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兰
(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文化馆,云南 临沧 675800)
进入21 世纪以来,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农民群众更重视精神需求了,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也成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各级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探索农村区域的文化建设发展路径,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改善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农村群文建设中,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很多地区不约而同地将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到农村群文建设内容中,通过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之间的结合与碰撞来促进群文活动的多元性、创新性发展。
传统民俗文化是开展新阶段群文活动的重要基础。作为时代的印记,文化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环境及人文情怀。作为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传统民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人类文明,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等特征。在现阶段的文化背景下,传统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联系紧密,对群文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表现了我国民间特有的风俗、特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的生活。作为文化的重要创造者,无论在任何发展阶段,人民群众都应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与不同阶段的流行文化进行有机融合与应用,让传统文化在不同阶段都能彰显价值。
第二,传统文化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进入新阶段,群众文化的发展面临更多的要求。群众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所以,在建设和发展群众文化时,应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深入植根民俗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让民俗文化特色得以保存并历久弥新。例如,我国很多区域长久以来都保留着赛龙舟这一传统文化,虽然不同区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赛龙舟中加入了一些现代化元素,但是赛龙舟的核心形式及内容并未发生改变。在传承、弘扬、发展赛龙舟这一传统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节日气氛更加浓郁,人们的文化生活形式更加多元。
这些年以来,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群文建设项目逐步被提上日程,很多地区正在启动群文建设试点工作,在此过程中,很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让农村群文建设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一方面,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在一些交通极为不便、经济发展非常落后的农村区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覆盖率较低,很多农村区域没有用于文化活动的场所及设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因为硬件设施的缺乏而举步维艰。虽然有些农村保有原始文化活动场所及硬件设施,但是因为文化活动组织较少、相关硬件设施使用率不高等,相关人员疏于管理和维护,这些场所及硬件设施处于荒废阶段。更有一些农村区域直接将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及硬件设施用于农作,例如在戏台、神庙、宗祠中摆放农具,在文化广场上扬晒稻谷、花生等农作物等。这些做法使得农村群文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缺乏硬件基础,而将传统文化应用于农村群文建设中,难免因硬件设施缺乏而陷入困境,严重影响农村群文的发展。
另一方面,农村群众普遍对群文建设缺乏认知。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是促进群文活动得到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农民群众依然没有认识到群文活动对于提升农民精神文化层次、丰富农民生活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农忙时节过后,很多农民群众会选择打牌、打麻将等方式来消遣娱乐时光,不可否认,这样的安排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劳逸结合的作用,但是长此以往,不仅会对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也极易诱发不良社会风气。认知观念上的不足严重制约群文活动的开展,而在群文活动中引入传统文化更无从谈起了。
现阶段在农村群文建设中,很多地区没有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这样不仅对传统文化资源造成了极大程度的浪费,也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此,在群文建设中,应结合不同区域的农村群众的文化表达习惯、审美需求等,来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
一方面,在农村群文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都应改变以往的思想观念,应充分认识并重视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尽可能地在群文活动中深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在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促进农村群文的多样性发展。我国地大物博,很多地区拥有属于自身的传统文化资源,比如西安的兵马俑、南京的桃花扇、湖北随州的编钟、川渝一带的脸谱及皮影戏、安徽的徽式建筑、景德镇瓷器等,这些区域都可以以自身特有的传统文化资源为依托,深入挖掘各类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活动。而其他区域也可以依托地方特色产业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例如茶道文化、瓷器文化等,在将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农村群文的过程中,丰富农村群文形式,促进传统文化传承。
另一方面,应从政策、人力、物力等各个方面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建设农村文化设施时,不仅应以地方政府实际情况为重要考量,也应尊重乡村群众的意愿,确保群文建设能够同传统文化进行无缝对接,以确保所投入的文化基础设施能够为地方群文建设提供重要保障。此外,应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现有的文化空间及设施,例如宗祠、戏台、神庙等,应该将这些已有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满足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
要想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在群文文化中的应用价值,就应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定期组织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各类传统文化在活动形式上存在区别,可以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来让农村群众充分感受到各类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例如安徽淮北就可以依托地方传统文化优势,定期在广大农村区域开展龙舞、狮舞、踩高跷、面具舞、旱船等活动,这些极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形式能够加深农村群众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彼此之间的距离更近,在多次参与各类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农村群众的凝聚力也会有所提升,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基础。
群文活动工作人员在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前,应详细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并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及农村群众的审美需求相结合来设计和组织活动,以确保传统文化活动能够激发农村群众的积极性。
要想更好地在群文建设中应用传统文化,就应将各地政府的引导作用进行充分发挥。政府在大力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应重点考虑传统文化在现代民众中的普适性,应结合现阶段农村群众的生活背景、精神需求,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形式进行调整,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能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例如我国为了更好地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中纳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这一政策不仅让节日氛围更加浓厚,也让广大群众在节日中,通过参加各类传统文化活动而深刻理解和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政策支持是把传统文化应用于群文活动的有效途径,政府可以结合不同地方的传统文化资源、地域风情及人文特色来出台相应的传统文化推进政策,例如有些农村区域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于元宵节开展“游园”活动,全村居民在活动区内猜灯谜、煮元宵、放河灯等,政府的大力推进使得传统文化在群文建设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彰显,节日氛围更加浓厚,传统文化也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在将传统文化融入群文建设的过程中,应结合地方实情,充分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让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得以彰显。同时,应定期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让农民群众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深入地进行情感交流,放下芥蒂,增强农村群众凝聚力。此外,各级政府应从政策上、物质上、财力上大力推进传统文化在群文建设中的发展,为弘扬传统文化、发展现代群众文化提供助力。