了初步的尝试,以期为其他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一点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